[摘要] 漢代墓室畫像是服務于喪葬禮儀的特殊藝術形式,不僅具有裝飾作用,而且能夠體現出漢代人的文化思想。作為特殊的藝術形制,漢代墓室畫像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本文以山東蒼山元嘉元年(151)漢畫像石墓為例,從圖文關系的視角重新審視墓室畫像,分析其審美特征,深挖其特殊內涵,進而探討墓室中漢畫像石的藝術價值及象征意義。
[關鍵詞] 墓室畫像 畫像石 圖文關系 藝術價值
漢代墓室畫像石作為具有特殊意義的藝術形制,不僅是對楚文化原始活力的保留,而且融入了以儒學為代表的先秦理性精神。墓室畫像石是漢代喪葬禮儀與文化思想的再現,其圖式極具漢代特征。山東蒼山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發(fā)掘于1973年,墓內出土有墓室圖像、題記等,其中長達328字的題記對墓室畫像石的圖像內容及擺放位置有著完整敘述,在漢代墓室畫像研究層面有著重要意義。
同一墓葬的文字與畫像可以相互闡釋。相較目前已出土的其他漢代墓室畫像石而言,山東蒼山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中畫像石的題記較為翔實,可作為研究工作中的文字材料使用。很多學者將題記與墓室內的畫像一一對應,并進行了深度解讀。本文著重從藝術視角去探討此墓的價值,因此對題記不再進行過多的解釋,而是基于墓室本身的象征意義,對墓室的形制及空間開展簡要分析,依托于圖文關系來分析山東蒼山元嘉元年漢墓畫像石的審美特征和特殊之處,從而管窺漢代的文化藝術觀念。
漢畫像石作為漢代極具特色的藝術形制,主要存于墓室、棺槨及祠堂中,且不同位置的畫像所含有的意義大不相同。下文將以墓室為出發(fā)點來探討漢代畫像石,并圍繞墓室的形制及象征意義兩個方面,闡釋作為“三重宇宙”的墓室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內涵。
(一)墓室形制
兩漢時期的畫像石墓主要分為石槨墓、磚石混合墓及石室墓。石槨墓主要分為單穴單槨、單穴多槨及單穴雙槨三種形式。單穴單槨墓的形狀像一個盒子,因此又被稱為“石匣墓”。單穴多槨墓是由兩三個石槨并列組成的,它們彼此間的距離不同,有的有獨立的墓壙,有的則共用一個墓壙。單穴雙槨墓比較復雜,可分為三種形制。第一種形制是后葬的石槨依附于先葬的石棺,一般是用一塊側板和兩個擋板圍在先葬的石槨旁邊。第二種形制是雙槨共用中間的側板和后壁的頭擋板。第三種形制是用相同的石板圍成四邊形,之后用一塊石板在中間把兩室隔開。第三種形制在西漢中晚期較為常見,彼時墓葬的特點便是“棺周于身,土周于槨”[1]。
在西漢晚期,各種建筑材料在墓室建造中得到了自由使用,墓室形制因此不再受到嚴格的限制,開始出現磚石混合墓。磚石混合墓的主要構件是磚,石件主要出現于墓門及各室相連接的部分,如門框、門楣等處。磚石混合墓的形制分為單室、前后室、前中后室及多室四種。單室形制僅發(fā)現于徐州地區(qū),前后室和前中后室形制更為流行,分布亦較廣。前后室形制又可以分為單后室、雙后室和三后室這三種形制。單后室形制比較典型的有徐州銅山茅村鎮(zhèn)大山漢畫像石墓,雙后室形制比較典型的有江蘇東海昌梨水庫東漢墓群,三后室形制比較典型的有江蘇泗陽打鼓墩樊氏畫像石墓。結合相關考古報告可以發(fā)現,這些磚石混合墓大多數為東漢晚期所建造。
與石槨墓、磚石混合墓不同,石室墓是兩漢時期畫像石墓中最流行的形制,在學界研究較多。石室墓的形制包括除了石槨以外的所有前后室墓和多室墓,分布范圍很廣。前后室石墓的形制又可被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不帶耳室的前后室墓、帶耳室的前后室墓、后室為雙室或三室的墓壙、后室?guī)Щ乩鹊哪箟?。多室墓指的是擁有三個以上主室的墓葬,比較典型的有山東沂南北寨漢墓及山東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等。下文所探討的山東蒼山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屬于多室墓,由墓門、前室、雙主室及側室組成。此類墓室的畫像較為豐富,分布在墓門、前中后室的四壁及門楣、立柱等處,是研究漢代文化的絕佳素材。
(二)墓室的空間意義
據《易經·系辭下》記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隨著漢代人觀念發(fā)生改變,墓葬建設開始由簡趨繁。漢代之后,鬼神之說盛行,墓室建造愈發(fā)受到重視。王充在《論衡·四諱篇》中說:“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處?!北藭r,墓室祭祀已成為潮流,“不封不數”的現象顯然已發(fā)生了改變,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開始花費心思來建造墓地。
漢代畫像石墓室的形狀具有宇宙象征意義,如主室上蓋建成穹隆形狀以象征天,長方形墓室象征地。馮時在《中國天文考古學》中提道:“中國古代的埋葬制度孕育著這樣一種傳統(tǒng),死者再現生者世界的做法在墓葬中得到了特別的運用,其中最顯著的就是使墓穴呈現出宇宙的模式并布列星圖?!盵2]漢代人將墓室空間看作宇宙的縮影,把宇宙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分。在神話傳說的影響和豐富想象力的加持下,他們將不可知的天上世界與地下世界并置于墓室空間之中,用圖像的形式重構了一個完整的宇宙,希望借此引導墓主人靈魂升天。這一由人力打造的宇宙空間為祭祀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場所。彼時的人們通過祭祀來展開與神靈之間的情感交流,而要將這種交流外現出來便須借助墓室畫像。除此之外,墓室畫像所依附的石質媒介也很重要。中國古代的石文化可以賦予墓室更深刻和特殊的含義。據《說文解字》記載,“祏,宗廟主也。周禮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為主”[3]。在漢代人構筑的幻想世界中,掌管不死之藥的西王母和東王公住的都是石室,石頭因此被賦予了神秘色彩,擁有了神圣的象征意義。漢代人死后筑造石室為墓,主要還是為了表達靈魂升天的精神希冀。
文本與圖像的關系是美術史研究領域的常見議題。就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而言,其中的題記與圖像作為不同的敘事媒介,均會影響到人們的研究視角。因此,從視覺文化角度出發(fā)來看待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中存在的文本與圖像,繼而用題記來解讀圖像,可以挖掘出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
圖像與文字對文化內涵的傳達方式不同。文字更具完整性與確定性,不僅能夠描述時間、地點、事件,還可以進行深層次解讀,圖像則不能解讀事件發(fā)生的過程,只能對某段時間或者空間環(huán)境進行瞬間截取,不過呈現的效果更為直觀、生動,“可以讓我們更加生動地‘想象’過去”[4]。眾所周知,墓室內存在不同種類的圖像,各自呈現不同的時間切面,見證審美的時代變遷,傳遞不同的文化內涵。由于圖像本身存在不確定性,同一種類的圖像在不同的文字語境下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中共計328字的題記不僅描述了墓室畫像的內容、位置,而且記錄了墓室的設計過程。在這里,文字與圖像得以通過彼此“對話”來相互補充。
李國英在《讀圖時代應創(chuàng)造和諧的圖文關系》一文中進一步申明了圖文關系和諧的重要性,即“當文字信息和圖片并列展示在受眾面前時,能起到相互提示的作用,特別是能引起受眾的回憶和聯(lián)想,激活知識儲備,增進理解”[5]。也就是說,墓室的功能意義及審美價值在圖文關系和諧的情況下才能更明確地凸顯出來。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通過題記與圖像的相互闡釋,使造墓者的美學觀念和精神理想得到了傳播層面的優(yōu)化,墓室由此不再限制于空間屬性之下,而是打下了觀、讀、賞、思的文化烙印。總而言之,題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解讀畫像,畫像也可以幫助人們加深對題記的理解,兩者之間互相區(qū)別又相互依賴,這種和諧共生的關系被稱作“語-圖”互文。萊辛在《拉奧孔》中對“語-圖”互文有過相應闡述。他認為,繪畫的表現是頃刻性的,只能展現空間中單純的物體。詩與繪畫相反,其對事物的描繪是持續(xù)性的。繪畫是自然符號,詩是人為符號,詩、畫各有其特定規(guī)律,[6]通常是在分明的界限下共同發(fā)展。
不過,文字和圖像之間雖然可以互釋,但敘事的邏輯基礎不同。比如,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中圖像涉及“龍虎出游圖”“樂舞百戲圖”“雙結龍圖”等,其對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受構圖完整程度和塑造清晰程度的影響,即較為依賴雕刻者的技藝和審美布局,而文字題記則是開門見山的一種直接性表述,掣肘因素較少。
漢代人通過墓室圖像將主觀精神寄托在現實與虛幻交織的特定空間中,借由再現與表現的融合完成了某種具備歷史和文化厚度的藝術創(chuàng)造。在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中,較具藝術特色和文化象征含義的圖式有很多,比如在龍文化影響下形成的“雙結龍圖”“青龍白虎圖”等。這些建構于想象力之上的形象經過變形和重組,體現出再現與表現的結合,完成了多種情景和意象的建構。
所謂意象,指的是有意味的形象。而意味的產生,當然要建立在“象”的基礎之上。王夫之指出:“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盵7]人們常說情景交融、意象互存?!扒椤迸c“景”、“意”與“象”是互相滲透的。就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而言,其在漢代人的眼中不僅是表象的墓葬場所,也是意象的創(chuàng)造之地。漢代人將意象的表達貫穿于墓室畫像的創(chuàng)作中。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并不追求形象的真實性,而是意圖借助畫像來反映自身觀念。此墓的墓門左立柱上雕刻有正面仙人畫像,內容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方描繪的是西王母與玉兔搗藥的情景,下方描繪的是兩個羽人,漢代人祈求升仙的思想得到了鮮明的展示。
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憑借墻壁和柱石上雕刻而成的各式線條建構起空間的動勢形象,形成了特定的藝術構成方式。從這些古樸有力的線條造型可以看出漢代墓室畫像極為風格化,獨具韻味,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可以直觀呈現出生命的力量與激情,營造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梢哉f,在小小的墓室空間內,漢代人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魅力的“有意味的形式”。
漢代墓室畫像石以生動的藝術形式再現了漢代人的生死觀,體現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豐富了中國早期繪畫的內容,“堪稱一部用圖像編就的漢代歷史巨著”[8]。學術界對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展開的探討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該墓出土的題記與畫像不僅能夠體現漢代的喪葬禮儀與思想觀念,而且在圖文關系等方面極具研究價值。在復雜的思想觀念下形成的漢代墓室畫像作為漢代藝術的代表,把中國早期繪畫推到了一個嶄新高度,同時對漢代以后的墓葬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漢代墓室畫像石的藝術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YCX21-2551。)
注釋
[1]洛陽區(qū)考古發(fā)掘隊,編.洛陽燒溝漢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2]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95.
[3]孫作云.孫作云文集[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671.
[4][英]彼得·伯克.圖像證史[M].楊豫,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9.
[5]李國英.讀圖時代應創(chuàng)造和諧的圖文關系[J].文學教育(下),2009(1):140-141.
[6]同注[4],181頁。
[7]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8]賀西林.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fā)現與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