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青
(甘肅省平?jīng)鍪嗅轻紖^(qū)草峰鎮(zhèn)余寨小學 甘肅平?jīng)?744000)
加強師生互動是現(xiàn)階段英語教學的大勢所趨,借由師生互動,教師可持續(xù)調(diào)動學生在英語課堂的學習意識及思維,其間,教師可以嘗試設計并采取多樣化的互動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鍛煉其語用能力,緩解其浮躁、低落的學習心理,并努力協(xié)助其突破一些固有的學習困境及疑惑,讓學生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進步及進階發(fā)展。由于在師生互動中課堂形成了較為良性的“教”與“學”關系,那么學生所持有的一些學習觀點、意見與問題,也能得到教師的及時洞察與針對性建議,這有利于生成開放型課堂,在促進學生學習效果提升的同時,也能讓其及時認清自我、竭力尋求改進,最終獲以真實的全面化發(fā)展。
想要確保師生互動的有效形成,教師就必須注重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德服人,讓學生能夠從內(nèi)心認可教師,并做出積極的配合來獲得真實的進步發(fā)展。具體可以以下方式竭力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為師生互動的有效形成提供好的條件及保障。
學生的有效互動從課堂角色的良性轉(zhuǎn)換開始,小學英語傳統(tǒng)教學中,受應試教育影響或者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限制,許多教師容易忽略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打造,那么便會采取我行我素的主講模式,甚少能夠洞察到個別學生的學習感受及效果,最終造成“一言堂”的生成,引發(fā)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并制約學生的進階的發(fā)展與能力提升。
在此類傳統(tǒng)化的被動教學形勢下,學生與教師之間很難做到真實、有效的溝通,因此,在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目標,探索師生互動有效形成的方法時,教師便需極力改善這一問題,竭力打造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具體而言,教師要正確認知自身角色,積極扮演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以及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中的引導者與解惑者,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提供良好的規(guī)劃以及確切的幫助,那么在此期間,學生的課堂地位便會化被動為主動,根據(jù)教師的設計與安排去主動執(zhí)行一些學習任務及活動,期間可伴隨教師的組織、引導點撥,與之完成一些真實、有效的互動,以此確保較為充實的學習收獲及體驗。
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是師生互動有效形成的第一層重要保障,除此之外,小學英語教師還應積極構建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師生關系,改變較為專制的師生觀念,讓學生的一些學習思想、觀點及問題能夠得到教師的平等對待、接納,或者針對性的處理與建議,基于此類平等條件所形成的師生互動才是最為充分且實效的。
具體而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先消除自身對于差生的偏見,同等對待班級內(nèi)部的優(yōu)等生、中等生與學困生,并積極采取一些分層教學的措施與方法來確保學生個體的實效學習與進階發(fā)展。這樣的層次化教法有利于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并讓個體能深感教師的關愛與關注,激發(fā)其學習的自信,提高其學習的動力與熱情。此外,在課堂推進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其提出自身的一些學習觀點、意見和問題。
就以語篇教學而言,在語篇知識講解、文本解讀或情感主旨剖析中,學生會產(chǎn)生自身的一些疑難問題,或是與文本觀點相左的看法,這時教師便要激活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其大膽說出。而后則需針對個體輸出的不同意見與看法,與之進行合理溝通與協(xié)調(diào),最終助力學生完成對語篇的深層次解讀與理性、客觀的認知見解。這樣互相尊重、信任與理解的教學方式是促進師生互動有效形成的必要條件。
為了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教師還需從自身的教學用語方面加以改進與完善。具體而言,可輸出一些具有激勵性質(zhì)的教學用語來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自信,這能使得學生愿意敞開心扉與教師或其他學生個體之間展開密切的溝通與交流。此外,教師還需就課堂教學各階段的實際需要,設計一些專業(yè)化且富有生機的教學用語,用于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或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或組織學生進入下一步學習流程,又或者就學生的學習想法及成果給予評價與建議等。
比如,在課堂推進中,教師可常用“You’re a very smart kid. Keep trying.”“You did a good job.”與“Your answer is very accurate. It’s amazing!”這些具有激勵性質(zhì)的教學用語來與學生之間展開交流,通過話語上的互動煥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信,使之能夠更為努力地完成接下來的學習探究及訓練。而在課堂教學的各項環(huán)節(jié),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需要,也可輸出不同種類的教學用語。如在語篇教學中,教師基于文章細節(jié)向?qū)W生提問時,對于一些回答精準的學生可輸出“Your answer is very correct and your thinking is very clear.”,而對于一些回答不夠準確的學生則可輸出“Your answer is not very accurate, but you really work hard, next time will be better.”類用語。
借由此類教學用語可與學生之間展開話語上的互動與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或組織其進入下一步流程,又或是針對其學習想法及成果給予評價與建議等。其中要注意的一點是,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用語可適當應用一些較有難度的詞匯或者較為地道專業(yè)的英式表達,雖然一開始學生認知這些用語會具有難度,但當教師經(jīng)常使用而學生也逐漸習慣起來之后,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便會更加順利且專業(yè),同時,學生也能通過與教師的用語溝通來習得一些優(yōu)質(zhì)詞匯及表達,有效擴充自身的語用儲備。
通過上述教法及策略的實施,教師可創(chuàng)造出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為師生互動的有效生成提供了沃土及條件。那么接下來,教師便要基于教學導入、授課及學后等階段的不同教學需要,設計具體的互動方法及策略,以此讓師生全面滲透于英語課堂,以互動來助力學生解放思維、矯正態(tài)度,追求更為高效的學習成果以及更為全面的進步發(fā)展。
導入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項環(huán)節(jié),由于小學生的心智發(fā)展尚未成熟,教師必須通過良好的導入來牽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其興趣與繼續(xù)學習探索的欲望。此外,良好的導入還能讓學生將分散在課間的注意力重新凝聚于課堂之上,提高學習的專注度與積極性。
參照教學導入這樣的重要作用,小學英語教師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把握此階段中嘗試設計師生互動有效方法來提高導入的效果與質(zhì)量,致力于能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提升其學習的專注度,并引發(fā)其對教學內(nèi)容的積極思考與初步感悟,為其后續(xù)深入學習探究奠定良好基礎。
以人教版PEP五年級Unit2 “My favorite season.” 為例,在本課教學導入階段中,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對話互動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通過設計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問題,引發(fā)學生對將學內(nèi)容的主動思考與預測,最終通過層層的發(fā)問,在師生互動中不斷地驅(qū)動學生運作思維,使之積極聯(lián)系實際生活做出主動思考,最終達成導入的目的。就如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與學生展開對話:
T:“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S:“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different seasons?”
S甲:“I like ice cream in summer.”
S乙:“I like skiing in winter.”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different seasons?”
……
在師生對話互動中,教師的問題能促進學生反思生活經(jīng)驗,對本課核心話題做出主動思考及分析。而在思考分析之后,學生會想要去驗證自身想法,由此便會凝聚興趣,投入更多專注力于后續(xù)課堂學習中。此外,學生在與教師的對話互動中所生成的思考成果,能夠加深其對教材實際內(nèi)容的理解與感悟,有利于其后續(xù)學習效率的提升。
導入過后,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發(fā)掘契機去進行密切的師生互動,在互動中極力促進學生對教學知識的認知、內(nèi)容的理解以及自身能力的訓練效果。以人教版PEP六年級“Then and now.”為例,在本課授課階段中,教師不妨借由以下方式展開密切的師生互動。如在本課“Sorry time.”這則重要語篇講解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對語篇內(nèi)容的理解與感悟,教師可以任務為依托展開師生互動,在互動中引導學生對語篇內(nèi)容展開更深層次的研讀與探索。
該語篇呈現(xiàn)了三組圖片,以“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不同視角呈現(xiàn)了人類生活方式、地球環(huán)境以及海洋生物等方面的不同情況。通過語篇文字信息的解讀,學生能獲取對語篇內(nèi)容的基礎理解,但為加深學生的進一步理解,并助其能更好地體會語篇主旨情感,促進其素養(yǎng)意識的生成。教師可設計如下任務引發(fā)學生對語篇的深層次探索,并與之展開有效互動。
如先輸出任務“Please ask some ques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pictures.”,以此引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其能深度考量圖片背后所涵蓋的背景及更為深遠的話題內(nèi)容。提出這項任務后,學生可各抒己見,分別輸出“What can robots do in the future?”“What causes the earth’s environmental problems?”與“How should we protect whales?”等問題。這是在師生互動中教師對學生問題意識的激發(fā),讓其能基于語篇做出批判性思考與深入的審視研究。接下來,教師可再度設計任務“Please answer these questions.”,要求學生基于這些拓展問題加以思考,此過程中學生能聯(lián)想實際生活,并聯(lián)系本課其他板塊的教學信息加以綜合思考,向教師輸出自己的答案。最后,教師便可根據(jù)學生的解答效果予以評定或建議,在師生互動中增進學生對語篇內(nèi)容及主旨情感的高度見解。
在基本的教學講授完成后,教師還應積極拓展學后實踐階段,讓學生將剛剛認知的語言知識投入于實踐使用,尋求深入掌握,并以此獲以語用能力的良好鍛煉與形成發(fā)展。此外,在學后階段,教師還可積極檢測學生當堂課的所學效果,深入考量該階段中學生的學習實踐成果,便能有效探知學生的學習困惑及能力不足之處。最終,教師便可進行確切的教學評價與建議而促進學生彌補不足、突破學習困境。
這些在學后階段想要落實的教學規(guī)劃,教師可通過良好的師生互動而實現(xiàn)。就以人教版PEP五年級“How can I get there?”為例,在本課教學講授基本完成后,學生能基本認知“Go straight.”“Science museum.”“It’s behind/near /next to……”與“Turn left……Then turn right……”等有關交通方面的知識及表達。為了促進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深入掌握,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語境來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加以自如應用,貼合語境展開切實的交際與表達。對此,教師不妨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各組展開情境劇活動。其間,教師需確保與學生的持續(xù)互動與溝通,以此幫助學生對情境劇進行更好的籌謀與規(guī)劃。
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地圖路線,并在其中規(guī)劃建筑點的位置。而后則指導學生根據(jù)小組所制作的地圖路線,自行設計劇情,并提煉所學知識完成在尋路與問路時的通暢表達。這一階段是學生對于情境劇的準備階段,教師在此階段應加強課堂巡視,幫助學生籌謀劇情,或發(fā)掘其存在的一些語用及口語方面的問題,生成有效的師生互動,對其存在的問題加以指導與糾正,以確保情景劇的良好開展。而在最終,學生基本準備完畢并真實表演情境劇后,教師還需與學生再次互動與溝通,提出各組在情境表演中存在的語用、口語交際及情緒表現(xiàn)力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助力學生能彌補自身不足,做出積極調(diào)整與優(yōu)化改進。
為求能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來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水平,教師需要深入探究師生有效互動的保障,以及能夠發(fā)揮互動教學價值的多元師生互動路徑及方法,借此全面研究課堂教學互動的優(yōu)化策略,讓整個英語課堂充滿生機,并為學生低落、局限的英語學習境況帶來全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