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偉
(甘肅省秦安縣西川中學高中部 甘肅秦安 741600)
高中生已經在初中三年對歷史學科進行了相對系統(tǒng)的學習,不同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歷史是前人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我們作為后來人,不僅需要對前人的智慧結晶進行學習,也要對前人的問題和錯誤進行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做到以史為鑒。高中歷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高中歷史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但是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還有許多教師墨守成規(guī),導致高中歷史課堂缺乏趣味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些教師習慣于填鴨式教學,注重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點死記硬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導致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的下降。因此,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最為迫切的任務就是通過更好地落實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來促進學生歷史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
課堂隨機提問不僅是高中課堂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有效的提問更加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對高中生歷史學習能力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抓住提問這個環(huán)節(jié),采取個別提問、集體回答等多種形式,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發(fā)揮教與學共同的作用,為高中歷史課程育人作用的發(fā)揮奠定好基礎。
例如:在進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秦朝使用的中央集權制度有哪些特點?這種制度有什么優(yōu)點、又有什么缺點?”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這樣課堂教學效率就能大大提升。另外,教師中央集權制度的問題也能夠讓學生對人權、皇權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發(fā)揮出了歷史課程的育人作用。
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新課程教學政策中對高中歷史教育作出的明確要求,教師必須遵守。況且想要取得比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老師就要從學生實際的情況出發(fā)來制訂教學方案,育人作用的發(fā)揮與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在尊重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前提下調整教學方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很快切入到歷史學習的氛圍中來,從而發(fā)揮出歷史教學的育人作用。
例如:在教授“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這課時,老師提前一節(jié)課布置了在課堂上需要談論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搜集和整理資料,以便課堂上討論。除了幫助學生查找資料外,教師也可以針對討論的題目啟發(fā)學生討論該問題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入手,哪些方面更加具有討論價值等。這樣學生在搜集資料和預習的時候才會更加有方向、有線索,查找資料和分析資料也不容易迷失方向。老師也應在課前做好準備,做好課堂目標預設,更好地指導和平衡課堂中的討論過程與教學流程。比如說對學生的分組,要選定幾個人進行發(fā)言,多少人進行補充發(fā)言,老師最后做補充發(fā)言,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現(xiàn)實觀,從而指導學生思考物質生活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找出物質影響思想與社會的案例。
我們高中歷史課程的教材中包含了許多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文化遺址等知識信息,而為了能夠讓學生對這些歷史信息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加強學生的記憶,教師可以利用先進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工具,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的教學情景,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這種調動學生感官記憶的教學方式更加利于育人教學的開展,學生能夠從中獲得的感悟也就更多。
例如:在學習“戊戌變法”這一課時,老師提前搜集了戊戌變法中主要人物的畫像與照片,先讓學生對這些人物有一個具象化的印象,然后說明這些人物與戊戌變法之間的聯(lián)系,最后搭配與戊戌變法相關的影視片段,詳細地講解戊戌變法是如何發(fā)生的、過程如何、結局如何等。除此之外,把一些能夠反映歷史現(xiàn)實的紀錄片也找出來,使其發(fā)揮在教學的作用中。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采納這些影視片段,會很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比如在講《馬關條約》的影響這個問題時,老師可以播放電影《宋氏三姐妹》。問學生:“不知道學生們注意了沒有,電影中出現(xiàn)這樣一個鏡頭,孫中山拿出一幅畫給宋耀如等人看,諸人看完感慨萬分,義憤填膺。這到底是一幅什么畫?為什么會引起憤慨?”然后告訴他們,這是一幅反映甲午戰(zhàn)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漫畫,借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了更加形象具體的認識,這段關于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往事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思想。
歷史是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反映,這些歷史故事用我們后人的眼光來看待也許很荒誕,但比起枯燥的背誦和記憶,學生更加喜歡聽教師講一講這些歷史事件背后的小故事。針對這個特點,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中就可以運用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好地開展育人教育。
例如:在學習“商鞅變法”這一課時,教師為學生設置了許多問題,像“推動秦國經濟軍事發(fā)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秦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從一個貧瘠小國逐漸成為震懾六國的強國的?”“秦國發(fā)展過程中有一次十分重要的變法運動,這個變法運動的發(fā)起者是誰?”等等。另外在商鞅變法這個歷史事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商鞅下定決心變法,為了凸顯他的意志和決然,他命人扛著一根木頭在城中行走,吸引人到城門下,并且說‘誰能夠把這根木頭扛起來繞城行走一周就給他十金?!刭p之下果然有人扛起木頭就走,商鞅也如約給了他十金。這時人們意識到商鞅是一位言而有信的君子,今后秦國頒布的政令也會如同今天一樣堅決執(zhí)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有很多歷史故事發(fā)人深省,比如戰(zhàn)國時期的孫臏與龐涓的故事,二人本是同門師兄弟,龐涓卻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于魏王,害得孫臏的髕骨被挖掉。孫臏裝瘋撿回一命后被齊國營救,幾年后在著名的戰(zhàn)役“圍魏救趙”一戰(zhàn)中,孫臏設計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希望學生能夠從這些歷史故事中獲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許多歷史教師總是把自己局限在固定的教學思維中,這樣不僅采用的教學方式單一枯燥,教學效率也會不斷下降。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需要拓展教學思維,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跳出來”,充分利用課堂上和周圍的一切教學資源,力爭給學生帶來有趣的學習體驗,并充分發(fā)揮出高中歷史課程的育人作用,可以讓條件好的學生自創(chuàng)一段音樂,創(chuàng)排一段反映生活的小品,提高課堂的感染力和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很快地進入教學的氛圍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了解秦漢過渡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在進入正式的課堂授課之前,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音樂——《十面埋伏》。這首琵琶曲是以楚漢相爭的歷史事件創(chuàng)作的,描述了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包含了豐富的情感。通過琵琶曲學生不僅可以感悟到當時楚漢雙方戰(zhàn)爭的激烈情況,更仿佛身臨其境般地看到了項羽的落敗與劉邦的勝利,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提供了許多幫助。歸根結底,最終的目的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更能夠讓學生由此產生許多的感悟,比如楚漢之爭中的項羽和劉邦,兩個人行事作風有著很大的不同,在你看來這兩種行事作風的利弊如何?通過對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來開展育人教育,引導學生借助歷史學習進行思考,劉邦通過施行儒家的德政,吸收人才,與老百姓休息的政策,由弱變強,最后打敗項羽,體現(xiàn)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教育教學價值。
新課程教學政策中強調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這也是高中歷史育人教育中的重要目標。所以,教師可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的方法,努力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夠凸顯,發(fā)揮新課標教育理念,便于學生養(yǎng)成團結,友愛,互助的學習氛圍,一舉兩得。所以,教學中分組討論的方法在高中教育教學中是常用的,也是提高學生成績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學習必修一第一課時,就可以充分利用分組合作的教學辦法,并且圍繞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了一些循序漸進的探究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模式來進行思考和交流。比如①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時的國際背景如何?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中國國內是什么情況?③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④鴉片戰(zhàn)爭的經過、結果是怎樣的?⑤我們從鴉片戰(zhàn)爭中得到了哪些歷史教訓?通過這些層次分明的問題來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確保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模式中,思維方向始終在朝著設定的教學目標前進,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認真分析、用心思考和密切交流,學習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更加親近和融洽。最重要的是,德育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不僅使得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學習能力得到了加強,更使得學生意識到了在面對一些困難或者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這樣不恥下問、伸出援助之手,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集體意識的形成與合作能力的鍛煉都將使學生受益匪淺。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的大環(huán)境下,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及時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推動歷史教學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也為了充分發(fā)揮出歷史課程的育人作用,教師轉變觀念,倡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老師起到引導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師生間的交流與討論,為新時期教育教學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健康成長,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切實發(fā)揮老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水平,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