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強
羅馬尼亞王國的最初領土只有13.7萬平方公里,人口750萬(92%是羅馬尼亞人),是一個沒有什么國際影響力的東歐小國。一戰(zhàn)中羅馬尼亞在同盟國和協(xié)約國之間待價而沽,同盟國許諾幫助其獲得沙俄的比薩拉比亞,協(xié)約國開出的則是奧匈帝國的布科維納、特蘭西瓦尼亞、巴納特(Banat)。羅馬尼亞最終選擇了協(xié)約國。巴黎和會上羅馬尼亞如愿獲得英法承諾的10.2萬平方公里匈牙利領土(約占匈全部領土的31.7%,人口約520萬),以及保加利亞在一戰(zhàn)中奪取的南多布羅加及其周邊共1.1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加上之前趁俄國內戰(zhàn)奪得的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領土增加至29.5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900萬(71.9%是羅馬尼亞人)。新的“大羅馬尼亞”王國(羅馬尼亞語:Romania Mare)實現(xiàn)了將羅馬尼亞人占多數的地區(qū)都納入其中的國家目標,成為和波蘭一樣的東歐新興強國。凡爾賽體系大幅伸張戰(zhàn)勝國權益的同時,嚴厲懲罰和削弱戰(zhàn)敗國及意識形態(tài)上的敵人。除割讓給羅馬尼亞的領土外,保加利亞還丟掉了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中奪取的大部分馬其頓領土,匈牙利則失去了斯洛伐克、喀爾巴阡魯賽尼亞(Carpathian Ruthenia,今烏克蘭西部)、克羅地亞等歷史上的領地,剩余領土只有9萬平方公里(約為戰(zhàn)前的28.6%),人口650萬(約為戰(zhàn)前的31%,其中300萬是匈牙利人)。蘇俄1918年3月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條約》,失去了沙俄1/4的領土和1/3的人口。德國在西線戰(zhàn)敗后蘇俄立刻宣布《布列斯特條約》無效,第二年簽訂的《凡爾賽和約》也廢除了《布列斯特條約》。但波蘭、烏克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在英法支持下均宣告獨立,俄國的所失已無法更改。
三國(即蘇聯(lián)、匈牙利、保加利亞)均不滿自己在一戰(zhàn)后的遭遇,他們和主要戰(zhàn)敗國德國一起成為新的“修正主義”國家,希望借助沖突或戰(zhàn)爭“收復國土”。1938年9月英、法、德、意簽署《慕尼黑協(xié)定》,對凡爾賽體系認定的歐洲政治地理邊界做出重新劃分。匈牙利認識到歐洲權力格局已發(fā)生變動,積極尋求德國為首的“修正主義”國家支持其領土要求。11月2日德意在維也納對匈牙利與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爭端作出仲裁,匈收回1.2萬平方公里領土,人口100萬(其中多數為匈牙利人),此即第一次維也納仲裁。1939年2月匈加入《反共產國際協(xié)定》,成為東歐最早站在軸心國一邊的國家。保加利亞吸取了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和一戰(zhàn)失利的教訓,力爭收復領土的同時,以不被再次卷入戰(zhàn)爭為第一要務。 ??偫砘鶌W西瓦諾夫(Г.И.Кьосеиванов)1939年4月 19日向駐外使館下達秘密指令,明確指出“保奉行并將一直奉行獨立自主且不使本國承擔任何義務的政策”,“不顧政治考慮加入民主國家反對極權國家對我們是不可能的”。①Л.Б.Валев,Болгарский народ в борьбепротив фашизма(наканунеи в начальный период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М.:Наука,1964,c.20-21.8月23日蘇德簽署互不侵犯條約,這讓一直游走在蘇德之間的保加利亞松了一口氣?;鶌W西瓦諾夫對德國駐保公使表示:“條約的締結讓原來那些反對與德國協(xié)調行動的人相信,保政府的政策是正確的?!雹讧?Е.Любомировна,Болгарский вектор во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еСССР и Германии//В.С.Христофоров,Под ред.,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1941год: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документы,комментарии,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Главного архивн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городаМосквы,2011,c.90.9月18日蘇聯(lián)駐保代辦報告:“保國內以從未有過的欣喜歡迎蘇聯(lián)政府做出的紅軍越過波蘭邊境的決定。……基奧西瓦諾夫向我表示,若波蘭沒有成為強國的實力卻一心想要成為強國,這樣的國家毫無疑問要被消滅。”③Записьбеседы заместителя народного комиссар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Г.Деканозоваспосланником Болгарии в СССР Н.Антоновым,4сентября1939г.;ТелеграммаВременного поверенного в делахСССР в Болгарии Н.И.Прасоловав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18сентября1939г.,ДВП СССР,Т.22,Кн.2,c.23,99-100.波蘭被瓜分后,“大羅馬尼亞”的領土完整也岌岌可危,布加勒斯特決定選擇德國作為自己的新庇護國。1940年3月兩國簽署經濟擔保條約,羅馬尼亞成為德國最大石油供應國。1940年夏德國完成對西歐的軍事征服,凡爾賽體系已不復存在,蘇、匈、保三國發(fā)起對“大羅馬尼亞”的聯(lián)合肢解:蘇聯(lián)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奪走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匈牙利通過第二次維也納仲裁收回北特蘭西瓦尼亞,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簽署《克拉約瓦條約》收回南多布羅加。
“大羅馬尼亞”的建立和肢解是歐洲國際關系中一個典型又極富戲劇性的事件,凸顯了地緣政治規(guī)律在20世紀上半葉中東歐局勢演進中的深刻作用。各國學者對此事非常關注,從大國干預和強權政治、羅馬尼亞國內政治斗爭、東歐根深蒂固的民族宗教矛盾等多個層面展開研究。④Л.Я.Гибианский,ред.,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междуГитлером и Сталиным1939-1941гг..,М.:Индрик,1999;М.И.Мельтюхов,Упущенный шансСталина: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и борьбазаЕвропу1939-1941гг..,М.:Вече,2000;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Сталин и нападениеГермании на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М.:РОССПЭН,2001;А.П.Сальков,У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проблемы южной добруджи(1939-1947годы)//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2005,no.5;I.ivezeanu,Cultural politics in Greater Romania:Regionalism,nation buildingðnic struggle,1918-1930,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U.Korkut,“Nationalism versus internationalism:The roles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lites in interwar and communist Romania”,Nationalities Papers,Vol.34,Iss.2,2006,pp.131-155;馬細譜:《巴爾干紛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238頁。本文以已經公開出版的檔案集為基礎①В.Н.Виноградов,сост.,Бессарабия наперекресткеевропейск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М.:Индрик,1996;Т.В.Волокитина,Т.М.Исламов и Т.А.Покивайлова,Под.Ред.,Трансильв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Венгерорумынский 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ый спор и СССР1940-1946гг..документы российскихархивов,М.:РОССПЭН,2000;МИД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СССР,Т.22,Т.23,М.: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1992,1995;МИД СССР,МИД Румынии,Советско-румы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17-1941.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T.1-2,М.: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00.,分析了三國肢解“大羅馬尼亞”的前期準備、實施過程、幕后考慮及相互間折沖樽俎的復雜外交,此事也是蘇德從準盟友向潛在之敵轉變的分界線。
1940年2月蘇聯(lián)主動向羅馬尼亞建議,以烏克蘭境內的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領土交換對多瑙河入??谔貏e是蘇利納(Sulina)和康斯坦察(Constanta)兩港的控制權,雙方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后者并未同意。②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47.3月29日莫洛托夫公開提出比薩拉比亞問題,第二天羅駐蘇公使對莫洛托夫的發(fā)言向國內作了摘報:“我們與羅馬尼亞沒有互不侵犯條約。這是因為蘇羅之間存在懸而未決的爭議問題——比薩拉比亞問題,盡管蘇聯(lián)從未提出過武力收回比薩拉比亞的問題,但我們也從未承認羅馬尼亞對比薩拉比亞的吞并?!雹郄揣支荮支鸳猝学蕨蕨学岌唰悃荮学擐擐讧堙学钵濮蕨恣擐讧?в СССР Г.Давидескув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Румынии,30марта 1940г.,МИД СССР,МИД Румынии,Советско-румы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T.2,no.149,c.286.4月基輔軍區(qū)、敖德薩軍區(qū)和外高加索軍區(qū)加強了針對羅馬尼亞的戰(zhàn)備和調動,5月基輔軍區(qū)所轄部隊開始向蘇羅邊境集結和動員。6月7日在蘇日諾門坎軍事沖突中表現(xiàn)出色的朱可夫被任命為基輔軍區(qū)司令,6月13日他和蘇軍領導人一起與斯大林、莫洛托夫討論了對羅軍事行動的準備工作。6月20日基輔軍區(qū)和敖德薩軍區(qū)收到命令組成南部方面軍,朱可夫任司令,要求“6月24日22時前完成部隊動員和集中,準備發(fā)動決定性的攻勢消滅羅馬尼亞軍隊并占領比薩拉比亞”。④М.И.Мельтюхов,Бессарабский вопросмеждумировыми войнами1917-1940,М.:Вече,2010,c.235-236.
軍事部署完成后,蘇聯(lián)馬不停蹄地展開外交手段。6月22日法國投降,第二天莫洛托夫向舒?zhèn)惐け硎?蘇聯(lián)將要求羅馬尼亞“以和平方式交出”比薩拉比亞和“烏克蘭人生活的布科維納地區(qū)”,如果羅馬尼亞不同意,“蘇聯(lián)將用武力解決該問題”。舒?zhèn)惐こ姓J蘇聯(lián)有此權利,但他認為蘇聯(lián)不應率先發(fā)難,最好是在第三方(如匈牙利、保加利亞)也提出對羅領土要求并得到解決后再行動。舒?zhèn)惐み€強調,德國的石油嚴重依賴羅馬尼亞。莫洛托夫承諾保證德國在羅的經濟利益,強調比薩拉比亞對德并非新問題,希望盡快得到德國政府的回復。⑤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23 июн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17,c.365-366.蘇德1939年8月簽署的秘密協(xié)定中,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波蘭東部被明確劃入蘇聯(lián)的勢力范圍,對比薩拉比亞雖然未作出明確劃分,但德國承認對“這個地區(qū)在政治上完全沒有興趣”。得知蘇聯(lián)的要求后,希特勒要求簽署蘇德密約的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對此作出解釋。后者提交的備忘錄中指出:他在莫斯科簽署蘇德密約時“決定不公開承認俄國人對比薩拉比亞的要求,因此在書面協(xié)議中選擇了通用的措辭”,即德國“在政治上對東南歐不感興趣”。據此,“蘇聯(lián)認為德國對整個東南歐直至君士坦丁堡和海峽的領土都不感興趣”,“但海峽問題不包括在內,當時并未討論過該問題”。里賓特洛甫建議有條件地滿足蘇聯(lián)對比薩拉比亞的要求。⑥В.Н.Виноградов,Бессарабия наперекресткеевропейск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c.344.6月25日舒?zhèn)惐は蚰逋蟹蜣D告了德國政府的最終回復:“完全承認蘇聯(lián)在比薩拉比亞的權利及對羅提出該問題的時機”,“準備支持蘇聯(lián)并對羅施加影響”;鑒于“布科維納是一個新問題”,“不提出這個問題會極大緩解和平解決比薩拉比亞問題的難度”。莫洛托夫稱布科維納“是統(tǒng)一的烏克蘭所需最后部分,蘇聯(lián)政府認為與比薩拉比亞一起解決該問題非常重要”。德國對蘇聯(lián)收回比薩拉比亞的支持已經滿足了其最大期望,擔心繼續(xù)在布科維納問題上糾纏會掣肘蘇軍的行動,第二天莫洛托夫對舒?zhèn)惐け硎?蘇聯(lián)的要求將只限于北布科維納和切爾諾維策(Черновицы,即切爾諾夫策),以及相應地區(qū)的鐵路。①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 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25 июн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25,c.374-376.當晚22時莫洛托夫召見羅馬尼亞公使并遞交照會:“1.將比薩拉比亞歸還蘇聯(lián)。2.按照照會所附地圖的邊界將北布科維納移交蘇聯(lián)。蘇聯(lián)政府希望羅馬尼亞政府接受蘇聯(lián)的當前建議,給和平解決蘇羅沖突一個機會。蘇聯(lián)政府期望羅馬尼亞政府在27日內作出回復?!雹讧┃学岌讧悃瞌咬支悃支乍?народного комиссар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анником Румынии в СССР Г.Давидеску,26июня1940г.,Секретно,МИД СССР,МИД Румынии,Советско-румы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Т.2,no.163,c.311.
羅馬尼亞議會之前通過決議,要求羅政府拒絕在比薩拉比亞問題上做出任何讓步,做好與蘇聯(lián)發(fā)生軍事沖突的準備。收到照會后羅立即宣布軍事動員,并向各國外交官表示在比薩拉比亞問題上寧肯流血也不愿妥協(xié),希望各國予以援助。此時羅的傳統(tǒng)盟友法國戰(zhàn)敗,英國、意大利和巴爾干協(xié)約國都不愿介入,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則虎視眈眈,想要借機迫使羅歸還一戰(zhàn)后奪取的領土。羅馬尼亞的常備軍約60萬,其中一半部署在西部的羅匈邊境,還有10萬部署在南部的羅保邊境。軍事動員后羅蘇邊界集中了本國陸軍的60%,羅匈、羅保邊境空虛。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Carol II)在6月27日的日記中坦承,在蘇聯(lián)大軍壓境的情況下羅很可能遭遇“三線作戰(zhàn)”的艱難處境,布加勒斯特所能做的就是請求柏林“至少要摁住匈牙利和保加利亞”。③В.Н.Виноградов,Бессарабия наперекресткеевропейск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c.358-359.之前德國軍方曾制訂過借道匈牙利占領羅馬尼亞,至少也要以武力奪取歐洲最大的普羅耶什蒂(Ploesti)油田的計劃。法國投降后德軍也完全有能力“向蘇聯(lián)發(fā)起攻勢并輕易到達烏拉爾山脈”。但此時希特勒正在準備進攻英國,絕不允許蘇羅戰(zhàn)爭擾亂其戰(zhàn)略安排,否則將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困境。④A.Read,D.Fisher,The Deadly Embrace:Hitler,Stalin and the Nazi-Soviet Pact,1939-1941,New York:W.W.Norton&Co.,1988,p.503;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47.6月27日莫洛托夫向舒?zhèn)惐ね▓罅颂K聯(lián)的軍事計劃,稱“如果今天羅馬尼亞政府不對蘇聯(lián)的要求做出正面答復,明天一早蘇聯(lián)軍隊就會越過羅馬尼亞邊境”。他還希望南布科維納問題并未封閉,一定條件下可以重新提出。里賓特洛甫收到舒?zhèn)惐さ膱蟾婧?電話指示德國駐羅大使立即拜會羅外長并表明如下立場:“蘇聯(lián)政府已向德國通報,要求羅馬尼亞政府轉交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為避免羅馬尼亞與蘇聯(lián)的戰(zhàn)爭,我們只能建議羅馬尼亞政府對蘇聯(lián)政府的要求做出讓步?!雹荮钵讧咬咬支擐洄猝唰?советникуШмидту.Телефонноесообщение,27июня1940г.,Ю.Фельштинский,Сост.,СССРГермания:1939-1941.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Кн.2,Вильнюс:Мокcлас,1989,no.115,с.64.6月27日晚羅駐蘇公使表示接受照會中的要求,希望就具體問題展開技術性談判。莫洛托夫明確拒絕并指出:“現(xiàn)在我們說的是政治問題而非技術性問題?!彪S后他向羅駐蘇公使遞交了措辭強硬的最后通牒,并向蘇聯(lián)駐羅全權代表拉夫林基耶夫(А.И.Лаврентьев)做了通報:“1.從莫斯科時間 6 月28日2時起,4天內清除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的羅馬尼亞軍隊。2.蘇聯(lián)軍隊將在相同時間內占領上述領土。3.6月 28日蘇聯(lián)軍隊將占領以下?lián)c:切爾諾維策、基什涅夫(Кишинев)、阿克爾曼(Аккерман)。 4.羅馬尼亞王國政府要承擔責任,維護上述地區(qū)的鐵路、汽船、車輛、橋梁、倉庫、機場、工業(yè)企業(yè)、電站、電訊設備不受損壞和破壞。5.兩國代表組成聯(lián)合委員會協(xié)調從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疏散羅馬尼亞軍隊和企業(yè)。蘇聯(lián)政府要求羅馬尼亞政府在28日12時之前就上述建議做出答復?!雹蕨ⅶ支悃支乍学学猝堙唰蕨学讧擐唰悃洄猝学擐擐恣绉乍支?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анником КоролевстваРумыния в СССР Г.Давидеску,27июня1940г.в23:00; Телеграмм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полномочному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ю СССР в королевстверумыния А.И.Лаврентьеву,28июн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29,236,c.383,389.羅馬尼亞同意了蘇聯(lián)的要求。28日14時蘇軍進入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6月29日蘇軍第一梯隊到達普魯特河,7月1—3日占領并封閉全部新邊界,7月5日參加行動的部隊轉為平時狀態(tài),奪取行動順利完成。8月2日蘇聯(lián)第七次最高蘇維埃會議通過決議,比薩拉比亞的大部分與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組成新的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南部的少部分和北布科維納并入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
蘇聯(lián)在比薩拉比亞問題上尋求德國支持的同時,也努力爭取其他“修正主義”國家的認同。1940年6月20、25日莫洛托夫向意大利駐蘇大使暗示將在“比薩拉比亞問題”上采取行動,并稱:“莫斯科對匈牙利沒有任何領土要求”,“蘇聯(lián)認為匈牙利對羅馬尼亞的領土要求有自己的根據”;“保加利亞對羅馬尼亞和希臘的領土要求也是有自己依據的”。①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королевстваиталия в СССР А.Россо,20 июня1940г.;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королевстваиталия в СССР А.Россо,25июн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10,224,c.357,373.上述表態(tài)極大地鼓舞了匈牙利。6月28日蘇軍越過德涅斯特河,匈牙利副外長向蘇聯(lián)駐匈全權代表沙倫諾夫(Н.И.Шаронов)表示,布達佩斯“比其他國家更樂意看到”蘇聯(lián)收回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因為這“意味著羅馬尼亞領土完整的原則已被廢除”,匈牙利能“更容易地繼續(xù)蘇聯(lián)所開始的事”,即肢解羅馬尼亞。匈官方報紙也罕見地對蘇聯(lián)的吞并行為表示支持,稱“蘇聯(lián)對比薩拉比亞的要求十分合理”,“羅馬尼亞的領土完整已不復存在”。6月29日匈駐蘇大使克里斯托弗(J.Krishtoffi)向蘇聯(lián)第一副外交人民委員德卡諾佐夫(В.Г.Деканозов)表示,蘇聯(lián)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匈牙利還沒有,“如果匈牙利向羅馬尼亞提出領土要求,蘇聯(lián)將如何看待”。后者問匈當前是否會提出這一問題,克里斯托弗稱匈將尋求通過國際會議和平解決此問題。第二天德卡諾佐夫向克里斯托弗表示,如果匈通過國際會議解決這一問題,蘇聯(lián)將予以全方位的支持。②Т.В.Волокитина,Т.М.Исламов и Т.А.Покивайлова,Трансильв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c.39,44-45.
羅馬尼亞在比薩拉比亞危機中已感到了來自鄰國的巨大壓力,7月1日羅馬尼亞公開拒絕英法安保,請求德國對羅與鄰國的領土爭端做出仲裁并提供安保。當天匈牙利宣布動員,將軍隊數量從100萬增加至120萬,羅馬尼亞則將之前針對蘇聯(lián)動員起來的部隊集中到匈羅邊界,兩國形成了危險的軍事對峙。7月10日希特勒出面斡旋,安排兩國領導人赴慕尼黑。會見匈牙利總理和外長時,他要求匈不要急著解決特蘭西瓦尼亞問題,而且無論如何要選擇和平談判的方式。會見羅馬尼亞領導人時,他聲明不愿看到地區(qū)內出現(xiàn)軍事沖突,希望羅就領土問題與鄰國和平達成協(xié)定。8月16日,在德國的安排下兩國開始直接談判,羅不相信德國還會像在比薩拉比亞問題上那樣強迫其讓步,堅持強硬不愿妥協(xié)。8月17、23日蘇聯(lián)駐兩國全權代表給國內的報告中都對談判能否成功表示懷疑。拉夫林基耶夫更準確預判匈羅領土爭端最終將由軸心國解決,且不會對匈牙利有利。因為德國更希望維持一個強大、完整、有生命力的羅馬尼亞,作為將來進攻蘇聯(lián)的前哨基地和向巴爾干、黑海、中東擴張的戰(zhàn)略支點。③Т.В.Волокитина,Т.М.Исламов и Т.А.Покивайлова,Трансильв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c.40,60,65.8月24日談判破裂,8月27日匈牙利向德國通報第二天將對羅馬尼亞開戰(zhàn),8月29日德意外長在維也納緊急召集兩國談判代表并在8月30日做出仲裁:北特蘭西瓦尼亞(4.36萬平方公里,251萬人口,其中匈牙利人130萬,羅馬尼亞人102萬)劃給匈牙利;羅馬尼亞保留工業(yè)和原料基地所在的南特蘭西瓦尼亞(6萬平方公里,100萬人口中50萬仍為匈牙利人)。此即第二次維也納仲裁。德意還宣布對羅的新邊界和國家安全承擔義務。
第二次維也納仲裁涉及的是與蘇聯(lián)接壤且已被莫斯科視為是其勢力范圍的兩個國家。在蘇聯(lián)沒有參與甚至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們的領土被第三方力量劃分,這與1939年蘇德密約的精神完全相悖。維也納仲裁后第二天舒?zhèn)惐は蚰逋蟹蛲▓?德國“注意到與蘇聯(lián)的友好關系”,決定“在最短的時間內”向蘇聯(lián)通報此事。莫洛托夫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從報刊上看到的關于第二次維也納仲裁的報道比德國大使的通報更快更詳細,而且德國事前根本未同蘇聯(lián)就此舉行磋商。舒?zhèn)惐そ忉屨f,這“只是因為非常著急”解決特蘭西瓦尼亞問題。9月2日蘇聯(lián)駐德國全權代表施科瓦爾采夫(А.А.Шкварцев)向里賓特洛甫提出正式抗議。9月9日舒?zhèn)惐は蚰逋蟹蜻f交備忘錄,稱“匈羅兩國間的緊張局勢使多瑙河地區(qū)的和平面臨嚴重威脅,德國只能以快速的外交干涉解決”。備忘錄中還指出,無論是1939年蘇德密約談判期間,還是之后,蘇聯(lián)都未向德國提出它對匈羅領土爭端有興趣,德國完全沒有預料到蘇聯(lián)會對特蘭西瓦尼亞問題如此關注。①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31 августа1940г.; 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 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9сентября1940г.,совершенно секретно,Особая папка,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348,367,c.546-547,583-584.
蘇聯(lián)對比薩拉比亞的要求也在保加利亞引發(fā)連鎖政治反應。1940年6月保加利亞沙皇鮑里斯三世(БорисIII)向德國駐保公使表示,蘇聯(lián)成功收復比薩拉比亞后,保國內很快也會出現(xiàn)要求收復多布羅加的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屆時保共產黨(1938年保共和保工人黨合并為保加利亞工人黨,引者注)在蘇聯(lián)支持下可能“暴力政變”。如果保的領土要求還是無法得到德國的某種保證,保共上臺后必將通過蘇聯(lián)得到南多布羅加,這樣收復領土的政治紅利就會落到蘇聯(lián)和保共手中。德國當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fā)生。7月26、27日希特勒在薩爾茨堡分別會見羅保兩國總理,要求羅和平解決與鄰國領土爭端,承諾幫助保收回南多布羅加。參加會見的保外長借機詢問,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后,“保加利亞是否在俄國的勢力范圍內?”希特勒予以否定,稱蘇德劃分勢力范圍只涉及波羅的海和比薩拉比亞。保方進一步表示,通過德國得到南多布羅加后可能遭到“俄國強鄰的壓力”。希特勒安撫說:“如果有人觸及德國的利益,將遭到毀滅性打擊?!雹贏kten zur deutschen ausw?rtigen Politik 1918-1945(《德國對外政策文件集》,以下簡稱ADAP),Serie D,Bd.X,S.46,276-279.轉引自 Л.Я.Гибианский,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междуГитлером и Сталиным,c.380,381.7月31日舒?zhèn)惐は蚰逋蟹蛲▓罅怂_爾茨堡會談的結果:建議羅向保加利亞出讓多布羅加并進行直接談判,德國不會就此做出仲裁,西色雷斯問題暫未討論。③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 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31 июл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91,c.466-467.保加利亞獲得德國的承諾后繼續(xù)爭取蘇聯(lián)的支持,作為自己的B方案。8月2日莫洛托夫在最高蘇維埃發(fā)表講話,宣告成功收復“大多數之前都屬于蘇聯(lián),但在其軍事弱勢時被奪走”的領土,保主要報紙全文予以轉載。當天保外長向蘇聯(lián)駐保全權代表表示,保加利亞期望在與羅馬尼亞的談判中“得到蘇聯(lián)的道義支持”。④Телеграмма поверенного в делахСССР в ЦарствеБолгария А.А.ЛаврищевавНКИД СССР,2августа1940 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96,c.471.8月12日《真理報》刊登文章,稱保對南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符合“歷史的正義”。8月15日保報紙轉載了上述文章,稱這是蘇聯(lián)將積極介入羅保談判的體現(xiàn)。保駐匈公使也對外界透露,一旦羅保之間需要仲裁,“索菲亞希望的仲裁人正是莫斯科”。⑤А.П.Сальков,У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проблемы южной добруджи,c.74.
8月19日羅保在克拉約瓦(Craiova)開始談判。保加利亞得到德國和意大利的全面支持,談判進行得異常順利。9月7日兩國簽署《克拉約瓦條約》:羅馬尼亞將南多布羅加交還保加利亞;雙方承認新邊界是“最終的和永久的”,保證“絕不再向對方提出領土要求”;羅境內的6.7萬保加利亞人遷移至南多布羅加,當地的羅馬尼亞人返回國內。9月21日兩國批準條約,保軍隊進入南多布羅加,10月2日完成領土占領。保國內將《克拉約瓦條約》視為重大的外交成就,簽約當日被定為國家節(jié)日,簽約第二天保政府宣布大赦。第三天新任總理菲洛夫(Б.Д.Филов)舉行盛大記者招待會,對“德國和意大利在保加利亞收復領土中的友好調節(jié)”表示感謝,稱“沒有薩爾茨堡就沒有克拉約瓦”。保民眾對德意感激涕零,自發(fā)聚集到兩國駐保領館前,高喊“榮譽歸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索菲亞的兩條大街也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名字命名。⑥А.П.Сальков,У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проблемы южной добруджи,c.75.蘇聯(lián)在《克拉約瓦條約》的締結中未發(fā)揮任何作用,安東諾夫直到9月10日才面見莫洛托夫,對蘇聯(lián)“在南多布羅加事務上對保的道義支持”表示感激。莫洛托夫稱他已看到菲洛夫的講話,保政府只對德意表示了感謝。安東諾夫稱“德國在該問題上體現(xiàn)出了主動性”,強調保未對德國承擔任何義務。⑦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анником царстваБолгарии в СССР Иваном Стаменовым,10сентябр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371,c.590-591.9月底莫洛托夫會見保新任公使時再次對保尋求德國而非蘇聯(lián)解決領土問題表達不滿,后者向莫洛托夫保證,保將繼續(xù)推行近二十年來一直奉行的對蘇德兩國都友好的政策。外交官的話總是言不由衷。領土問題的解決成為保國內政治和外交政策的轉折點,保加利亞自此主動和全面地倒向軸心國。英國駐保公使寫道:“許多之前還對是否站在德國一邊搖擺不定的人,現(xiàn)在已經被親德的狂熱情緒所裹挾?!雹侑?Я.Гибианский,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междуГитлером и Сталиным,c.382.
多瑙河是歐洲大陸國家進入黑海的主要通道,1855年克里米亞戰(zhàn)敗后俄國歷史性地失去了對多瑙河的控制權。1934年蘇聯(lián)加入國聯(lián)后多次要求加入歐洲多瑙河委員會,卻因不是多瑙河相關方被拒絕。二戰(zhàn)開始后,蘇聯(lián)收復一戰(zhàn)所失領土的同時,也想借機恢復歷史上沙俄的大國地位和權益,奪回對多瑙河的控制權。1940年9月9日施科瓦爾采夫向德國外交部責任秘書(相當于副外長)魏茨格勒(E.V.Weizsacker)轉交莫洛托夫的備忘錄,稱蘇聯(lián)希望參加即將在維也納召開的多瑙河問題專家會議并加入歐洲多瑙河委員會。魏茨格勒拒絕了蘇聯(lián)的要求,稱會議討論的是多瑙河上游領域國家的問題,與蘇聯(lián)無直接關聯(lián)。②Беседаполномочного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я СССР в Германии А.А.Шкварцевасо статс-секретарем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Германии Э.Вайцзеккером,9сентябр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366,c.582.蘇德圍繞多瑙河入??诳刂茩嗟臓帄Z就此開始。9月14日莫洛托夫親自向舒?zhèn)惐みf交備忘錄,指出現(xiàn)有的歐洲多瑙河委員會是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后成立的,其宗旨就是鞏固英法在多瑙河下游的統(tǒng)治地位,損害俄國的利益。一戰(zhàn)后英法繼續(xù)對蘇遏制,《凡爾賽和約》中依然將蘇聯(lián)排除在委員會之外。鑒此,莫斯科要求廢除該委員會成立新的多瑙河委員會,新委員會的權限應從布拉迪斯拉夫(Bratislava)至多瑙河出???對于多瑙河上游領域的問題,蘇聯(lián)無意參與。9月21日莫洛托夫再次向舒?zhèn)惐みf交備忘錄,稱蘇聯(lián)在解決比薩拉比亞問題時承認德國在羅馬尼亞有特殊經濟利益,特別是在石油和糧食領域。但德國認為比薩拉比亞問題解決后,蘇聯(lián)就會承認德國在羅馬尼亞以及涉及多瑙河流域的其他問題上擁有排他性的絕對利益,這是不對的。蘇聯(lián)政府無論口頭還是書面都未承認德國的這一權利。③Телеграмм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полномочному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ю СССР в Германии А.А.Шкварцеву,16сентября1940г.;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 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21сентября1940г.,совершенно секретно,Особая папка,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385,394,c.606,616,619.此時德國正忙于準備武裝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且已就德軍進駐羅馬尼亞與后者達成一致。希特勒不愿激化與蘇聯(lián)的矛盾,不僅同意邀請其參加多瑙河問題專家會議,還同意解散原來的多瑙河委員會,成立由羅、德、意、蘇四國組成的新委員會,其權限從多瑙河入??跀U展至布拉迪斯拉夫以南,但強調新委員會的活動應限于技術層面。
1940年10月7日德軍兩萬多人進入羅馬尼亞,與蘇軍在北多布羅加和南布科維納形成直接對峙。蘇德兩國在東南歐迎頭相撞的新地緣政治格局讓多瑙河入??诳刂茩嗟臓帄Z有了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拉夫林基耶夫警告國內:羅馬尼亞“邀請”德國軍隊進入的真正原因是德意向其承諾“將盡一切力量幫助羅收回失去的領土”。德國的對羅政策“一方面致力于實現(xiàn)其帝國利益,向黑海和地中海推進;另一方面是要為與蘇聯(lián)的斗爭創(chuàng)造軍事可能性”。④Т.В.Волокитина,Т.М.Исламов и Т.А.Покивайлова,Трансильв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c.103-105.10月28日多瑙河問題專家會議在布加勒斯特召開。行前莫洛托夫親自向外交人民委員部秘書長索博列夫(А.А.Соболев)和海軍少將伊萬諾夫(В.Д.Иванов)部署參會方案和談判戰(zhàn)術,要求確保蘇聯(lián)對多瑙河入??诘慕^對控制。兩人按照莫洛托夫的授意在會上提出一系列激進要求:立即解散原來的羅、德、意、蘇四國委員會,由蘇羅組成多瑙河流域混委會;賦予蘇聯(lián)軍艦在多瑙河進入黑海的蘇利納河口自由航行以及在羅馬尼亞布勒伊拉港(Braila)、加拉茨港(Galati)拋錨的權利。上述要求實質上是要阻止德意經多瑙河進入黑海,遭到其他三方一致反對,會議不歡而散。德國駐羅大使向國內報告,蘇聯(lián)“打算在多瑙河和黑海奉行恐嚇政策,而不再是理智的相互理解”,目的是在巴爾干給德國制造“更多的政治而非經濟困難”。①ADAP,Serie D,Bd.XI,S.424-425,458-459,461.轉引自 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59.12月17日多瑙河國際會議重新召開,蘇聯(lián)堅持由蘇羅兩國聯(lián)合控制多瑙河入??诓⒎磳Φ乱庹{節(jié),希特勒立即下令終止會議。第二天他簽署了實施“巴巴羅薩計劃”的第21號命令,對蘇閃電戰(zhàn)進入倒計時。
1941年3月前德國一直將基輔作為對蘇突襲的主攻方向,蘇聯(lián)也將主要兵力放在了南線,多瑙河近海地區(qū)因此成為雙方兵戎相見的最前沿陣地,其戰(zhàn)略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密切關注著蘇德關系的英國外交部門對此做出準確分析:“一旦德國進攻烏克蘭腹地,如基輔和普里皮亞季河,比薩拉比亞可以成為重要的前沿陣地……對俄國來說,抵制這種情形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喀爾巴阡和多瑙河三角洲建立防御帶?!雹赑ublic Record Office Foreign Office(英國國家檔案館藏英國外交部檔案,以下簡稱PRO FO),371-24968-R6751/9/37.轉引自 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46.“大羅馬尼亞”被肢解后的新地緣政治格局下,多瑙河入??诘能娛乱饬x迅速上升;這里又恰恰是蘇德密約中的留白之處,雙方都有充分的動機爭奪對該地區(qū)的主導權。蘇軍占領了多瑙河支流基里亞河(Kiliya)河口,蘇聯(lián)軍艦還嘗試占領多瑙河三角洲的羅馬尼亞部分。1941年1月3日在與舒?zhèn)惐さ臅钪?莫洛托夫更是拿出一份標有多瑙河三條支流的詳細軍事地圖,“堅決并毫無退讓地要求德國和意大利說服羅馬尼亞,同意蘇聯(lián)對多瑙河入??谥Я鞯目刂啤薄"跘DAP,Serie D,Bd.XI,S.1013-1015.轉引自 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119.莫斯科對多瑙河入??阱浂簧岬淖非笠鹆说聡母叨戎匾?。1941年1月底德國在羅馬尼亞南部的駐軍增加到8個師,蘇聯(lián)控制多瑙河入海口的希望徹底落空。二戰(zhàn)結束后德國一分為二,蘇聯(lián)成為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1948年蘇聯(lián)和羅馬尼亞簽訂協(xié)定,后者將多瑙河三角洲及黑海的四個無人島割讓給蘇聯(lián),莫斯科最終憑借戰(zhàn)勝國的身份實現(xiàn)了對多瑙河入海口的掌控。
第一,“大羅馬尼亞”和波蘭一樣,是英法在一戰(zhàn)后人為構建起來的東歐新興強國,他們的領土完整也就是英法苦心建立的凡爾賽體系和歐洲秩序的完整;反之,兩國領土的變更則意味著凡爾賽體系的坍塌和崩潰。
1939年8月蘇、英、法軍事談判中,羅馬尼亞和波蘭擔心自己成為蘇聯(lián)領土復仇的對象,拒絕蘇聯(lián)提出的軍隊過境要求。英法明知這是影響三國談判成功與否的關鍵,卻又不愿因此破壞東歐凡爾賽體系的完整性,導致談判失敗,間接促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蘇德并未透露條約附帶了劃分勢力范圍的秘密議定書,但深諳秘密外交和權勢政治的歐洲各國都認識到,德國入侵波蘭已無法阻擋,蘇聯(lián)也將為收復一戰(zhàn)所失領土在歐洲內部展開擴張,兩國聯(lián)手推翻剝奪他們權益已久的凡爾賽體系已成預期。由此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成為各國尤其是渴望收復領土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制定在二戰(zhàn)中對外政策的重要依據??梢?國際關系的發(fā)展有其內在邏輯和客觀規(guī)律,它從來都不以一兩個國家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任何不承認和違背上述邏輯和規(guī)律的結果,最終都將被毫不留情地“反轉”。蘇、英、法三國談判失敗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后,歷史果然以此路徑發(fā)展。波蘭在戰(zhàn)爭之初就被蘇德瓜分,“大羅馬尼亞”雖然強撐了一年,最終也難逃被其宿敵聯(lián)合肢解的命運,短短四個月的時間里又重新變回立國之初的小國。
第二,與德國在西歐的武力征服不同,蘇、匈、保三國對“大羅馬尼亞”的肢解是以非戰(zhàn)爭的方式進行,三國從各自實力地位和對外政策考慮出發(fā),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最終結果和影響有很大差異。
蘇聯(lián)之前就以軍事手段完成了對波蘭、芬蘭的領土收復,堅信軍事實力是對外政策的后盾和最有效的工具,在比薩拉比亞問題上拒絕任何靈活精巧的舉措,也不考慮土耳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潛在盟友的感受,采取了最后通牒這樣徹頭徹尾的單邊主義做法。莫斯科相信,只有這樣做才能顯示自己的實力和在國際舞臺上的分量,為之后繼續(xù)向本地區(qū)擴大影響打下基礎。如此破壞性而非建設性的態(tài)度不僅嚴重損害了蘇羅關系,也不利于蘇聯(lián)與該地區(qū)其他國家關系的鞏固。作為肢解“大羅馬尼亞”的發(fā)起者,蘇聯(lián)最終只完成了自身的領土訴求,在羅匈、羅保領土爭端的解決中并未發(fā)揮直接作用。保加利亞一開始就明確以和平方式收復領土,積極爭取國際社會廣泛支持的同時,巧妙利用蘇德向巴爾干擴張的野心,推動兩國競相為其領土要求背書,最終以常規(guī)的外交方式達到目的。保羅簽署的《克拉約瓦條約》基本上遵循了種族人口現(xiàn)實和歷史公正,成為二戰(zhàn)期間唯一得到不同陣營強國認可的國際條約。①Л.Я.Гибианский,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междуГитлером и Сталиным,c.381.但保加利亞在一戰(zhàn)后堅持的外交獨立在此過程中被嚴重侵蝕,為其最終徹底倒向軸心國埋下了伏筆。匈牙利的做法介于蘇保之間,以軍事斗爭為準備,同時不排斥大國的外交介入。由于力量和手段都有限,匈最后只能接受第三方仲裁,未能實現(xiàn)全部預定目標。德國武力征服西歐后已開始主導歐洲新秩序的形成,在“大羅馬尼亞”的肢解中雖然不是直接當事方,卻是三國都無法繞開的力量,在第二次維也納仲裁和《克拉約瓦條約》中更是完全的主導者。柏林還充分利用各國對“蘇維?;钡膿鷳n,實施狡猾且精細的平衡外交,最終未用一兵一卒就將東歐諸國牢牢拴在自己的戰(zhàn)車上。1940年底至1941年初,肢解“大羅馬尼亞”中互為敵友的羅、匈、保三國全部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德國成功實現(xiàn)對蘇聯(lián)的孤立和包圍,德國的百萬大軍也進入羅保領土開始對蘇備戰(zhàn)。
第三,“大羅馬尼亞”的肢解是蘇德從準盟友向潛在之敵轉變的分界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后,蘇德嚴格遵循劃分勢力范圍的秘密協(xié)定,在不同方向展開擴張。德國實現(xiàn)了對西歐的霸權,蘇聯(lián)完成對一戰(zhàn)后所失領土的收復。許多學者因此認為,蘇德雖然在意識形態(tài)上完全敵對,但在地緣戰(zhàn)略上卻是志同道合的盟友,兩國不僅共同推翻凡爾賽體系,還要共同確立新的歐洲秩序。然而,蘇德奉行的獨立且堅決的進攻性政策,決定了他們并非各自宣傳中基于“基本的國家利益”基礎上的合作。凡爾賽體系一旦被推翻,兩個“修正主義”強國的合作動力就大為削弱,他們在各自擴張中的地緣政治沖突已無法避免?!按罅_馬尼亞”被肢解后,蘇德的國境線和實際勢力范圍都延伸到普魯特河和多瑙河的下游,兩大“修正主義”強國的力量繼波蘭、波羅的海后在東南歐再次迎面相撞。這一次他們沒有事先劃分好彼此的勢力范圍,雙方在巴爾干的競爭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充滿了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蘇德圍繞多瑙河入海口控制權的政治軍事爭奪不僅毫無掩飾,甚至到了直接對抗的程度。雖然在當時的歐洲政治和蘇德關系中這只是細枝末節(jié),但由于該問題的歷史含義和現(xiàn)實性質,一度被視為“蘇德至關重要利益的第一次公開沖突”②PRO FO,371-25231-W12425/215/96,W12738/215/96.轉引自 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107.,一定程度上已預示了之后6個月兩國關系的基調。雙方在巴爾干的競爭和敵對取代了之前他們在東歐和北歐的協(xié)調配合,成為蘇德戰(zhàn)爭開始前兩國關系的本質和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