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開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王娜森
中外上市公司舞弊案例近年來層出不窮,并以其信息隱蔽性、多家公司和中介公司合謀參與、涉案金額重大等特點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對證券市場的誠信體系影響和投資者信心破壞力深遠。2020年中國證監(jiān)會累計做出行政處罰250余份,比2019年增加114份,罰沒金額合計40余億元,持續(xù)釋放對證券違法活動“零容忍”的高壓信號。根據世界銀行發(fā)布的《全球營商環(huán)境報告2020》,2020年,中國的營商環(huán)境在全球排名已上升至第31位,并連續(xù)兩年入列全球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其中“中國保護中小投資者指標”比上年提升36位至第28位。①但這與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證券市場A股全球總市值第二的經濟金融地位不能相稱,需進一步通過修訂和完善法律,營造與之相匹配的健康的法律環(huán)境。
從我國的監(jiān)管和司法實踐來看,目前公司舞弊案件中上市公司被監(jiān)管輻射的范圍有限,以信息披露不完成或者虛假信息披露為依據,處罰力度以限于董事、監(jiān)事、高管(簡稱董監(jiān)高)的短期的市場禁入為主、罰款為輔,且罰款金額極為有限,力度難以震懾違法者。而對投資者利益修復最有利也最直接的民事責任追究手段運用不足,股民起訴上市公司的案件體量十分有限,勝訴案件更是少之又少。而相比之下,在證券市場更為成熟的國家,對于上市公司董監(jiān)高的處罰無論是刑事方面還是賠償方面,要嚴格得多。從歐美證券集體訴訟制度的實踐來看,它們更多依賴于市場的力量,由私人律師事務所來主導,從商業(yè)層面上來講,私人律師事務所具有其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幫助投資者維權。尤其是上市公司董監(jiān)高如果陷入中小股東的民事集體訴訟,他們面臨的大概率是長期的訴訟且巨額的賠償。證券集體訴訟制度雖起源于英國,但是卻是在美國發(fā)展壯大,其威力也在美國法院得到驗證。美國每年大約有200家上市公司遭遇證券集團訴訟。如20世紀90年代賠償金額高到數千億美元的美國煙草業(yè)訴訟案就是典型的集體訴訟。美國證監(jiān)會、法院等機構對集體訴訟多持保護支持的態(tài)度,更有警告市場其他參與者,嚴肅市場秩序的意味,小股東參與集體訴訟程序簡單,訴訟的門檻幾乎為0,因此成為美國投資者維權的主要手段。而國內擔任上市公司董監(jiān)高進行造假的法律后果相較之下極其輕微,“危險性”遠遠低于其他國家。雖然我國近年來已不斷完善和加強了立法,但實踐案例數量與國外相比寥寥無幾,實踐與立法初衷始終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針對性地對立法加以補充和修訂,探究我國證券集體訴訟制度運用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有的放矢地救濟廣大投資者對損害賠償的訴訟權益,才能真正保障證券市場的健康發(fā)展和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益。
從司法實踐來看,對投資者利益修復最有利也最直接的方式無疑是損害賠償訴訟機制。西方社會的法律大多是從社會中自然生長出來的,多在實踐中反復驗證而來,而中國法律尤其是證券金融市場相關的法律主要來自規(guī)劃和移植,并且多移植于英美法系下證券市場成熟的國家。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監(jiān)管制度和法律在不斷完善和成熟,廣大投資者在證券市場的法律意識越來越高,但證券集體訴訟案件相對于我們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證券市場A股全球總市值第二的地位來說數據遠遠不足。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教化民眾仁愛謙讓,傳統(tǒng)文化中不鼓勵錙銖必較的維權觀念,廣大民眾不到萬不得已逃避訴訟體系。傳統(tǒng)文化思想造就了我國謙和不爭的民族性格,尤其體現(xiàn)在證券市場上,個體訴訟維權意識滲透力不足,證券市場尤其是侵權責任法輻射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其次,證券市場投資者分為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呈散點狀分布,缺乏互助合作。證券市場的進入門檻低,個體通過網絡平臺即可參與買賣上市公司股票,但難以得到其他有同一需求的個人投資者的信息和司法資源的有效支持?;鶎佑绕涫莻€人受到資源的制約,訴訟維權成本對于個人投資者難以承擔,多數小股東犧牲股東利益后,不愿再付出成本,而機構投資者奉行時間效率和利益至上,對于早已喪失償付能力的被告,亦很少耗費精力和物力在訴訟方面。再次,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管具有所從事業(yè)務上的專業(yè)性,與廣大股東相比在公司治理上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性,尤其是內部和第一手的財務數據,非本公司內部人員很難拿到切實證據,證據取得環(huán)節(jié)有實際操作上的困難,而證券虛假陳述等的舉證責任在投資者方,個人投資者及時獲取到有關信息的效率較低,即使有法律依據往往現(xiàn)實也難以救助。個人投資者難以獲取到有利證據并舉證。最后,證券違法案件具有高度的技術性與專業(yè)性,我國司法機構對于此類案件處理的司法經驗積累尚有限。從實操的層面來講,證券集體訴訟有行政處罰的前置程序。行政處罰的效率勢必會影響集體訴訟的時效,給訴訟機制增加了限制。綜上來看,近年來我國董事賠償民事訴訟機制仍處在初級探索驗證階段。
2020年3月起生效的我國新《證券法》新設投資者保護專章,新增第93、第94、第95條,為上述個人投資者維權困境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渠道。最為直接的是《證券法》新增的第95條規(guī)定:“投資者提起虛假陳述等證券民事賠償訴訟時,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且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可以依法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對按照前款規(guī)定提起的訴訟,可能存在有相同訴訟請求的其他眾多投資者的,人民法院可以發(fā)出公告,說明該訴訟請求的案件情況,通知投資者在一定期間向人民法院登記。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對參加登記的投資者發(fā)生效力。投資者保護機構受五十名以上投資者委托,可以作為代表人參加訴訟,并為經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確認的權利人依照前款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登記,但投資者明確表示不愿意參加該訴訟的除外?!币环矫?,依法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的程序即建立特別代表人制度,我國證券糾紛特別代表人訴訟是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證券民事訴訟制度,賦予了旨在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公益機構訴訟代表人資格。另一方面,新《證券法》借鑒了美國的“聲明退出機制”投資者明確表示不愿意參加該訴訟的除外反映了新證券法革新的“默示加入、明示退出”的訴訟參加方式。實踐中且無需投資者向法院證明自己具有權利人身份并向法院進行登記,只需投資者保護機構統(tǒng)一為經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確認的權利人向法院進行登記,通過這樣能夠大大減輕投資者在訴訟中的舉證負擔和成本。解決了以往個人投資者信息時效慢、難以聚合起來聯(lián)合維權的困境,可從法律根源上大大提高集體訴訟機制的效率和效果。此外,此次特別代表人制度的提出也以當今社會的公益化、信息化為依托,投資者保護機構作為代表人參加訴訟,除為開展特別代表人訴訟的必要支出外,不收取其他費用;不需要預交案件受理費,即便敗訴需要承擔訴訟費用,也可以根據特定情形申請減免;在訴訟中申請財產保全,可以免于提供擔保。同時,我國依托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立案登記、訴訟文書送達、公告和通知、權利登記、執(zhí)行款項發(fā)放等工作,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便利,切實降低維權成本,將個人投資者參與集體訴訟的門檻大大降低。一旦中國特色證券集體訴訟制度趨于成熟,可能會引導中小散戶主動、積極維權,這種格局一旦形成,一方面可以威懾證券違法犯罪;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投資者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然而,與英美法系相比,此次新《證券法》確立的特別代表人制度更多的是參照增加行政機關作為訴訟主體的方式,以投資者保護機構為中心維護中小股東的權益,這點與英美法系下的律師勝訴酬金制度不同,雖然可以適度地防止司法濫用,但并沒有鼓勵社會律師主動參與到證券集體訴訟中的法規(guī)政策,難以調動社會律師對于集體訴訟的積極性,且十分考驗投資者保護機構的效果和效率。在案件積累的情況下,投資者保護機構勢必會有所取舍,主要的資源會集中在社會關注度高、案件標的重大、所侵害股東人數眾多的案件上,小型案件的股東利益勢必會被置后。此外,從程序法來看,證券集體訴訟的行政處罰的前置程序問題仍未得到明確條款救濟。黃輝教授等認為,應當逐步擴大滿足前置條件的處罰類型和范圍,相關法院應進一步提高專業(yè)審判能力和經驗。[1]現(xiàn)實情況中,上市公司得到行政處罰往往是證監(jiān)會開始調查半年后甚至更長的時間,很多被告人往往在此期間已經喪失了償付能力,中小股東即便贏得了法庭上的勝利,也難以拿到賠償。[2]特別代表人訴訟的管轄法院還有特別規(guī)定,由涉訴證券集中交易的證券交易所、國務院批準的其他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或者專門人民法院管轄。先受理的人民法院不具有特別代表人訴訟管轄權的,應當將案件及時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而中級人民法院是否具有足夠的應對證券集體訴訟的審判資源,也有待大量實踐案例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和探討。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網站http://www.goclee.com/Uploads/file/202008/20200803112259_150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