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冰,凌 剛,黃 東,彭思涵,黃武平
(1.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510635,廣州;2.廣東省水利廳,510635,廣州)
廣東是經濟強省、水利大省,水資源豐沛、水網密布,河湖監(jiān)管與保護任務繁重?!笆奈濉逼陂g,為進一步推動廣東省水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迫切需要開展河湖健康評價相關工作,系統(tǒng)梳理河湖問題癥結,提出針對性治理對策。
2020年8月,水利部印發(fā)《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提出河湖健康概念、河湖健康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指導全國各地開展河湖健康評價工作。為更好匹配廣東河湖現狀問題與管理實際,以《指南》為基礎,探索富有廣東特色的河湖健康評價工作方法,深入開展河湖健康評價工作。
2021年4—11月,根據水利部河長辦“各省因地制宜選擇1條或多條河湖進行健康評價”要求,廣東結合實際從各地市選取代表河湖庫對象共計130個(64條河流、49個湖泊、17座水庫)開展首次健康評價工作,實現了全省地級以上市和河湖庫評價對象全覆蓋。
經統(tǒng)計,在廣東省首次開展河湖健康評價的130個河湖庫對象中,有72%評價結果為二類河湖,處于健康狀態(tài),28%評價結果為三類河湖,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傮w來看,廣東省河湖健康狀況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河流縱向連通性不高、生態(tài)流量保證程度較低、水質與底泥狀況有待改善、外來物種入侵現象突出、生物多樣性偏低等。
廣東省河湖健康評價工作將河湖健康評價工作全面拓展到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評價對象涉及山區(qū)自然河湖、丘陵鄉(xiāng)鎮(zhèn)河湖和三角洲平原網河湖等不同自然形態(tài)與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河湖對象,并且在河流、湖泊兩類評價對象的基礎上增加了水庫對象,實現地市行政區(qū)域和評價對象類型的全覆蓋。
以《指南》和《河湖健康評估技術導則》(SL/T 793—2020)為基礎,在評價指標上體現了廣東特色。結合廣東區(qū)域發(fā)展實際,詳細查閱相關技術標準與行業(yè)指導書籍,充分考慮廣東河湖地區(qū)差異、亞熱帶氣候特征、城市化進程、河道形態(tài)以及地方河湖長制相關工作基礎,編制了《廣東省河湖健康評價技術指引》(以下簡稱《技術指引》)和《廣東省2021年河湖健康評價工作評估方案》。在《指南》構建的河湖健康評價體系基礎上,調整“河道縱向連通性指數”等評價理念與廣東河流實情有偏差的指標計算方式,簡化“魚類保有指數”等無法獲取指標參照值的指標計算方式,新增“碧道建設綜合效益”和“流域水土保持率”兩項特色指標以突出廣東省“萬里碧道”建設成效與水土流失的關注度。通過對河湖健康評價標準充分廣東化,確保廣東省河湖健康評價工作更合理、評價反映河湖健康壓力更趨于真實狀態(tài)。
為指導各地市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進度開展河湖健康評價工作,在工作開展前期進行全省技術培訓,圍繞河湖健康評價工作要求、評價流程與指標賦分過程等方面進行介紹;在評價過程中,針對評價河段劃定、評價體系制定、調查監(jiān)測方案等方面,對各地市河湖評價工作進行現場調研與技術指導;在評價工作完成后,針對各地市健康評價成果,從工作組織推動力度、評價工作內容豐富度、指標評價質量等方面進行定量化、標準化評估。通過對評價“前—中—后”各階段的工作進行規(guī)范化要求和質量控制,確保廣東省河湖健康賦分分值更有說服力。
積極推動健康評價調查手段出新出彩,在現場調查中充分采用最新科技手段。運用野外監(jiān)測、遙感反演、無人機建模等多元技術手段,對河湖岸線、涉水工程、水源地保護區(qū)等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形成“衛(wèi)星遙感全面普查—無人機重點詳查—人工現場核查”的高效工作模式,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解決傳統(tǒng)調查評價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弊端。
充分發(fā)揮河湖長制平臺作用,采用“開放式”工作方法,積極推動與高校的科研團隊一起進行河湖健康評價的調查、監(jiān)測、分析等相關工作,高質量推進河湖健康評價工作,并將生物調查等課題研究成果運用于高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研究,進一步發(fā)揮相關研究成果的社會效益。同時開通“廣東河湖健康評價”公眾號,廣泛開展河湖健康評價公眾滿意度調查,引導公眾多渠道關愛河湖健康、參與愛河護河行動,推動河湖長制由“河長治理”向“全民共治”轉變。
河湖健康評價涉及指標繁多,各指標計算公式、數值量綱繁簡不一,各地市在取值、賦分過程中難免會有偏差。為減少指標人工計算誤差,降低逐一復核指標分值的工作量,開發(fā)了“廣東省河湖健康評價系統(tǒng)”,聯動廣東省河湖名錄最新標繪成果及最新影像數據,內嵌《技術指引》中評價指標體系、權重、評價方法及賦分標準。系統(tǒng)集“在線劃分評價單元”“批量處理調查監(jiān)測數據”“靈活數據傳輸與填報”“互饋審批賦分結果”“全景展示健康狀態(tài)”“成果報告自動生成”等功能于一體,實現廣東省河湖健康評價工作信息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
河湖健康評價是一項綜合工作,涉及遙感、水利、水文、水資源、水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動植物、社會管理、自然地理、地球科學、氣象等眾多學科以及繁雜的各政府職能部門。在面對各部門不同統(tǒng)計口徑、研究尺度、數值量綱、文件格式的海量數據時,如何清晰、直觀地展現所有數據的整理脈絡、前后連接關系,如何方便研究人員第一時間提取有效信息,如何簡化因資料需求表述不明而收集到的過多冗余信息,是在開展健康評價工作之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河湖健康評價與“一河(湖)一策”“一河(湖)一檔”等河湖長制相關基礎工作之間均存在相互串聯關系,如果逐項開展,會造成大量重復性工作,各級資金無法得到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各項工作之間始終無法形成有效串聯和銜接,不利于河湖長制工作常態(tài)化推進。如何以河湖健康評價為主線理清各項基礎工作之間的工作流程,如何突出重點工作內容,如何更直觀表達工作流程與時間節(jié)點,如何在整合各項工作的同時提高資金利用率、減輕基層水利工作者的工作壓力,是在決策部署河湖健康評價工作方案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技術難點。
河湖健康評價工作依據的是《指南》,現有河流評價指標19項,分“盆”“水”、生物、社會服務功能四個準則層,看似彼此獨立、各有側重,但深究其評價宗旨,其落腳點大多是還在水安全和水環(huán)境方面,例如“水質優(yōu)劣程度”“水體自凈能力”,其衡量指標都是“總氮”“總磷”“氨氮”等具體水質指標;“水質優(yōu)劣程度”“最低生態(tài)流量”“魚類保有指數”分別側重水環(huán)境、水資源和生態(tài),但歸根結底定量表征的實質依然是水量是否充足、水質優(yōu)劣與否。因此,現有評價指標體系存在一定冗余,如何更直觀幫助水利工作者清晰明了地理解各項評價指標之間的關系,既可以幫助基層人員和社會公眾清晰地理解評價目的,又可以為簡化工作內容提供有效技術依據。
2022年2月,水利部印發(fā)《2022年河湖管理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各省級河長辦要組織開展河湖健康評價,積極推進河湖健康檔案建設”;《廣東水利發(fā)展“十四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要“實施河湖健康保障工作,維持生態(tài)廊道功能”?!笆奈濉逼陂g河湖健康評價工作是河湖長制基礎工作的重要內容。
針對評價指標參考值或生物多樣性本底值難獲取的問題,應進一步加強對河湖基礎數據的監(jiān)測管理,完善長序列河湖基礎數據庫,為開展周期性評價工作提供基礎支撐;聯合生態(tài)環(huán)境、林業(yè)等部門,建立健全生物技術環(huán)境安全評估與監(jiān)管技術支撐體系,充分整合現有監(jiān)測基礎,合理布局監(jiān)測站點,推動生物多樣性長期動態(tài)監(jiān)測;開展生物多樣性全面調查評估和基礎研究,包括本地重點生物物種及重要生物遺傳資源、珍稀瀕危動植物、旗艦物種、指示物種以及外來入侵物種,形成河湖生物物種遺傳資源數據庫。
2021年,廣東省河湖健康評價尚處于探索性嘗試階段,由于評價數量相對全省的河湖總數偏少,財政資金尚可得到保證。然而“十四五”期間,廣東省大規(guī)模推廣開展河湖健康評價,省內有2.4萬條河流、超過10萬km河長,156個湖泊,8 154座水庫,仍按現有評價費用單價預算資金,經費投入壓力過大。與此同時,珠三角網河地區(qū)大多數河流都是長度10 km以下的小河,與評價標準中最低分段閾值50 km相差過大,而且網河區(qū)大多數河湖的形態(tài)、生物特性、社會屬性和功能基本一致,逐條河流按照評價標準詳細開展評價工作存在工作量過大且重復性大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可采取分級、分類、分片開展河湖健康評價的方法,減少各級工作與財政壓力。針對功能單一的景觀湖泊、原生態(tài)自然河流等,可根據具體功能針對性刪減評價指標;針對區(qū)域重要性突出或健康問題嚴重的河湖,需重點構建適應性更高的指標體系進行評價。針對三角洲網河區(qū)成片河流,以區(qū)域為評價單元統(tǒng)一評價;針對大江大河,需以單一河流為評價單元進行評價。
加強河湖健康評價工作背景、具體內容、評價目標、典型案例等科普宣傳力度,推動新聞媒體和網絡平臺積極提升河湖健康評價工作社會影響力,引導社會組織及公眾自覺主動參與河湖健康評價工作。完善違法活動舉報機制,暢通舉報渠道,鼓勵公民和社會組織積極舉報污染河湖、非法采砂、違法占用河道管理范圍等導致河湖健康受損的違法行為。強化信息公開機制,及時回應公眾關注的相關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