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健,白 雪
(沈陽工業(yè)大學a.經(jīng)濟學院;b.機械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10870)
西方哲學在對主體性以及獨立性研究的過程中將兩組進行聯(lián)合性分析,在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將主體看作孤立的個體,在對自身進行思考的過程中產(chǎn)生對世界的認知和看法。主體間性教育是目前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主體間性的教學模式最主要的是在進行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的交互性學習,我國的教育具有主體間性的性質,師生間的雙向或多向交互活動是現(xiàn)代教育過程的關鍵。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師生之間的主客關系,能精確地把握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具體內容,方便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能進一步實現(xiàn)主體間性的教學[1]。
主體間性是指對兩組或兩組以上之間關系的區(qū)分,是對他人意圖的判定。主體間性在教學活動中的確立,重視師生之間的主客關系,以自我為出發(fā)點,同他人之間進行社會關系以及相應內容的交流。主體間性強調,個人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是獨立的個體,在發(fā)展中同周圍環(huán)境以及社會之間均具有一定的關系。主體間性教學理論側重于對教學活動中教學主客體的確認,對主體間性教學理論進行研究的過程是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對教師教學活動地位、學生是學習生活中的主體地位予以了肯定,主體間性教學要求,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發(fā)揮教學的引導作用,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將學生放于學習主體的位置,在這樣的互動關系下,培養(yǎng)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識,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在學習的過程中,將理論上的思想道德準則進行自我道德品質的轉化,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內化[2]。
主體間性思想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師生間的交互關系,主體間性教育在教學活動中關注師生之間的互動,但在教學互動的過程中,并不是對主體性教育的絕對否定,而是在主體性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主體間性教學更加關注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尊重,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及教學活動的開展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得以強調,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張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教學重視對學生差異性的尊重和關注。主體間性教育在個人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的條件下,超越個人主體性的局限,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加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關注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3]。在進行主體間性教學中,加強對主體間性的認識,能將主體間性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同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的活動進行融合,能更好地促進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的內化。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同時在教學中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以及學習樹立良好的榜樣,加強自身的思政素養(yǎng)培養(yǎng),將自身所學在課堂中分享給學生,將課堂教學的內容同實際的生活以及時政熱點進行融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加深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解,同時教師對思想道德準則以及行為準則等內容進行講解引導,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準則的理解,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使思想政治內容內化成學生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質。在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強化教師的引導作用,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作用,將教學活動升華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或相對平等的交互活動[4]。
師生互動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方便教師對學生具體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一定的了解,形成及時的反饋,方便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方案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課堂教學的水平。在師生互動關系的確立中,需要對教學活動的主客體進行區(qū)分,在區(qū)分的過程中明確學生是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主體間關系的確認,能進一步提高信息交互的質量,為師生之間的交互活動提供一定的保障。師生之間的共生關系,強調課堂教學活動的互動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強調對學生獨立思考意識的培養(yǎng),師生之間的互動不止限于問答,而是在于學習主體的變化,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這種互動的形式帶有主體間性的形式,學生在互動中能獲得相關的“答案”,同時這一過程也是對教師所提出問題的意圖的推測與判定,教師問題的提出是為了學生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能形成對事物的正確認知,但同時這種“交流對話”的形式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為主體、平等對話,在交流的過程中直接實現(xiàn)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對話,從問題的“客體”,變成思考的“主體”,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由問題的發(fā)出者“主體”變?yōu)轳雎爩W生發(fā)言的“客體”,再到對學生觀念的總結,上升到理論知識的高度實現(xiàn)“主體”的轉化,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主體到客體再到主體的轉化。
思想政治課程是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活動中將理論知識同社會的實際內容進行融合分析,將所學的知識同實際的社會生活進行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將自身所學的知識同實際的社會生活進行聯(lián)系的能力。在主體間性的背景下,更應將生活世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育基礎,比如在高中階段的經(jīng)濟生活的學習中,將所學的內容同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lián)系,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同時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文化現(xiàn)象,提高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辨別力度,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通過教學能對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以及思想道德水平進行提升,提高自身對事物進行是非判斷的能力。通過實際的教學活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同實際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結合,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實際生活進行聯(lián)系的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能將理論的知識真正地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價值判斷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技能[5]。
不充分的主體間性向充分的主體間性不斷轉化的過程,就是教育活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不斷提高的過程。通過主體間的知情意行等身心交互活動實現(xiàn)認知—能力遷移和情志—心靈升華。主體間性的教學關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在進行互動活動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進一步提高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將所學理論的思想政治內容內化為用以進行善惡是非判斷的準則,同時形成以這種方式來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約束的自我思想道德品質。在主體間性思想的影響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如何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在高校的實際教學活動中,大部分教師通過課堂角度的轉變,促進了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fā)展,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習的能力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內容,是進行教學活動前最重要的內容。
以人為本的教育要求在教育工作中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針對學生不同的個體差異性,在教學的過程中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言,以人為本的教學更加關注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育的過程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目前,我國的教育不僅要關注人的當前發(fā)展,更應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將一切的教學活動圍繞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的需求進行開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在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的過程中,傳統(tǒng)的紙質檢測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形成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不足,沒有自我的思考,導致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得到較高的檢測分數(shù),但對于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內涵以及相關的概念理解的程度并不高。隨著我國教學的不斷改革,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德育、智育等能力的綜合性培養(yǎng)。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以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要為本,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內化的起點,教學中,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理論知識以及思考能力、邏輯能力等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的行為示范包括政治行為示范、思想行為示范、教育行為示范、道德行為示范、業(yè)務行為示范和日常生活行為示范等方面,高校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的關系,其中包括對待彼此的態(tài)度,交流的平等性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認可程度。師生關系是社會人際關系的一種,同時又屬于特殊的社會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活動中,以實現(xiàn)具體的教學目的為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各自的身份和地位,同時在不同的層面又具有主體和客體關系之間的區(qū)分。主客型師生關系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學生是學習活動中的客體,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主客型師生教學容易固化學生的思維,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對所學的知識加以思考,而是簡單地接收和背誦[6]。主體間性的師生關系則側重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或相對平等的交互活動,在教學的過程中,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轉化為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思考,最后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這樣的師生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能將教學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同時學生有了思考的時間,加深了對于思想政治知識的理解,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生活進行聯(lián)系,在聯(lián)系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進行內化,變成思想道德品質,甚至是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主體間性的師生關系關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關系或交互活動,主體間性教育理論將目光投射于師生間的交互活動,關注師生間的交互關系。深刻認識師生間的交互關系,也就深刻認識了教育的本質;準確把握師生間的交互關系,也就準確把握了教育的活動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注重于內在思維向外在實踐的遷移。
教學中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加強教學內容同實際生活之間的融合,關鍵在于保證理論知識的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便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將理論的教學內容同實際的社會熱點、事件進行結合,將直接經(jīng)驗、間接經(jīng)驗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理論性。高中的思想政治分為經(jīng)濟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等不同的維度進行教學,將理論知識同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等內容進行結合,將抽象的教學內容進行具體化,幫助學生提升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遷移能力。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的內容,優(yōu)化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與實際的社會生活聯(lián)系,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7]。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所反映和要解決的矛盾,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保障教學的內容不同實際的生活脫節(jié),使教學的內容具有實用性,學生能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提高自身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內化,轉化成品質和技能[8]。
教育內化是將思想政治課程中看、聽、想等思維觀點經(jīng)過內證實踐,所領悟出的具有客觀價值的認知體系。教育內化對于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將自身所學的知識同實際社會生活進行聯(lián)系的能力,在主體間性的背景下,更應將生活世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育基礎,主體間性教育在個人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的條件下,超越個人主體性的局限,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加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關注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針對學生不同的個體差異性,在教學的過程中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學習效率,此外,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保證理論知識的主導作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