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王思瑤
(西安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眾所周知,2011年,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南蘇丹誕生。學界大多關注蘇丹南北分立的原因、影響及南蘇丹內戰(zhàn),卻鮮有學者研究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第一任領導人約翰·加朗(John Garang)的社會主義思想。約翰·加朗曾是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核心人物,因而,探討約翰·加朗的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有助于加深對蘇丹南北分立的了解,而且對于考察現今的南蘇丹具有指導意義。
首先,約翰·加朗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源于蘇丹的社會現實。一直以來,蘇丹南北在種族、宗教、文化、地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1955年,英國人撤出蘇丹時,將南北蘇丹合并。南方人對此一直不滿。1956年,蘇丹通過去殖民化運動獨立后,南方人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處于從屬地位,用約翰·加朗(John Garang)的話來說就是處于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1]42自獨立以來,蘇丹國內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中心與邊緣之爭及阿拉伯人與非阿拉伯人的分野。阿拉伯人居于中心地區(qū),非阿拉伯人特別是南方的非洲人卻處于邊緣地位。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這對于處于壓迫地位的南方人來說是實現自身解放的理論武器。
其次,約翰·加朗的社會主義思想源于尼邁里(Nimeiry)總統(tǒng)阿拉伯社會主義的推動。1969年,蘇丹發(fā)生“五·二五革命”。尼邁里上校領導自由軍官陣線發(fā)動政變,建立軍人政權。尼邁里總統(tǒng)宣布在蘇丹實行阿拉伯社會主義。他認為“社會主義”是富裕和公正,蘇丹人民靠它可以達到幸福和尊嚴。[2]295尼邁里總統(tǒng)在政治上建立社會主義聯(lián)盟,經濟上對大工業(yè)、大企業(yè)等實行國有化;但是,尼邁里的社會主義并沒有改變蘇丹貧窮落后的面貌。在他的治理下,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加朗認為,尼邁里總統(tǒng)將社會主義變成了一樁交易。尼邁里總統(tǒng)看到了社會主義是蘇丹人民的真正需求,這是正確的;但是,他利用社會主義聯(lián)盟欺騙蘇丹人民。[1]24
最后,約翰·加朗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在于埃塞俄比亞的影響。1974年,門格斯圖總統(tǒng)宣布在埃塞俄比亞實行社會主義,對土地、工業(yè)等實行國有化。埃塞俄比亞一直支持蘇丹南方人的武裝抗爭,以此作為對喀土穆政府支持厄立特里亞叛軍的報復。埃塞俄比亞西部甘貝拉(Gambella)的比爾帕姆村(Bilpam)一直是蘇丹南方叛軍的聚集地。埃塞俄比亞選擇社會主義對南方人的抗爭有直接影響。1983年5月博爾兵變之后,加朗在起草《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宣言》時,明確表示新蘇丹實行社會主義制度。[3]70
約翰·加朗的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于上個世紀80年代,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強調內外壓迫,號召武裝斗爭。蘇丹遭受英國殖民統(tǒng)治(1898-1955)長達半個多世紀,在此期間,蘇丹各地發(fā)展嚴重失衡,北方發(fā)展遠遠快于南方地區(qū)。加朗認為,這一切是壓迫者造成的。這個壓迫者就是英國。蘇丹擺脫殖民統(tǒng)治后,南方人繼續(xù)處在壓迫之下,此時的壓迫者是喀土穆的當權者。加朗指出正是壓迫者將蘇丹人劃分為北方人和南方人,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穆斯林和基督徒等等。[1]28加朗認為蘇丹的歷史就是普通群眾反抗內外壓迫的歷史。因此加朗號召在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帶領下,通過蘇丹人民解放軍的武裝斗爭,推翻尼邁里總統(tǒng)的個人獨裁。加朗說:“為了完全摧毀喀土穆壓迫蘇丹大眾的所有制度,我們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做好了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1]27
第二,蘇丹人民解放運動是所有蘇丹人的先鋒隊。自1955年以來,蘇丹南方人進行了多次抗爭,為此他們先后成立了阿尼亞尼亞Ⅰ(AnyanyaⅠ)和南蘇丹解放運動。加朗認為,這些都是由反動階級領導的武裝斗爭,因而都失敗了。1975年成立的阿尼亞尼亞Ⅱ(AnyanyaⅡ)也是反動階級,只有蘇丹人民解放運動是所有蘇丹人的先鋒隊組織。加朗說:“我們承諾解放蘇丹。對我們而言,解放不僅僅是政治解放和經濟解放,也包括精神解放。屆時,蘇丹人將以自己的身份、遺產、歷史、價值和歷史斗爭而驕傲?!盵1]36因此,蘇丹人民解放運動是實現蘇丹解放的先鋒隊,也是蘇丹人民的領導者。
第三,社會主義是救國之路。尼邁里總統(tǒng)在蘇丹實行阿拉伯社會主義。加朗將尼邁里的社會主義定義為尼邁里主義。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要做的就是摧毀尼邁里主義,將社會主義的正確血液注入蘇丹社會主義聯(lián)盟。加朗認為蘇丹的所有問題能夠在社會主義的框架內解決。加朗說:“我們深愛的國家各地出現的無政府狀態(tài),各地的分離主義傾向,道德滑坡及所有的弊病。這些問題只有在統(tǒng)一的蘇丹內才能解決。這樣的蘇丹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為所有人提供民主和人權,保障所有人的宗教、信仰和自由?!盵1]23加朗提倡的社會主義對于多民族、多部族、多宗教、多教派的蘇丹而言,具有更廣泛的號召力,因而也更加符合蘇丹的客觀現實。
第四,建立一個新蘇丹。針對蘇丹的客觀現實,加朗主張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新蘇丹。加朗說:“我們應當一如既往地為建立新蘇丹而戰(zhàn),為建立一個民主的蘇丹而戰(zhàn)。在這樣一個國家里,平等、自由、經濟公平與社會正義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我們應當推進,珍惜和保護的具體現實?!盵1]42加朗認為在這樣的一個國家,人人平等,人人自由,過去基于地域而形成的歧視將會消失,人們不會因為自己是南方人、達爾富爾人(Darfur)、貝加人(Beja)和哈拉比人(Halabi)而遭受歧視。這樣的蘇丹將平等地屬于所有人,而不論種族、宗教、家庭背景及其他的教派因素。[1]42加朗的社會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更是一種認同,一種聯(lián)結所有蘇丹人的紐帶。它因為超越了民族、部族和宗教的限制因而具有了國家主義的特征。而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就是帶領蘇丹人民推翻壓迫,實現解放,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先鋒隊。
加朗堅持建立社會主義的新蘇丹,但是,1992年,形勢的發(fā)展變化促使加朗對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目標及斗爭方式調整。追求一個民主的世俗的新蘇丹仍然是第一位的選擇,但是首次在蘇丹南方人的視野中出現了另一個選擇那便是通過公投南方實現獨立。[4]35伴隨著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目標的調整,約翰·加朗的社會主義思想出現衰敗。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內部意見不一。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實行集體領導。政治軍事高級指揮部(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gh Command)是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最高領導機構。它由5名常委及12名候補委員組成。[3]195盡管加朗為蘇丹人包括人謀劃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美好前景,但是高層內部對此意見并不一致。政治軍事高級指揮部另外兩大常委克魯比諾·夸尼因·波爾(KerubinoKuanyinBol)及阿羅克·索恩·阿羅克(Arok Thon Arok)明確反對社會主義。[3]205這些人后來脫離加朗的領導。
不僅領導層內部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作為一個組織,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也被社會主義者與非社會主義者的分野所累。對于非社會主義者而言,優(yōu)先考慮的是怎樣弄到武器以便解放南蘇丹,他們對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既沒有興趣,也沒有必要去適應它。[3]190自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誕生之日起,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就不是一個擁有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組織。它既沒有實現用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也沒有實現用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軍。這是約翰·加朗的社會主義思想出現衰敗的主要原因。
第二,工人階級力量弱小。反對資產階級,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堅力量是無產階級。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指出,“在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5]49。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的無產階級就是工人階級。恩格斯曾明確指出:“我也經常把工人和無產者,把工人階級,沒有財產的階級和無產階級當作同義語來使用?!盵6]280但是蘇丹南方工人力量弱小。蘇丹也有城市工人,但是主要限于北方。作為一個誕生于南方的組織,如果沒有強大的社會動員和思想宣傳,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對于生活在北方工人來說很難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況且南北之間一直存在著種族、宗教的差異。南方工人階級力量弱小與其經濟落后關系甚大。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南方處于停滯狀態(tài)。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南方仍然沒有像樣的工廠。誠如加朗所言,中央政府在南方的發(fā)展項目紛紛擱淺。如托里·科納夫(Tony Kenaf)、邁盧特(Melut)、蒙古拉(Mongalla)的制糖廠、瓦烏(Wau)的啤酒廠、卡波埃塔(Kapoeta)的水泥廠、馬拉卡勒(Malakal)的造紙廠、比德恩(Beden)電器廠。[1]31工人階級力量弱小不僅導致蘇丹人民解放運動領導力量的單一化,而且也限制了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規(guī)模與力量。
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參加者為多為士兵、部落民及難民。1983年6月8日,由于對尼邁里總統(tǒng)將南方重新劃分為三個省不滿,拒絕向當局妥協(xié)的南方士兵紛紛進入埃塞俄比亞。這些人后來加入蘇丹人民解放運動。除此之外,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參加者為部落民眾及一些流落到埃塞俄比亞的蘇丹難民。受到蘇丹人民解放軍宣傳的影響,名義上是去埃塞俄比亞接受教育,后來發(fā)現進入了蘇丹人民解放軍的訓練營。[7]
第三,群眾基礎薄弱。南蘇丹主要有64個部族。[8]90每個部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及信仰。加朗試圖以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南方各部族民,使其成為所有人共同信奉的意識形態(tài)。從理論上講,它是行得通的;但是在南方,它需要精心的頂層設計與周密的底層安排。如果只是加朗一人的理想,而不是整個組織為之奮斗的目標,理想與現實之間就會出現巨大的差距,并且出現難以預料的后果。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誕生后,不少部落民兵反對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他們是毛杜里人(Mudari)、摩爾勒人(Murle)、贊德人(Zande)、馬迪人(Madi)、費爾提特人(Fertit)、托普薩人(Toposa)、阿奇里人(Acholi)和米賽里亞人(the Misseriya)。[3]114為尋找食物,蘇丹人民解放軍一旦落入民兵活躍地區(qū),經常被伏擊身亡或殺害。這些人不僅不接受社會主義思想,而且反對蘇丹人民解放軍。因此,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在南方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
第四,外部援助的變化。自1983年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誕生之后,埃塞俄比亞一直是蘇丹人民解放運動重要的支持者,而埃塞俄比亞背后的支持者是蘇聯(lián)。兩極格局解體后,埃塞俄比亞失去了蘇聯(lián)的支持。門格斯圖政權被叛軍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推翻。新上任的梅納斯·扎納維(MelesZanawi)不僅仇視蘇丹人民解放軍(蘇丹人民解放軍一直支持門格斯圖政權),而且仇視蘇丹南方人。據報道蘇丹人民解放軍與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革命陣線軍隊之間時有沖突發(fā)生。[3]274正因為如此,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不僅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也失了埃塞俄比亞的基地。形勢的變化迫使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對戰(zhàn)略目標做出調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失去了埃塞俄比亞支持的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卻獲得了超級大國美國的支持。在美國的支持下,2005年1月1日,喀土穆政府與蘇丹人民解放運動達成了結束南北第二次內戰(zhàn)的《全面和平協(xié)議》。7月30日,隨著加朗的意外身亡,社會主義思想在蘇丹或新國家實現的可能性也隨之蕩然無存。
約翰·加朗的社會主義思想曾經解決是南北問題的一劑良方,他所提出的解放蘇丹社會,建立新蘇丹的口號具有前瞻性。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加朗的社會主義思想卻衰敗了。它產生了如下的現實影響:
第一,蘇丹南北分立。加朗領導蘇丹人民解放運動曾經首要的追求是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蘇丹,也是一個統(tǒng)一的蘇丹,是南北人共同的蘇丹。加朗是一位孤獨的領導者。一直以來,加朗靠個人魅力維系著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并將其目標定位于社會主義的蘇丹。但是,高層內部意見不一,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缺位,南方社會的碎片化,這些因素相互疊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最終導致社會主義在南方更多的是加朗一個人的獨角戲。加朗去世后,薩爾瓦·基爾(SalvaKiir)成為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主席及蘇丹人民解放軍總指揮。與加朗不同,基爾追求獨立,而且對社會主義沒有興趣。經過過渡時期(2005-2011)的充分準備,最終南方通過公投實現獨立。
第二,新國家的無核化。自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誕生之日起,加朗就致力于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新蘇丹。但是,加朗主要通過設在埃塞俄比亞的電臺對蘇丹人民特別是南方人進行社會主義宣傳。這僅僅是口頭宣傳。必須指出的是,加朗提倡的新蘇丹奉行社會主義;倘若南方地位發(fā)生變化,由地方行政單位演變?yōu)楠毩⒌恼螌嶓w,他卻未明確提出奉行何種意識形態(tài)。這樣導致的后果是新國家誕生了,但是卻沒有凝聚全民的意識形態(tài)。尤其糟糕的是,長期以來,南方一直處于戰(zhàn)亂之中。部族之間的矛盾及仇視并沒有隨著新國家的誕生而消失。國家仍然處于碎片化狀態(tài)。新國家沒有合理的內核,也就缺乏統(tǒng)一全民的紐帶。新國家獨立不久,旋即陷入內戰(zhàn)的漩渦與此關系甚大。
毫無疑問,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曾是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目標,也是加朗的追求。但是由于國際國內因素多種因素的影響,約翰·加朗的社會主義思想出現衰敗。加朗曾經期待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蘇丹,在社會主義框架內,不分民族、種族、宗教、性別的一律平等;同時,在社會主義的蘇丹,各地區(qū)資源共享,協(xié)調發(fā)展,不會再有中心與邊緣之分。加朗的理想追求與實際行動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隨著加朗的去世,社會主義思想也隨之消逝,蘇丹后來南北分立。
南方獨立后,曾經追隨加朗的領導者在武裝斗爭過程中拋棄了社會主義的理想而紛紛成為軍閥。南蘇丹獨立后不久,新國家陷入內戰(zhàn)的深淵就是軍閥之間互相爭權奪利的結果。饑餓、貧困、戰(zhàn)亂像揮之不去的噩夢一直籠罩著南蘇丹。南蘇丹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自上個世紀以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曾是不少被壓迫民族的追求。但是社會主義的理想固然美好,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卻是異常艱辛的。它不僅需要科學理論的長期有效地指導,更需要強有力政黨的領導。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才能迸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從而顯示出巨大的優(yōu)越性。這是約翰·加朗社會主義思想的衰敗給予世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