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一本書
世道如煙雨,風晴未可知,或疑恒之美,蘇子笑時,卻道:“美卓于超然,超然是永恒?!?/p>
——題記
云卷去又舒,花盛開又落,泛黃的詞卷間,我一直在尋求永恒不變的美。偶然的閱讀使我有幸流浪在蘇子的靈魂殿堂,只一霎,便清光四射,四野無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朦朧空靈,晴天和雨天之景也只不過是淡濃妝的分別,總是能襯出它那醉人的神韻。千年前,蘇子于煙雨蘇杭如是感慨。蘇子當時對新法的衷心提議本是為民發(fā)聲,卻被身邊小人有意挑撥,落得個派往杭州任通判的下場,無奈與憤懣本為常人之情,但蘇子卻用如靜西湖,照透了世間的美。
西湖的迷人風光,使他逐漸明白,美不一定是在于成為政治風云人物,黎民知己或也成一番新情。疏淤泥,修蘇堤,成得月明時下,金波可浴,便是蘇子自己創(chuàng)造的美。晴雨西湖,變化是常態(tài),但每一種情況都無不閃耀著它們各自的獨特形態(tài),淡時雅而不俗,濃時妍而可耐。其實美丑一事皆由本心,千人心中千花各異,這其中并無優(yōu)劣之分,只是各自美麗著。
或又問美于變中何以長留,須知晴雨生而不定,然變與不變,若心皆如山間明月,永恒以待,如此,則可達“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的境界,永享世間至美矣。
烏臺詩案后,蘇子被貶黃州,苦悶帶動靈性,自省悟出超然。夜游赤壁,月皎兮如美人兮,江水共長天一色,本該欣然游玩,奈何心中因貶謫而泛起的復雜情緒萬千,蘇子想起自己中年事業(yè)不成,于是嘆人生短促無常。但蘇子畢竟是蘇子,他不可能完全沉浸在消亡里,眼前這番景象,蘇子化內心滿腔迷茫為智慧哲理色彩,賦予了它人文的含義,而這人文山水,在內心的自省與感悟中,變成了蘇式的“人文山水”,它承載的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意境,這點醒了他,視角的轉化將迎解絕對化的問題。是的,“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至此,蘇子的宇宙觀從一畝方塘拓展成一整片時空長河。
原來只要取永恒的視角,就會被報予永恒的世界。就能持有那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美在其間,只要用永恒的心去看待萬物,便能目遇成色,耳得為聲。其實放到今天想想,人生何嘗不是這般?你我皆滄海之一粟,因為生命短暫而易逝,總羨長江無窮,欲抱明月長終,因此會苦惱美不可長留。而蘇子用豁達的人生觀,解答了這個千古疑難:美可以長留,超然曠達的心靈能讓你擁有一雙發(fā)現永恒的慧眼,而它將賦予美更為深沉而長久的底蘊,能讓花開而葉不敗,令美久在而不常衰。
“竹杖芒鞋輕勝馬”,蘇子頂風沖雨,瀟灑行進。如果說“輕勝馬”是對風雨的無畏,那么“任平生”不僅是蘇子我行我素的豪放,更是于整個人生境界的超然,因為他知道山頭終會有斜照相迎時,那時“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贝司罢缯纹寰郑骑L雨人生。政治風雨沒有常態(tài),我的心與其被它左右,倒不如似海容納百川,萬物皆在我一絲一縷的思想中,然后再讓思緒散落在雨里,隨變化消亡,這樣我便能超然物外,而這恰恰能為我?guī)碛篮愕拿馈驗槌槐旧恚褪亲兓杏篮愕拿溃?/p>
蘇子的詞卷下的美丑是自己定義的,它本身并不會在無窮的變化中消亡,恰恰相反,它可以在超然曠達的心境中,隨無窮變化而永恒——因為超然本身,就是變化中永恒的美!跟隨蘇子的靈魂去流浪吧,因為我們熱愛他,熱愛他那——
“美卓于超然,超然是永恒?!?/p>
【教師評語】在這次共讀一本書(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讀書活動中很多同學選擇了蘇軾作為分享的對象,李籟音同學見解獨到,從變與不變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出發(fā),寫出了作者的開悟與超然——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每一個有限的個體恰恰可以徘徊在這無限的自然中自得其樂。蘇軾的山水,既是人文山水,更是飽含深刻哲理體悟的文人山水,妙哉!超然即永恒?。ㄖ笇Ю蠋煟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