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較不同煎煮法對烏頭類飲片毒性成分煎出率的影響,對比傳統(tǒng)煎藥與煎藥機煎藥的差異,綜合評價中藥毒性飲片黑順片、制川烏、制草烏的煎煮條件。方法 取待測飲片黑順片、制川烏、制草烏樣品各100 g,分別用不同提取方法煎煮,測定煎煮液中烏頭生物堿成分含量及提取率。結(jié)果 黑順片、制川烏、制草烏等烏頭類飲片在不浸泡、采用密閉高壓煎藥機、加20倍量水、煎煮1.5 h的條件下雙酯型生物堿檢出量較少。結(jié)論 智能煎藥機煎煮中藥飲片如果能夠規(guī)范煎煮流程的各個操作環(huán)節(jié),可以達到烏頭類飲片減毒的效果。
【關鍵詞】 植物藥療法;中藥煎煮;煎藥機;烏頭類飲片;含量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
【中圖分類號】 R 242 【文獻標識碼】 A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ecocting Methods on the Toxicity Rate of Aconitum Pieces ZHANG Xueying1,WAN Fang2,WU Hao1,WANG Huiming1
1.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Beijing 102208,China
2.Beijing Wantell Pharmaceutical Co.,Ltd,Beijing 10229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ecocting methods on the toxicity rate of aconitum pieces,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decoction and mechanical decoction,an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decocting condi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oxic medicine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Radix Aconiti Preparata,and 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Methods Take 100 g samples of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adix Aconiti Preparata,and 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respectively,and decoct them with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and extraction rate of aconitum alkaloids in the decoction. Results Aconitum decoction pieces such as Heishun tablets,Chuanwu,and Caowu are not soaked,using a closed high-pressure decocting machine,adding 20 times the amount of water,and decocting for 1.5 hours,and the amount of diester alkaloids detected is less. Conclusion When the intelligent decocting machine is used to decoc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perations,the toxicity of aconitum pieces can be reduced.
【Key words】 Phytotherapy;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Decocting machine;Aconitum pieces;Concentration determination;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中藥方劑中為提高藥效、減低毒性、利于煎煮等有諸多特殊煎煮方法,其中先煎法主要目的為減低毒性和增加療效,如《中國藥典》(2015版)黑順片、制川烏、制草烏項下注明“…宜先煎、久煎”。是由于此烏頭類飲片中含有的雙酯型生物堿具有致命毒性,2~3 mg即可致死,但經(jīng)長時間的煎煮加熱處理后得到的烏頭原堿,其毒性僅為雙酯型烏頭堿的1/4 000~1/2 000,口嘗無麻舌感。
本研究目的是希望通過高效液相色譜(HPLC)等現(xiàn)代化學分析手段,結(jié)合實際代煎服務生產(chǎn)流程,對比傳統(tǒng)煎藥與煎藥機煎藥的差異,綜合評價中藥毒性飲片黑順片、川烏、草烏的煎煮條件,以實驗數(shù)據(jù)為基礎,給予煎煮車間實際生產(chǎn)指導,達到安全、合理用藥的目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與材料 儀器:沃特斯2695高效液相色譜儀、YJD20D-GL型十功能自動煎藥機(北京東華原醫(y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試劑:乙腈、四氫呋喃為色譜純;醋酸銨、冰醋酸、異丙醇、氨水、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為分析純。對照品:烏頭雙酯型生物堿對照提取物(批號:112029-201601,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供含量測定用,含量以新烏頭堿31.7%,次烏頭堿30.0%,烏頭堿31.8%計算。藥材:附子(黑順片,批號:141904014)、川烏(制川烏,批號:141904010)、草烏(制草烏,批號:141904009)均由北京萬泰利克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
1.2 藥材研究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
1.2.1 黑順片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按大小分別洗凈,浸入膽巴的水溶液中數(shù)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成厚約0.5 cm,再用水浸漂,用調(diào)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至出現(xiàn)油面、光澤后,烘至半干,再曬干或繼續(xù)烘干,習慣稱“黑順片”。
本品含雙酯型生物堿以新烏頭堿(C33H45NO11)、次烏頭堿(C33H45NO10)和烏頭堿(C34H47NO11)的總量計,不得過0.010%。
1.2.2 制川烏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Debx.的干燥母根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須根及泥沙,曬干,按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 h(或蒸6~8 h)至取大個及實心者切開內(nèi)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
本品含雙酯型生物堿以C33H45NO11、C33H45NO10和C34H47NO11的總量計,不得過0.040%。
1.2.3 制草烏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北烏頭Aconitum kusnezoffiiReichb.的干燥塊根。秋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干燥。按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取出,加水煮至取大個切開內(nèi)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干后切薄片,干燥。
本品含雙酯型生物堿以C33H45NO11、C33H45NO10和C34H47NO11的總量計,不得過0.040%。
1.3 藥液中烏頭類飲片毒性代表性成分煎出率測定方法 選擇烏頭類飲片中雙酯型生物堿以C33H45NO11、C33H45NO10和C34H47NO11[1],通過色譜檢測各藥液中上述代表性成分的含量,并計算煎出率[2-3]。
1.4 烏頭類飲片毒性指標成分的含量測定
1.4.1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四氫呋喃(25∶15)為流動相A,以0.1 ml/L醋酸銨溶液(每1 000 ml加冰醋酸0.5 ml)為流動相B,按表1中的規(guī)定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為235 nm。
1.4.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烏頭雙酯型生物堿對照提取物5.21 mg(烏頭堿31.8%;新烏頭堿31.7%;次烏頭堿30.0%),置50 ml量瓶中,加異丙醇-二氯甲烷(1:1)的混合溶液適量使溶解并定至刻度,搖勻,制成烏頭堿33.14 μg/ml,新烏頭堿33.03 μg/ml,次烏頭堿31.26μg/ml的對照品溶液,即得。
1.4.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黑順片、制川烏、制草烏分別粉碎,過三號篩,分別取約2 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氨試液3 ml,精密加入異丙醇-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50 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300 W,頻率40 kHZ,水溫25 ℃以下)30 min,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異丙醇-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25 ml,40 ℃以下減壓回收溶劑至干,殘渣精密加入異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3 ml溶解,用微孔濾膜(0.45μm)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1.4.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表2):
1.5 煎煮方法的考察 在飲片的煎煮過程中,影響雙酯型生物堿煎煮效果的因素有煎煮容器、煎煮時間、加水量和浸泡時間[4-6],綜合考慮,采用單因素考察法對相關影響因素逐一進行考察。
1.5.1 供試品溶液制備方式考察 由于生物堿類物質(zhì)在堿性條件下游離,可溶于有機溶劑,通過文獻檢索,初步確定試驗方案為取一定量樣品溶液,加氨水調(diào)pH值至10,用二氯甲烷萃取。
試驗方法:取制草烏提取方式考察項下煎藥機煎煮樣品50 ml,加入1 ml氨水,搖勻,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每次50 ml,合并二氯甲烷層,40 ℃以下減壓回收溶劑至干,殘渣精密加入異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3 ml溶解,用微孔濾膜(0.45 μm)濾過,取續(xù)濾液作為供試品1;水層再用二氯甲烷50 ml萃取1次,40 ℃以下減壓回收溶劑至干,殘渣精密加入異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3 ml溶解,用微孔濾膜(0.45 μm)濾過,取續(xù)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2。色譜條件及測定法參照藥材含量測定項下,結(jié)果見表3。
第4次萃取占前3次萃取峰面積百分比為2.43%,試驗結(jié)果表明,萃取3次即可將C33H45NO11、C33H45NO10和C34H47NO11基本萃取完全,故萃取次數(shù)定為3次。
故確定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如下:
取藥液50 ml,加入1 ml氨水,搖勻,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每次50 ml,合并二氯甲烷層,40 ℃以下減壓回收溶劑至干,殘渣精密加入異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3 ml溶解,用微孔濾膜(0.45 μm)濾過,取續(xù)濾液作為供試品。
1.5.2 提取方式考察 經(jīng)綜合考慮,醫(yī)院和藥廠的實際煎煮容器,故對傳統(tǒng)煎藥砂鍋、煎藥機和密閉高壓煎藥機的煎藥效果進行考察[7-8],具體方法如下:取黑順片、制川烏、制草烏三種藥材各3份,每份100 g,分別投入傳統(tǒng)煎藥砂鍋、煎藥機和密閉高壓煎藥機,加入2 000 ml水,煎煮1 h,濾過,分別取50 ml,按2.2.1供試品溶液制備方式考察項下確定的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藥材含量測定項下色譜條件測定(表4)。
1.5.3 浸泡時間考察 根據(jù)確定的煎煮容器,篩選飲片的浸泡時間為不浸泡、0.5 h、1.0 h[9]。
取黑順片、制川烏、制草烏三種藥材各3份,每份100 g,分別投入密閉高壓煎藥機,加入2 000 ml水,分別不浸泡、浸泡0.5 h和浸泡1 h后,煎煮1 h,濾過,分別取50 ml,按2.2.1供試品溶液制備方式考察項下確定的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藥材含量測定項下色譜條件測定(表5)。
1.5.4 加水量考察 根據(jù)以上確定的煎煮容器和浸泡時間,篩選煎煮飲片的加水量為:20倍、25倍、30倍。
取黑順片、制川烏、制草烏三種藥材各3份,每份100 g,分別投入密閉高壓煎藥機,分別加入水2 000 ml、2 500 ml、3 000 ml,煎煮1.0 h,濾過,分別取50 ml,按2.2.1供試品溶液制備方式考察項下確定的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藥材含量測定項下色譜條件測定(表6)。
1.5.5 煎煮時間考察 根據(jù)以上確定的煎煮容器、浸泡時間和加水量,篩選煎煮飲片的煎煮時間為0.5 h、1.0 h、1.5 h。
取黑順片、制川烏、制草烏三種藥材各3份,每份100 g,分別投入密閉高壓煎藥機,分別加入水2 000 ml,煎煮0.5 h、1.0 h、1.5 h,濾過,分別取50 ml,按2.2.1供試品溶液制備方式考察項下確定的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藥材含量測定項下色譜條件測定(表7)。
2 結(jié)果
烏頭類飲片中雙酯型生物堿包括C33H45NO11、C33H45NO10和C34H47NO11是附子的毒性成分,3種烏頭堿煎出率和值越小,越有利于附子的減毒作用[10]。所以,綜合考慮,可以確定黑順片、制川烏、制草烏等烏頭類飲片在不浸泡、采用密閉高壓煎藥機、加20倍量水、煎煮1.5 h的條件下雙酯型生物堿檢出量較少。
3 討論
中藥湯劑煎煮法是中醫(yī)處方行為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中藥湯劑煎煮法規(guī)范的制定與推廣有助于中醫(yī)臨床行為的發(fā)展與中醫(yī)藥臨床療效的提高[11]。我國歷代醫(yī)家都很重視中藥的煎煮法。如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由此可見正確地掌握藥物煎煮法,直接關系到中藥的臨床療效。
傳統(tǒng)的砂鍋煎藥方式操作繁復,勞動消耗量大,不適合大批量的代煎操作及標準化流程的制定。現(xiàn)代的全自動煎藥機有常壓和高壓兩種模式,能夠?qū)崿F(xiàn)自動化煎煮,更適合大批量操作。但在是否需要浸泡、加水量多少以及煎煮時間等問題上沒有形成標準化的操作規(guī)范,并且煎出的藥液同砂鍋煎藥相比顏色較寡淡,所以其煎液的質(zhì)量也受到了質(zhì)疑。而不同的煎藥方式對烏頭類等飲片毒性成分的影也響尚未可知。
黑順片(黑附子)、制川烏、制草烏均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Debx.的加工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就有附子的記載,稱其為“百藥之長”。烏頭中毒常見癥狀有口舌、面部及全身麻木,肢體顫抖,口腔灼熱、流涎、惡心、嘔吐,頭昏、眼花,心慌胸悶、煩躁不安,呼吸困難、瞳孔散大、面色蒼白、心律失常等,甚至突然死亡[12]。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烏頭類生物堿,其既是附子的藥效成分,也是主要的毒性成分[13],但若將雙酯型生物堿在堿水中加熱,或?qū)躅^直接浸泡于水中加熱,或不加熱在水中長時間浸泡,均可水解酯基,生成單酯型生物堿(烏頭次堿)或無酯鍵的醇胺型生物堿(烏頭原堿),則無毒性,而其鎮(zhèn)痛、消炎的療效不降。近年來,為了達到減毒增效目的,關于烏頭類中藥的研究日益增多,包括烏頭化學成分研究、毒理藥理研究、煎煮工藝研究等,其中關于煎煮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煎煮時間及水解產(chǎn)物變化的研究[14],并通過動物實驗評價煎煮后毒性減少程度,包括心臟、肝臟毒性作用強弱[15]。目前還沒有關于煎藥操作流程對烏頭類減毒影響的報道。
中藥煎煮流程中,包括煎煮器具、浸泡時間、煎煮溶媒、煎煮次數(shù)、煎煮用時間、加水量、煎煮火候等因素均可能對中藥處方的煎煮效果有很大的影響。這其中在日常的煎煮操作中基本選用水為煎煮溶媒,而目前的試驗研究對中藥湯劑煎煮的火候很少考慮,就需要先煎的毒性飲片而言暫時不考慮煎煮次數(shù)。故本研究選取在實際操作中影響較大但尚存有爭議的4個主要因素:煎煮器具、浸泡時間、加水量和煎煮時間為考察指標,采用單因素檢查法對相關因素逐一進行考察。結(jié)果表明,黑順片(黑附子)、制川烏、制草烏等烏頭類飲片在不浸泡、采用密閉高壓煎藥機、加20倍量水、煎煮1.5 h的條件下雙酯型生物堿檢出量較少。說明使用智能煎藥機煎煮中藥飲片如果能夠規(guī)范煎煮流程的各個操作環(huán)節(jié),可以達到烏頭類飲片減毒的效果。這也為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性,保證中藥代煎藥液的煎煮質(zhì)量和提高煎藥的工作效率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綜上所述,中藥湯劑煎煮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操作方法簡單、工作效率高、各項數(shù)據(jù)可控的智能煎藥機是醫(yī)療機構(gòu)用于煎藥的主要工具。因此,更有必要對常用藥物及常用方劑的煎煮方法進行系統(tǒng)化研究,并將研究結(jié)果用于規(guī)范的制定,確保規(guī)范的科學性及實用性。當然,單味藥的成分測定不能完全代表復方成分的效果,因此,對于不同煎煮法的臨床效果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去證實。
參考文獻
楊海寧,文瑾,孫筱林,等.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生附子中3種雙酯型生物堿含量[J]. 醫(yī)藥導報,2019,38(11):1459-1462.
李雪,吳朝旭,楊露,等. 智能煎藥機與傳統(tǒng)砂鍋法對附子、青蒿代表性成分煎出率的比較研究[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18,29(9):2155-2157.
羅春梅,黃志芳,湯依娜,等. 附子水溶性生物堿提純化工藝研究[J]. 中草藥,2017,48(12):2415-2424.
石路德,蘇燕. 煎藥次數(shù)及器具對煎藥質(zhì)量的影響分析[J]. 中醫(yī)臨床研究,2019,11(21):139-140.
姚永東. 淺析不同的煎藥法對中藥有效成分煎出率的影響[J]. 當代醫(yī)藥論叢,2019,17(21):180-181.
盧國芳,張世鷹,吳治諺,等. 中藥煎煮的容器\溶媒、時間、火候因素[J]. 中醫(yī)雜志,2016,57(1):78-80.
李睿,翟華強,田偉蘭,等. 基于煎藥機參數(shù)分析的中藥煎煮規(guī)范思考[J]. 山東中醫(yī)雜志,2016,35(9):826-832.
張俊強. 現(xiàn)代自動煎藥方法與傳統(tǒng)煎煮方法的對比研究[J]. 光明中醫(yī),2020,35(5):792-794.
張友恒. 煎煮時間及方法對黃連解毒湯藥用成分影響平行對照研究[J]. 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18,32(9):54-56.
林華,沈玉巧,鄧廣海,等. 煎煮時間及配伍對不同劑量附子煎煮液中生物堿含量的影響[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6,31(1):265.
張立雙,江豐,趙晨,等. 中藥湯劑煎煮法的文獻調(diào)查分析[J]. 天津中醫(yī)藥,2017,34(6):422-427.
唐雪春,宋蘋,歐愛華. 附子臨床應用安全性文獻系統(tǒng)評價[J]. 新中醫(yī),2010,40(4):95-97.
張小娟,朱智慧,姜黎,等. 附子減毒方式與藥效淺析[J]. 中醫(yī)藥導報,2018,24(1):34-36.
黃志芳,唐小龍,易進海,等. HPLC-Q-TOF-MS分析附子的化學成分及煎煮過程中的變化規(guī)律[J]. 中國實驗方劑雜志,2015,21(1):57-63.
孫婉,劉福存,袁強,等. 煎煮時間對附子毒性的影響研究[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18,27(5):761-768.
(本文編輯:楊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