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彤
(錦州市全民健康保障中心,遼寧 錦州 121000)
血液安全一直是獻血站永恒不變的主題,至1998 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以來,獻血站不斷完善質量管理體系。隨著醫(yī)療檢測設備的更新,相關檢測試劑不斷組合優(yōu)化,靈敏度也不斷提升[1]。近年來,無償獻血的招募策略也不斷創(chuàng)新,醫(yī)療機構中臨床用血質量要求逐步提高,輸血安全性、有效率成為提高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雖然輸血引發(fā)的傳染病事件明顯減少,但仍需加強保障醫(yī)護和患者的安全。臨床中ELISA的檢測仍存在較長的“窗口期”,在慢性攜帶、變異、靜默感染等低病毒載量檢測中存在漏檢情況,因此,還需提高血液篩查的高效手段[2]。核酸檢測(nucleicacid test,NAT)是一種新型的血液篩查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國外臨床,可有效彌補ELISA檢測的不足,將其用在獻血志愿者血樣檢測中,對保障輸血安全、縮短血液檢測的“窗口期”發(fā)揮積極作用。但其在我國的使用尚處于起步階段?;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慛AT 在無償獻血中對HBV 的篩查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中心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無償獻血者150 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7 名,女83 名;年齡18~48 歲,平均(30.58±10.27)歲。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3]相關規(guī)定;年齡18~50 歲;意識清晰、溝通順利,無精神障礙者。排除標準:有遺傳病史者;經(jīng)期女性志愿者。
1.2 方法 血液樣本采集:所有血液樣本均取3份,約5 mL依次置于抗凝管(EDTA-K2)和核酸專用管中,提前做好樣管標記。4 ℃下3 000 r/min,1 600 g離心20 min,保存于2~8 ℃環(huán)境下,于48 h 內行完成檢測。如實記錄樣本采集日期、編碼等信息。
儀器設備:離心機、多功能酶標儀、STAR全自動加樣儀(瑞士,帝肯)、COBAS-201 核酸檢測儀(美國,羅氏)、BEP全自動酶免分析系統(tǒng)(瑞士,帝肯)、COBAS AmpliPrep 全自動核酸提取儀、COBASAmpliPrep 全自動PCR 分析儀(美國,羅氏)。
樣本檢測:所有操作均由專人嚴格遵守設備說明進行;①ELISA檢測:每份血液標本均開展HBsAg 檢測,同時設置空白對照、陰性對照、陽性對照和室內質控品組。判定標準如下:陽性,樣本光密度值-臨界值(S/CO)≥1;此時血樣檢測結果不合標準;S/CO為0.5~1.0為灰區(qū),此時檢測結果不符合標準;陰性:S/CO<0.5,檢測結果滿足標準。②NAT 檢測:混樣法,每級設置6 個混合樣本,同時設定內對照,混合測定為陰性者即為陰性,混合測定結果為陽性者再進行拆分;拆分后檢測為陰性即為NAT 陰性,反之為NAT 陽性。③追蹤隨訪:對于NAT 陽性、核酸陽性,但“兩對半”和核酸均為陰性者開展追蹤隨訪,于2 個月后進行重新采樣。
1.3 觀察指標 參考ECLIA 的檢測結果,統(tǒng)計兩種檢測方法HBV的準確度、靈敏性和特異性。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ECLIA 檢測中,血液樣本 HBV 陽性 37 份 ,陰性 113 份,陽性率為24.67%。NAT檢測準確度為97.30%(36/37),靈敏度為100.00%(10/10),特異度為96.30%(26/27),見表1;ELISA 法準確度為 75.68%(28/37),靈敏度為 60.00%(6/10),特異度為77.78%(21/27),見表2;兩種檢測方法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400、5.000、4.103,P=0.007、0.025、0.043)。
表1 NAT中HBV檢測情況
表2 ELISA中HBV檢測情況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簡稱“乙肝”,是因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所引起的慢性肝炎疾病,具有傳染性,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母嬰進行傳播,目前尚無治愈的可能性。AIDS 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乏力、惡心、虛弱、厭油等癥狀,且癥狀不典型,一旦被HBV感染,通常會經(jīng)1~6 個月的潛伏期而發(fā)展為乙肝,期間病毒傳播的可能性最大[4]。HBV 由禽嗜肝和正嗜肝DNA 病毒組成,其中后者是誘發(fā)乙肝的主要菌屬。乙肝患者的血清學檢查一直是肝炎病毒的檢查金標準,主要通過檢測病毒表面抗原發(fā)現(xiàn)病毒的存在。HBV常用檢測指標有HBsAg、抗-HBs、HBeAg、抗-HBe 和抗-HBc,即俗稱的“乙肝五項”。其中前三項為陽性者即為“大三陽”,后三項為陽性者即“小三陽”[5]。
截至2011年,全球HBV攜帶者近3億,我國占30%。近年來,隨著世界衛(wèi)生組織、聯(lián)合國所部署的乙肝育齡婦女預防開展,母嬰傳播途徑已明顯被阻斷。最近的一項調查[6]發(fā)現(xiàn),發(fā)展中國家的血液采集樣本中,5%~20%存在HBV、丙型肝炎、HIV 3 種病毒,且因輸血或非安全性注射所造成的HBV感染人數(shù)年均高達1 600萬人,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的健康和社會的發(fā)展。為阻斷HBV的血液傳播,其最重要、最主要的途徑即提高獻血群體的血液篩查質量。安全輸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于受篩查病毒的“窗口期”,即從被感染到能檢測出體內對應抗體的時間間隔,因無法檢測到抗體,窗口期中臨床不能及時確診,如患者的血液中已帶有病毒,并有傳染性,僅通過血液檢測無法檢出。
ECLIA 主要通過三聯(lián)吡啶釕與蛋白質、半抗原激素、核酸等化合物進行結合,檢查乙肝五項指標,其免疫檢驗期間無外來光源干擾,消除了光散射、噪音干擾,是HBV 標志物的檢驗金標準[7]。ELISA作為臨床常用的HBV診斷方法,主要檢測HBsAg 指標,憑借操作方便、快捷、費用低等優(yōu)點在血液篩查中廣泛應用。但由于HBV隱匿性、窗口期等問題,該技術的漏檢系數(shù)較高。作為一種新型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NAT 能補充血清學診斷中的缺陷。NAT 通過逆轉錄擴增后,經(jīng)PCR法進行體外自然狀態(tài)下DNA分子復制,模擬形成核酸擴增,快速定量樣本中HBV-DNA 的水平,直接反映HBV 的感染情況,該檢測方法本身較敏感,特異性、靈敏度均較高[8]。據(jù)統(tǒng)計,NAT可將40%~75%HBV、丙型肝炎、HIV 病毒的“窗口期”縮短為25~60 d、7~15 d 和9~36 d內,從而彌補ELISA法的缺陷,避免被漏檢的病毒感染者在血液輸送治療中出現(xiàn)病毒傳播、感染風險,明顯降低病毒經(jīng)輸血而造成的傳播風險,保障輸血治療安全性。本研究結果顯示,NAT檢測準確率為97.30%、靈敏度為100.00%、特異性為96.30%,均高于對照組的75.68%、60.00%、77.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NAT 檢測顯著優(yōu)于ELISA 檢測;研究中的150 份樣本,共10 份HBV-DNA 陽性標本,無HCV-RNA及HIV-RNA陽性情況,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樣本在收集至檢測期間受溫度影響,病毒RNA 被降解所致;此外,本實驗中所檢測的核酸標本量較小,應加大檢測力度,加強樣本從采集至檢測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管控。
綜上所述,無償獻血血液標本HBV篩查中,NAT檢測價值高于ELISA,可提高HBV檢出率,且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