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景
(南寧市武鳴區(qū)城廂鎮(zhèn)農林水利綜合服務中心,廣西 南寧 530199)
農作物在其生長過程中,會受到一定來自內在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自身產量的流失,例如會受到來自外在病原生物的侵害或者是受到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其生長過程受到破壞,在組織結構上產生病變,出現病態(tài)化成長,導致農作物不能正常的生長與發(fā)育,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出現整部或者局部的死亡,從而造成農業(yè)生產的損失,這種情況我們統(tǒng)稱為農作物病害。
出現病害情況的農作物本身會出現一些反常的生長情況,例如根莖變色或者萎蔫、局部壞死或者腐爛以及畸形等情況,又或者出現霉狀物、粉狀物、小黑點等情況。以上這些情況都是由于農產品蟲害問題所導致的,所以只要杜絕病蟲危害問題,就能極大程度的保障農作物的產量。
典型的危害農作物的癥狀是造成農作物本身的機械損傷,大部分情況下會分為以下幾種危害特點:1)食葉性:將農作物表面葉肉吃去,直接破壞農作物生長;2)卷葉性:將農作物的葉片卷起,然后藏匿其中,對農作物產生危害;3)潛葉性:斷根或者斷莖,導致農作物直接枯死;4)鉆蛀性:鉆蛀根、莖、葉、果等。
2.2.1 蝗蟲病害特點及應對措施
至今為止,據不完全統(tǒng)計,已知的昆蟲種類大概有100 多萬種,最常見的昆蟲病害我們以蝗蟲為例進行分析:蝗蟲的頭部是整個體軀最前端的一個體段,一般呈圓形或者橢圓形,其復眼(1 對,位于頭的兩側)與單眼(一般是3 個,只能分辨光線的強弱,不能分辨物體和顏色)及觸角是蝗蟲的感覺器官,口部是蝗蟲的取食器官,一般來說,蝗蟲為咀嚼式口器,一般危害農作物時,采取成群結對式的覓食,取食固體食物,破壞力大,破壞范圍廣;蚜、螨等為吸收式口器,一般附著與農作物上,取食液體食物,主要是吸食暴露在農作物表面的液體物質或者將口器刺入農作物組織內部進行取食,因此,頭部是蝗蟲乃至大部分昆蟲感覺和取食的中心器官。要想很好的防治蝗蟲及大部分昆蟲災害,可以大面積的開墾荒灘,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控制病蟲的棲息場所,改變它們的棲息環(huán)境;也可以采用人工捕殺的方式,但這種形式較為杯水車薪,只是適于小面積以及病蟲數量不是很多時采用。此外還將可以將栽培植物周邊的土壤翻深25-30 厘米,這樣可以通過暴曬以及損傷的方式降低病蟲的密度,又或者是增加天敵,創(chuàng)造有利于蝗蟲天敵生存的環(huán)境,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治昆蟲病害問題。
2.2.2 菜蛾病害特點及應對措施
首先最為常見的是小菜蛾,別名又叫做吊絲蟲,這種病蟲的主要病害農作物為甘藍、花椰菜、白菜等蔬菜,體態(tài)多為條柱形,其一般的成蟲體長約為6-7cm,粗為0.5-0.8mm,顏色多呈現為灰褐色,并且具有趨光性的特質,害怕陽光,所以一般將卵產于農作物葉背的凹處,因為此處陽光多半直射不到,適宜成長。一般老熟成蟲體長可達10cm 左右,身體呈現淡黃至深綠色,頭部為褐色。在進行農作物危害時,其幼蟲一般取食葉肉,將菜葉食成空洞狀,遇危險時較為活躍,能夠扭動、滾落或吐絲。其次常見病害為甜菜夜蛾病害,俗稱青蟲,食性較雜,在多種蔬菜病害中都有出現。其成蟲體長一般為10-14mm,呈現為灰褐色,體表含有一層蠟質層,且較厚,幼蟲時期一般群居在農作物的葉背上,可吐絲結網,同時取食葉肉,留下表皮,形成小孔狀的病害,成蟲時期大多數時會病害的只剩余葉脈和葉柄,并且部分成蟲可以鉆蛀到青椒、番茄等果實的內部進行啃食,從而造成爛果的病害壯況。同時該蟲一般白天時藏于陰暗、潮濕的角落,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特征,在遇到危險時,采用假死的手段保證自己的生存,可以說是在全國各地均有發(fā)生,終年繁殖危害較為嚴重,尤其以5-7 月份、9-10 月份最為嚴重。因此由于幼蟲表皮蠟質層較厚,一般的殺蟲藥劑效果并不能有效的進行防治,在加上其本身具有假死性的逃脫手段,以及近年來的抗性發(fā)展較快,最終導致一般的防治手段效果并不理想,防治較為困難,所以在這種病蟲防治上,我們需要更為高效的藥劑,現在市面上多以甲維鹽類藥劑為主,采用針對性的防治手段,一般在幼蟲盛孵期就進行施藥,并且多次施藥、輪換用藥以及交替用藥,這樣可以極大程度的消滅幼蟲,從而保障農作物的生長,另外一般在傍晚施藥時施藥效果更佳。
2.2.3 豆莢螟病害特點及應對措施
豆莢螟又叫豇豆鉆心蟲,顧名思義,就是鉆入式的破壞農產物的生長,歸屬于螟蛾科的一種病蟲,主要危害為豇豆、扁豆、四季豆等豆類農作物。一般來說,這類病蟲在成蟲時期,多呈現為暗黃褐色,體長大約13mm,跟上文講到的蛾類病蟲一樣,也是具有趨光性。這類病蟲的幼中在危害農作物時,常蛀入豆莢的內部,由內而外的進行取食,多殘害于幼嫩的種粒,從而造成農作物蕾或者是莢的脫落情況,被殘害過后的豆莢常在雨后發(fā)生腐爛的情況,幾乎全國各地均有發(fā)生。其中,以我國山東以南的地區(qū)危害較為嚴重,一般而言,普通的藥劑很難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在不斷地研究下,發(fā)現以甲維鹽、銳勁特等藥劑的防治效果較好,能夠有效地抑制該類病蟲的生存,所以在其最佳的防治時期內進行防治是效果最好的,即就是在農作物的初始花期至盛花期這一階段,在此階段進行施藥效果最為有效,同時這類病蟲具有趨光性,所以也是經常夜間出來為害,因此,早晨產物盛開的時候或者是傍晚陽光不太強的時期,進行噴藥,效果最好。
2.2.4 斑潛蠅病害特點及應對措施
斑潛蠅,一種蠅類病害蟲,歸類于潛蠅科,常見病害于于蔥、大蒜、韭菜、黃光等20 多科110 多種植物。這類病害蟲一般成蟲的體長約為1.3-2.3mm 不等,表面呈現為淡灰黑色,雌性的成蟲在找到相應的農產物后,會刺傷植物的葉片,從而進行取食,進食完畢之后變會進行產卵,將幼蟲蟲卵產于葉片表層,代幼蟲生長之際,便會潛入農產物的葉片和葉柄為害,從而造成農產物的花、芽以及果實等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灼傷。其病害癥狀以廣東、云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區(qū)危害較重,因此防治起來的難度也最為困難,因為其病害蟲的抗性較高,一般的防治手段并不能有效的進行成蟲的繁衍扼制,因為該蟲具有遷飛性,所以難以針對性進行防治,因此在對這類病害蟲進行防治時,利用具有熏蒸作用的藥劑,這樣防治的效果才能較好的體現,此外,當成蟲產卵后,幼蟲在潛伏生長期間,一般存在與作物的莖、葉的表皮內部,所以選擇具有一定內吸性以及滲透性的防治藥劑,這樣的防治效果才會更好,當前市面上我們多以阿維菌素這類藥劑為主,因為具有很好的滲透性,所以能極大程度的防止幼蟲的病害,從而進行農產物的保障。
2.2.5 白粉虱病害特點及應對措施
白粉虱別名小白蛾子。一般成蟲的體長約為1.5mm,體表多呈現為淡黃色,這類病蟲危害面較廣,大約200 多種花卉、農作物等都深受其害,其中以黃瓜、萵苣、芹菜等各種蔬菜為主。其翅面覆蓋著一層白色蠟粉狀的物質,一般靠吸食農作物的汁液為害,被害的農作物首先葉片會出現褪綠的情況,其次會變黃甚至出現萎蔫的情況,再到最后的全株枯死,可以說危害之大,并且這類病蟲的繁殖能力較強,而且其繁殖的速度也比較快,因為這類病蟲每次產卵的種群數量都比較大,所以在對這類病蟲的防害上有著較為棘手的問題,且成蟲常常采用遷飛的形式進行產卵繁衍,給防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通常這類病蟲在進行農產物危害時,常常分泌出大量的蜜液,導致農產物的葉面和果實嚴重污染,因此要考慮到綜合性的防治。只突出對若蟲或對成蟲片面性的防護是沒有任何防治效果的,所以在進行這類病蟲防治工作中,我們一般采用早期且連續(xù)施藥,這樣才能極大程度的控制病蟲帶來的危害。
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是我國基礎的保障,因此在農業(yè)生產的工作中,我們要不間斷的加強農產物的病害防治,不斷地找尋和挖掘新型的病害蟲消滅方式及手段,要利用各種因素及能源,促進病蟲防害工作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進而繼續(xù)朝著農業(yè)發(fā)展的道路上走下去,舉著我國農業(yè)強國的旗幟,全方面促進我國經濟的發(fā)展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