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陽明出任南贛巡撫,他采取了多種教化措施“破心中賊”,從訂立《南贛鄉(xiāng)約》、創(chuàng)行十家牌法,到大辦書院,興立社學,特別是頒布《訓蒙大意》《教約》給劉伯頌等教讀官,提出了兒童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至今讀來仍然切中時弊、振聾發(fā)聵!
根據(jù)兒童的特點,王陽明認為孩子天然喜愛游戲而害怕被拘束,好比草木剛剛萌芽之時,根淺莖細,務必要讓枝枝葉葉自由舒暢,才能順利成長。所以教育孩子,要“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孩子日日進步勢不可擋。
王陽明說,孩子要看他的天資稟賦,能學二百字的,只可以教授一百字。這樣才能使孩子的精神力量有余,就沒有厭學苦學的問題,反而能讓孩子有自得之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因此先生主張授書不在多,但貴精熟。每天專心一志,口在誦心在想,字字句句反復體會。久而久之,文義、道理與本心貫通一體,聰明智慧就開啟了。這就是啟蒙養(yǎng)正。
王陽明的《示憲兒》提出,“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斗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可見先生對擴充兒童善之四端和啟發(fā)良知的重視。
在王陽明看來,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是平等的。雖則父母為子女計慮總是深遠,仍然要把孩子當作一個自性具足的完整的生命體去尊重,去愛護,不是當作一樣器具、按著自己的心意去打造。家長的愛護,是隨材成就,是因材施教,是要給他光,給他氧,給他生的希望,去激發(fā)他自性中的良知,追逐光明、希望與愛的天性,內(nèi)外相應,方有本心燦然。
錢穆先生有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他說,一切智識與學問的背后,必須有一如人類生命活的存在。否則智識僅如登記上賬簿,學問只訓練成機械,毀人以為學,則人道楛而世道之憂無窮矣。不可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