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喜珍 周 娟
(1.山西師范大學現(xiàn)代文理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2.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期,也是個體由校園步入社會的過渡期,而大學一年級又是能否順利有效度過大學的關鍵階段。大一新生面臨著不同于中學的新環(huán)境,開始了不同于中學的新學習和新生活,新階段的開始對更多新生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大學第一年往往成為影響大學生后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期。[1]因而大學生的入學適應一直是被學界關注的話題,并圍繞入學適應的現(xiàn)狀、影響因素以及促進適應展開了探討。[2-4]然而以往多是從研究者角度進行的探討,少有站在大學生角度進行的研究。[5]而有效促進大一新生盡快適應大學新環(huán)境,有必要傾聽多方面的聲音。作為大一新生他們又是如何認識入學適應,升入大學后感受到大學與中學存在哪些不同,升入大學后要適應哪些方面,期望從外界獲得何種幫助或指導。本研究擬以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從新生的視角探討入學適應,以期多角度認識新生的適應問題,為學校管理、教學實踐以及大一新生自身主動性的發(fā)揮提供一定的借鑒,以此促進新生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選取某師范大學大一新生,使用自編的開放式問卷進行調查。通過文獻分析,歸納出與大一新生入學適應有關的幾個方面編成問卷,主要包括四個開放式問題:1.進入大學后,你感覺到大學與中學有哪些不同?2.進入大學后,有哪些方面不適應?3.你對學校有哪些建議?4.你對授課教師有哪些建議。共發(fā)放問卷361份,收回有效問卷353份。問卷收回后,剔除答非所問等無效問卷,對有效問卷進行歸類,形成編碼框架。對每一位學生的回答按照編碼錄入,進行頻次統(tǒng)計。例如,將“沒人約束,更多的是自主學習,需要自己安排沒有課的自主學習時間”歸類于大學不同于中學的“自主學習時間增加”項目,將“教師授課進度快、授課內容多且重點模糊,跟不上節(jié)奏”歸類于大一新生學習不適應的“授課方式劇變,難以跟上課堂節(jié)奏”項目,將“希望老師能有課堂小結,梳理章節(jié)知識脈絡,幫助建立知識框架”歸類于對教師授課方式建議中的“要有課堂小結”項目。學生提出的某一項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可推測此情形發(fā)生率越高或范圍大。
大一新生感受到大學與中學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生活及人際等方面。
從表1可以看出,在學習方面,新生感受到的最大不同是“自主學習時間增加”和“課堂容量增大”。有新生寫到,“沒人約束,更多的是自主學習,需要自己安排沒課的自主學習時間”,“每堂課所需掌握的內容變多,接受的知識量更大”?!皩W習方式多樣化”“教師授課方式變化”“課程容量增加”“學習資源豐富化”“學習目標的變化”也是新生感受到的不同。有新生寫到,“高中時期學習方式是單調重復的,而大學學習方式是多樣化的”,“大學課程數(shù)量雖有減少,課程容量卻大大增加”,“老師板書減少,抓不住課堂重點,課堂內容很難及時消化”,“高中時期學習目標僅為考上心儀的大學,而大學的學習目標則因人而異”。
表1 大學與中學的不同之處(N=353)
在生活方面,新生感受到的不同是“自理和自立”“住?!薄昂侠碇渥约旱腻X物”等。有新生寫到,“高中時期只需專心學習,生活起居由父母一手操辦。進入大學后,首次遠離父母,與同齡人吃住同行,當上‘小大人’,需要自己自理和自立”,“在上大學前一直住家,而大學需要住校,需要獨自打理生活,合理分配生活費”。
在人際方面,新生感受到的不同是“人際圈子擴大”“與老師的距離變遠”“朋友間的關系疏離”等。有新生寫到,“大學的人際交往范圍更大,參加社團、學生會可以認識許多不同院系的新朋友”,“沒有班主任時刻關注自己的狀態(tài),有問題不知道去哪里找老師解答”,“朋友之間的選擇不同,大部分時間都各忙各的”。
“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和“課余時間增多”也是大一新生感受到的不同。有新生寫到,“大學有更多的課外活動,在放松中增加見識,提升能力”,“自己支配的時間增多”,還有新生寫到,“課余時間的驟然增加,挑戰(zhàn)著自我的約束力”。
大一新生升入大學后的不適應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既有學習方面的,也有生活和人際方面的。
從表2可以看出,大一新生提出學習方面最大的不適應是“授課方式劇變,難以跟上課堂節(jié)奏”“課余時間增多,不會合理安排,效率低下”。有新生寫到,“難以跟上教師上課節(jié)奏,教師授課進度快、授課內容多且重點模糊,課堂上來不及消化,課后也無法及時復習鞏固”,“課余時間增多,確實能夠根據(jù)自身發(fā)展需求做出更多選擇,但面對自主時間也使得習慣于被安排的我們感到力不從心”。“學習失去目標和動力”“大班授課,課時長,注意力難以集中”“體育變成考試科目”也是一些新生提出的不適應?!案咧械膶W習目標大多是老師制定的,升入大學后缺乏明確的目標”,“大班上課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注意力無法完全集中,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體育課也要考試,害怕掛科”。
表2 大一新生不適應的方面(N=353)
大一新生提出生活方面的不適應是“想家”和“首次住宿,無法適應集體生活”。有新生寫到,“第一次遠離家鄉(xiāng)獨自生活,經(jīng)常思念家人”,“第一次住校,什么地方都不習慣,離開了父母,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生活”?!澳媳狈讲町悾嬍硽夂虻牟贿m應生活自理能力匱乏”也是一些新生提出的不適應。有新生寫到,“天氣和飲食很不習慣”,“之前高中沒有學會打理生活,每次收拾床鋪和衣柜都讓我很頭疼”等。
大一新生提出的人際不適應主要體現(xiàn)在“融入集體困難”和“自卑不愿社交”等方面。有新生寫到,“陌生的環(huán)境,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翼翼,總感覺融入不了集體”“高中的同學情更真摯,現(xiàn)在大家都各忙各的,難以融入集體”,“我是從小地方來的,各方面和室友差距都很大,每次他們說出去玩我都不知道怎么拒絕,總是拒絕又怕會影響我們之間的關系”。
大一新生對學校的建議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
從表3可以看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新生提出最多的建議,學校要“增加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實驗室等公共學習場地,定期檢查與維護教室桌椅、宿舍的硬件等設施,擴大食堂規(guī)模和改善伙食”?!岸嗯e辦講座和學術交流”“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增加體育活動”也是新生對學校的建議。有新生寫到“課外多參加一些與專業(yè)相關的講座和學術活動,不僅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還能讓自己時刻保持學習熱情”,“學校多提供社會實踐機會能夠鍛煉自身綜合能力,檢驗學習成果”,“體育期末要考試,我想在平時多參加體育鍛煉,希望學校多組織相關的體育活動”?!凹訌姲脖!薄凹訌娬n堂監(jiān)管力度”“減少強制性活動,增加自由選擇空間”也是一些新生給學校的建議。有新生建議學?!耙哟蟀踩逃c監(jiān)管力度,減少安全隱患,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安全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大班制教學在課堂上會忍不住玩手機,希望學校重視課堂管理,幫助提高自控力”,“學校有些活動不太愿意參加,但又做強制性要求,建議校方能讓學生自由選擇”等。
表3 對學校的建議(N=353)
大一新生對授課教師的建議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兩個方面。
從表4可以看出,大一新生對授課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多種建議,如建議教師“增加課堂互動性與趣味性”“老師講課時語言生動,充分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不要照本宣科”“把握課堂授課的進度和速度”“希望老師不要念PPT,多增加板書,講課時盡量慢一點”。還有新生建議教師“鼓勵學生探索、質疑與創(chuàng)新”,“在上第一次課時要詳細介紹學期課程安排,以便我們課前預習”?!耙姓n堂小結”和“授課方式多樣化”也是新生對教師的建議,新生“希望老師能有課堂小結,幫助建立知識框架”,采用“多樣化的授課方式,讓我們學起來更輕松”。
表4 對授課教師的建議(N=353)
“教授一些學習方法與學習技巧”“教授一些生活、處事方面的經(jīng)驗”“教學內容聯(lián)系實際”是大一新生對教師教學內容的建議。有新生寫到,“高中常用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跟不上大學課堂節(jié)奏,希望老師講授學習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學習效率”“老師平時的生活與處事方面的心得我們也想多借鑒,可以幫助縮短適應期”“老師講課時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等。
大一新生還對教師提出了其他的建議,如“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與學情”“布置課堂作業(yè)”“對學生有耐心,多鼓勵”等。有新生寫到,“老師多與我們溝通,了解我們真正的想法,除了師生關系,也希望與老師建立朋友關系”,“希望老師能夠多留課后作業(yè),不做作業(yè)總感覺沒有參與學習”,“大學的學習更具有專業(yè)性,剛開始會有難度,希望老師能夠給我們一點緩沖時間,多鼓勵我們學習”等。
對新生來說,大學里的一切都是新鮮且充滿期待的,同時也充滿著挑戰(zhàn)和變化。[6]大學環(huán)境的全方位變化,必然引起學生適應的多維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大一新生感受到大學與中學在學習、生活、人際方面具有較大的不同,而這些不同既是新生不適應的方面,也是新生要適應的方面。
在學習方面,大學和高中具有較大的差異,不論是學習內容還是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目標都發(fā)生了變化,使得一些新生出現(xiàn)“難以跟上課堂節(jié)奏”“課余時間增多,不會合理安排”等不適應。在生活上,部分新生在上大學之前,沒有離家、住校的經(jīng)歷,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安排好的。升入大學后,住上集體宿舍,生活需要自理,因而出現(xiàn)“思鄉(xiāng)情結”“生活自理能力匱乏”等問題。在人際方面,高中忙碌的學習使得高中生交往范圍多在班集體內,交往內容多以學習為中心。而升入大學后,交往范圍擴大到學院甚至學校。在此過程中,接觸到許多優(yōu)秀的個體,自覺不再擁有中學時令人羨慕的“好學生”光環(huán),與其他同學相比無特長,顯得普通、平凡,進而產生自卑心理。再加上缺乏人際交往的技能,老師也不再是每天學習的陪伴者,上完課就走人,因而有新生感覺到與老師的距離變遠,同學關系比中學時疏離,無法融入集體生活。
大一新生適應新環(huán)境中的學習、生活、人際等方面可以自己摸索或尋求幫助,而學校適當?shù)囊龑?,搭好支架,能夠促進新生縮短摸索期,盡快步入正軌。因此,學校要有“未雨綢繆”的意識,制定促進新生適應的規(guī)劃,如可通過開設專業(yè)概論課,向新生介紹大學學習的專業(yè)性以及與高中學習的不同;引導新生主動詢問老師教學安排,提前了解教學內容,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指導新生合理規(guī)劃自己的時間,保證自主學習時間利用最大化;利用主題班會,讓新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敞開心扉,交換彼此對新環(huán)境的感受與困惑,分享生活經(jīng)驗;組織老鄉(xiāng)聚會,讓新生在活動交流中感受家鄉(xiāng)的親切與溫暖,排解思鄉(xiāng)情緒;引導新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主動與老師進行交流溝通,拉近師生距離;還可設立導師制和“學長學姐指導制”,讓新生有問題能及時得到解答等。
促進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不僅需要學校相應規(guī)章制度的保障,同時也需要學校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便利的物質環(huán)境。新生對學校的建議或期望是其學習需求、安全需求、發(fā)展需求甚至選擇需求的體現(xiàn)。滿足新生的多種需求,減少學生的缺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新生因欠缺而出現(xiàn)的不適應。
高校公共基礎設施保證了學校教學秩序的穩(wěn)定,在一定程度上可滿足學生安全的需要、學習的需要。有吸引力的環(huán)境使學生感覺更愉悅,更加愿意參與學習任務,并且更加愿意幫助他人。[7]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能夠開闊眼界,活動過程中思想的交流碰撞能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校園安??蔀閹熒鷦?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還能提升學生的安全保護意識。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需求,在實踐中夯實理論。課堂監(jiān)管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減少強制活動,給學生一定的選擇權,有助于學生找到興趣所在,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因此,學校應定期維護教學設施,加大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如圖書館、自習室的擴建,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引進與使用,創(chuàng)設專業(yè)性更強的教學基地,以此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專業(yè)性。結合教學任務開展相應的學術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加強安全管理,落實安保工作,滿足學生安全的需要。重視學生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豐富和充實社會實踐內容,把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生的成長、專業(yè)學習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8]加強課堂監(jiān)管,營造良好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自律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控好校園文體類活動的數(shù)量及質量,給學生一些選擇的空間,以此發(fā)揮最大的效能。
教師是學生成長中的重要引路人,具有引領方向、答疑解惑、人生榜樣等作用。而課堂是教師聯(lián)結學生的紐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是教師影響學生的主要途徑。升入大學后,雖然群體沒有變化,但與教師的相處方式、教學模式、生活方式都不同于中學,因而產生了許多不適應。大一新生對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的建議,是其學習需要或期待的體現(xiàn)。了解學生對教師授課的期待或建議,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式,而對學生需要或期待的適度滿足有助于激發(fā)其學習動機和行為,促進適應新學習環(huán)境。學生的建議啟示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需要、動機等方面的了解,在遵循教學目標、學習規(guī)律的基礎上,增加學生需要的內容、選用學生期待的教學方法,把“教”建立在“學”的基礎上,實現(xiàn)以教促學[9]。重視了解學生現(xiàn)階段的疑惑并給予一些引導,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學業(yè)和個人成長。結合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準備好每一堂課,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并在課前告知學生,讓學生帶著準備進入課堂,“心中有數(shù)”參與課堂。課后要布置作業(yè),加強新生對所學內容的鞏固與應用,領悟知識的價值。重視課堂小結,梳理知識脈絡,構建知識框架。以教師的善教引導學生善學,定能促進新生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邁好大學第一步。
總之,入學適應是每位新生都可能面臨的問題,而多元化的引導與支持是促進大一新生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的關鍵舉措。聆聽大一新生的心聲,了解他們對入學適應的需求,有利于新生適應教育開展的針對性,促進新生盡快融入新環(huán)境,早日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