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寶
(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教師進修學校 河北寬城 067600)
“國培計劃”送教下鄉(xiāng)培訓項目,是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實施主題式培訓,包括診斷示范、研課磨課、成果展示、總結提升四個階段。這個項目送教到基層,研訓在課堂。在專家的引領下,參訓教師虛心學習和提高理論水平,在自主交流中不斷地學習教學方法;在研課磨課中提升課堂教學能力;在同伴互助的過程中形成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習慣。因而,該項目深受一線教師的歡迎。這個送教下鄉(xiāng)培訓項目,能促進鄉(xiāng)村教師發(fā)展,助力教育扶貧,為教育均衡發(fā)展貢獻了力量。
項目組在確定“調研—培訓—跟蹤指導—總結提升”的動態(tài)培訓模式后,準確地了解培訓需求就成為做好培訓課程設計的關鍵。
項目組通過課堂教學觀察、問卷、座談、訪談等形式,了解教師的教學能力,以診斷示范為突破口和切入點,提練學科課堂教學前沿問題和核心問題,了解一線教師的實際困惑,幫助教師確定研修主題。
采納教師本人需求并結合學校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期待,項目組確立了解決教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為培訓目的,并圍繞研修主題,預設培訓課程。
為了提高培訓的針對性,項目組將預設培訓課程發(fā)給參訓教師,以征求他們的意見,并經過培訓團隊的修改完善后形成了培訓課程。這樣能使課程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更強。
為使培訓切實推進理論與實踐的零距離對話,項目組根據培訓課程及內容安排,組建結構合理的授課專家團隊。這是激發(fā)參訓教師熱情、提高研修實效的基礎。聘請區(qū)域內有豐富教學經驗、較高理論水平的名師為首席專家是參訓教師的期待。因為名師站位高端并掌握學科教學的要領,既能做教育教學理論方面的講座來引領教師轉變觀念和拓寬解決問題的視野,還能現場解答參訓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效地進行互動。在研課磨課活動中,名師則能為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把脈開方。因此,項目組聘請了縣內學科名師為縣域專家,負責學科培訓計劃審定、培訓內容設計、培訓過程指導等工作。同時,項目組遴選了一線優(yōu)秀的學科教師,組建送培指導教師團隊,為參訓教師示范引領、研課磨課時進行組內指導、做總結性評價等工作。這樣的培訓團隊,其實施的培訓既具有專業(yè)理論高度,又有實踐經驗支撐。在專家引領下,參訓教師以“抓得著、看得見”求知心態(tài)去審視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在培訓過程中積極參與。很多教師主動上課,希望專家團隊和同行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客觀的分析和精確的指導。
研課磨課環(huán)節(jié),項目組組織教師圍繞研修主題開展研修,學科培訓團隊以實地參與等方式進行指導,提升研修活動的實效性。
培訓團隊鼓勵教師主動講診斷示范課,然后把學情分析、課堂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思路、教學反思展示給大家。培訓團隊和參訓教師在進行診斷中,確定了培訓重點。專家進行了觀念的引領和方法的傳授,使教師能夠圍繞重點開展學習。
送教團隊的優(yōu)秀教師,則圍繞培訓重點為參訓教師做示范引路課,為參訓教師樹立了標桿。參訓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能夠找到自身教學能力與優(yōu)秀教師之間的差距,從而端正學習態(tài)度,明確學習目標,提高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自我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課環(huán)節(jié)則著力于開展課例研討,進行對照反思,突出經驗學習。學員在研課活動中通過開展主題研究活動,深挖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找出原因和提出解決的辦法,并總結成績和找出具體的例證,供大家在工作中運用。“教”和“研”的有機結合,提升了參訓教師的思考和研究能力,使他們逐漸由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磨課活動則突出課堂教學問題的解決,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評價等進行打磨,不斷改進教學設計。參訓教師根據培訓課程的安排來選擇講課內容,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研讀教材、認真?zhèn)湔n和精心授課,并進行教學反思,總結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提出改進教學的策略。參訓教師與培訓團隊利用具體的數據、學生的課堂表現等,深刻剖析教學中的成功之處,討論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實現了專家引領的精準到位。講課教師或其他參訓教師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二次備課。這時,他們的積極性高漲,深研細磨、集思廣益、互幫互助和達成共識,形成了新的教學方案。其效果明顯,他們在展示課中的教學效果都有了明顯提高。這成為了他們積極參與、收獲最大和體會最深的研修過程、他們的存在感、成就感最強,值得回味。
沒有成效檢查的培訓是難以收到預期效果的。明確的目標導向、具體的任務驅動會提高參訓教師的學習熱情,端正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由他律變成自律、由要我學變?yōu)槲乙獙W。專家的理論與方法也必須通過參訓教師的教學實踐得到落實。因此,成果展示既能體現參訓教師的個人能力,又能展示學習后的效果;既能傳播自己的經驗,又能分享他人的成果。
成果展示的形式多樣,一般有說課、優(yōu)秀教學片段、微課、現場進行教學點評、講課等,還可以對他人的教學錄像進行具體的分析等。參訓教師要把學到的新觀念、新知識和新方法等應用到展示活動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
展示過程中,參訓教師都希望把自己最精彩的設計、最新穎的思路、最有效的活動等展示給大家。現場真是各具特色和精彩紛呈,大家相互學習和取長補短,再加上專家的精準點評,把活動推向了高潮。
為了提高培訓的實效,讓教師把培訓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到教學中去,訓后的跟蹤指導是非常重要的。項目組為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綜合能力,使教師成為持續(xù)、自主的專業(yè)學習者,認真制定了訓后跟蹤指導活動的實施方案,確立了送教下鄉(xiāng)訓后跟蹤指導主題。培訓團隊專家入校聽課指導,參與校本教研,幫助參訓教師解決實際問題和提高他們自身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提高了培訓的實效性和鞏固了培訓的實踐成果,促進了教師專業(yè)能力持續(xù)發(fā)展。專家團隊利用網絡平臺提供指導服務,通過QQ群、釘釘群、微信群、電話回訪等方式及時了解學員的實踐情況;建立學員與專家的交流平臺,聚焦問題開展主題研討,探求問題解決策略;定期推送學習資料,提供學習資源,為他們自主學習提供幫助,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培訓的效果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項目組組織優(yōu)秀參訓教師送課到基層,展示學習效果,發(fā)揮輻射作用,把研課磨課的研修方式在基層學校推廣,使教師們見證培訓效果,認可送教下鄉(xiāng)的培訓方式,形成培訓工作的良性循環(huán)。在此過程中,培訓團隊還可進一步了解教師培訓需求,為下一次培訓做訓前調研。
為拓寬參訓教師視野,項目組組織教師到區(qū)域外的優(yōu)秀學校進行交流學習,聽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課,讓教師與同學科教師進行同課異構、座談交流等。這給參訓教師帶來思想觀念上的變化,使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自覺性主動提高,看問題的視野更開闊。
項目結束后,送培團隊指導片區(qū)和教師對學年度送教下鄉(xiāng)培訓工作進行系統(tǒng)總結,梳理經驗、反思問題和明確改進方向,并生成代表性成果。比如,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教學論文及課程、精彩的教學故事、精妙的問題設計,表現優(yōu)異的參訓教師、最受歡迎的專家、科學高效的組織環(huán)節(jié)等。
送教下鄉(xiāng)線下培訓在完成集中的理論培訓后,項目組在基層學校開展六天的教學研究活動,安排在三周內完成。這樣緩解了教師的工作壓力,為教師留出了消化吸收理論經驗的時間,和足夠的運用新知識、新方法的教學實踐時間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他們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思考,容易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自信心。在培訓過程中,參訓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得到專家的及時解答,解除了教學工作中的困惑,他們心中對未來的教學工作充滿期待;每位參訓教師分享他人的成功做法,增加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專家參與小組備課,把脈指導中分析準確和方法實用,提升了參訓教師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參訓教師見證了自己的進步和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專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看到了教師的學習熱情,愿意為他們出謀劃策。一些教師在課上與專家積極互動,在返程的車上還與專家就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探討,讓專家深受感動。一些教師主動為大家講課,學習小組成員集體備課到深夜,在培訓工作群中對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切都化作了專家團隊積極指導參訓教師提高水平的動力。
學校領導在聽過參訓教師培訓匯報課后,感到參訓前后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領導既肯定參訓教師的學習態(tài)度又贊許他們的學習效果,更感受到送教下鄉(xiāng)培訓項目的組織規(guī)范、指導精準和優(yōu)質高效。
參訓教師認為專家學術水平高,其充滿教育智慧的對新理念的通俗解釋,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有效的教學和教研方法。參訓教師普遍反映送教下鄉(xiāng)培訓課程的設置針對性強、有梯度和成體系,通過學習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教學理論和開闊了看問題的視野,還在合作交流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獲,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交流習慣,體會到了學習和培訓的快樂。參訓教師在每日收獲與滿意度評價中都表示在今后教學工作中,要適應時代的步伐,轉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真正致力于師生的共同發(fā)展,為鄉(xiāng)村教育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總之,送教下鄉(xiāng)培訓立足于鄉(xiāng)村一線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需求,培訓主題來源于一線教師,解決問題在一線教師的課堂上。培訓團隊由深受他們信賴的專家組成,培訓課程征得了他們的同意,培訓活動方式使他們樂于參與。他們發(fā)表的觀點和建議得到大家尊重,在業(yè)務交流中大家平等。他們的收獲得到高度評價,他們養(yǎng)成的研究習慣將持續(xù)堅持……這一切都有力地助推了鄉(xiāng)村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