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海宇
(牡丹江市中醫(yī)醫(y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的潛伏期通常為3~7d,大多數(shù)不超過14d,但是目前發(fā)現(xiàn)潛伏期最長為24d,甚至可能更長。發(fā)熱、乏力和呼吸道癥狀是其主要表現(xiàn),有些患者伴有鼻塞、流鼻涕和腹瀉。在嚴重的情況下,呼吸困難會在一周以后發(fā)生。在嚴重的情況下,會造成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敗血性休克、代謝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礙。本文分析探討在GE64 排128 層CT 中COVID-19 康復期患者肺部病變表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COVID-19 康復期患者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齡20~78歲,平均(40.5±6.8)歲。治療前輕癥及普癥患者(對照組)85例,重癥及危重癥患者(觀察組)35例?;颊吲R床資料分析后顯示,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完全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我們醫(yī)院的倫理委員會也充分了解了這項研究并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新冠肺炎診治定點醫(yī)院危重癥患者救治管理實踐》[1]對新冠肺炎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0~78歲。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功能障礙;②未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在出入院時均進行了CT 掃描,間隔時間>5d,其中20例接受了兩次或兩次以上檢查。所有患者均使用Optima CT660 64 排CT 檢查,由美國GE 公司生產提供。檢查前叮囑患者練習吸氣與憋氣,以確保圖像清晰。選擇常規(guī)掃描模式,掃描范圍從肺部頂端開始、到膈面下方為止,參數(shù)設置如下: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為299mA,層厚為10mm,薄層為0.625mm,獲得圖像并重建處理。病人深吸一口氣后,屏住呼吸進行掃描,檢查范圍從肺頂端到膈面下方為止。所有成片均由同一工作站上的兩位高級醫(yī)師審閱,如果有不同意見,將在討論后商定。
由2 名經(jīng)驗豐富的高級醫(yī)師進行獨立診斷,并得到診斷結果,隨后比較不同時期肺部圖像。
采用SPSS 22.0 對本研究中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采用t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COVID-19 康復期患者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觀察組中性粒細胞5例降低、22例正常、8例升高,C 反應蛋白28例正常、7例升高;對照組中性粒細胞11例降低、45例正常、29例升高,C 反應蛋白4例降低、58例正常、23例升高。觀察組的實驗室指標與對照組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實驗室檢查結果(n)
觀察組患者肺部有3例正常、26例磨玻璃影、6例遺留纖維條索影;對照組患者70例正常、15例肺紋理增強,無肺間質性改變伴索條影。觀察組的影像學結果與對照組有明顯不同,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影像學結果對比(n)
COVID-19和其他肺炎患者具有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也具有流感性肺炎的常見表現(xiàn),最初的主要癥狀是發(fā)燒和干咳,這可能與呼吸道感染有關,例如乏力、胸悶等不適癥狀,其中一小部分伴有消化系統(tǒng)癥狀,例如腹瀉和腹痛[2-5]。輕度患者治療前后的實驗室數(shù)據(jù)均正常。普通患者會因呼吸系統(tǒng)損傷而出現(xiàn)嚴重的呼吸急促癥狀。在重癥組中,呼吸系統(tǒng)癥狀更為嚴重,其中1例白細胞計數(shù)增加,表明是細菌感染,治療后實驗室指標恢復相對較慢[6-7]。
由冠狀病毒引發(fā)的這場疫情被稱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冠狀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還可引起急性呼吸道綜合征(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冠狀病毒主要包括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會攻擊人或動物的粘膜,病毒顆粒在呼吸時會進一步進入氣道和肺部,到達肺泡[8-12]。早期會引發(fā)諸如支氣管外周水腫、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之類的炎性細胞浸潤,繼而導致支氣管粘膜壞死和脫落,炎性細胞充滿肺泡腔[13];如果結合細菌感染,可能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融合病變;如果阻塞和感染伴隨,則可能發(fā)生肺纖維化病變。中東呼吸綜合征患者的CT 掃描最常見的表現(xiàn)主要是雙側胸膜下和基底部肺組織受累為主的改變,此類肺炎傾向于機化性肺炎的表現(xiàn)模式。這與COVID-19 不同,COVID-19 會隨著疾病的進展而改變[14-15]。
在COVID-19 的早期,大多數(shù)胸部X 光片未發(fā)現(xiàn)異常,或顯示有支氣管炎。肺部CT 檢查近胸膜處小片狀磨玻璃樣密度影,隨著病變的進展,出現(xiàn)許多變化,例如雙肺斑片,甚至雙肺出現(xiàn)彌漫性實變影,表現(xiàn)為白色肺。國內外專家通常運用CT 成像診斷COVID-19[16-18]。它是目前檢查和診斷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根據(jù)病變程度進行高分辨率CT(HRCT)檢查[19-22]。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中性粒細胞5例降低、22例正常、8例升高,C 反應蛋白28例正常、7例升高;對照組中性粒細胞11例降低、45例正常、29例升高,C 反應蛋白4例降低、58例正常、23例升高。觀察組的實驗室指標與對照組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肺部有3例正常、26例磨玻璃影、6例遺留纖維條索影;對照組患者70例正常、15例肺紋理增強,無肺間質性改變伴索條影。觀察組的影像學結果與對照組有明顯不同,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康復期輕癥和普癥患者的肺部CT 掃描顯示出病灶吸收或肺紋理增強。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的病變范圍縮小,病灶變?。ǔ誓ゲAв埃?、消散,并且可完全吸收或遺留纖維條索影。
綜上所述,在康復期間,COVID-19 患者肺部CT圖像取決于輕度或重度感染的程度。輕癥和普癥患者肺部圖像顯示小片狀磨玻璃樣陰影病變,康復期圖像顯示病變被吸收并消失。在患有重癥(圖1)和危重癥的患者中,康復期間,病灶密度減低(磨玻璃影)、吸收、消散,滲出物被機體吸收或機化,可完全吸收或遺留纖維條索影(圖2)。
圖1 治療前、初期
圖2 治療后、康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