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永興小學 浙江杭州 311400)
課后題是教材的組成部分,供學生預學、課堂研學、學習評價時使用,是教師教學設(shè)計時需關(guān)注的教材內(nèi)容之一。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課后題的內(nèi)容指向,主要有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朗讀的提示、綜合實踐、識字的拓展延伸等幾類。其中,以識字的拓展延伸最為突出。以一年級下冊教材為例,幾乎每一課后面都有識字內(nèi)容的拓展延伸,而且這些課后題中的生字往往都是本課識字中最難識記的生字,是識字難點的突破。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利用這些課后題,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定能為低年級的自主識字添趣提效。
所謂情感關(guān)注,是指教師滿腔熱情地及時了解、理解學生的情感及其變化,關(guān)心學生情感品質(zhì)的健康發(fā)展,努力縮短與學生們心理距離,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情感關(guān)注對教育有著重要意義。猜謎語是低年級孩子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游戲形式,因此,在教學生字之前,可以讓小朋友自己先來猜猜讀讀?!缎”诨⒔栉舶汀肥且荒昙壪聝缘诎藛卧牡谌n文。與前面的課文有所不同的是這一課不是每個生字都帶有拼音,而是只給個別字注了音。課后習題中提出“在課文中找出不認識的字,猜猜它們的讀音和意思,再說說你是怎么猜出來的?!蹦敲慈绾巫屝∨笥涯鼙M情地猜,猜出生字,達到良好的效果呢?既然是讓小朋友猜,那就要鼓勵大膽地猜。讀《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就有不少小朋友遇到了困難。課前讓小朋友圈出不認識的字,我發(fā)現(xiàn)不少小朋友第一句話就圈出了兩三個,有的圈了“墻”,有的圈了“蚊”,還有的圈了“咬”,三個都圈起來的也有好幾位小朋友。教學時,我鼓勵小朋友們來猜猜這些生字的讀音。特別強調(diào),猜錯了沒關(guān)系,說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結(jié)果,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可有方法了。猜“蚊”一字,有個小朋友說是因為這個字的前面是個“捉,”后面有個“了”,他就猜是不是“捉蚊子”;有個小朋友說他是根據(jù)形聲字猜出來的,“蚊”的右半部分是個“文”,加上一個蟲子旁,他想也是“蚊”。猜“咬”字也是這樣,有根據(jù)形聲字猜的,也有根據(jù)前后文猜的。猜“墻”的讀音,我稍作提醒,讓小朋友看看圖,小朋友馬上領(lǐng)悟過來。戈登德·萊頓和珍妮特·沃斯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曾說過: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讓孩子們在猜猜猜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認識更多的字。[1]
教是為了不教。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即不僅參與學,而且參與教,只有參與多了,才能增強主人翁意識。
低段年級的兒童具有強烈的向師性,在識字教學課堂上,我請小朋友來當當小老師,說說“自己這個生字是怎么猜出來的?”“把你猜字的方法來教給大家” “你來教教大家行嗎?”“你有什么好方法記住它?”在匯報猜字識字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在匯報所學生字后當小老師,還可以邀請小朋友讀,并給予評價,甚至可以讓小朋友圍繞生字的學習向這位“老師”提出問題。學生這種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口語交際,若訓練得當、持之以恒,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說話準確、簡練、有條理的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真誠待人的品質(zhì)和大方得體的舉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調(diào)控等能力,對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提高將有很大的幫助。
興趣是一個人樂于積極地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活動動機產(chǎn)生的重要主觀原因,具有強的動力性。達爾文在總結(jié)自己的成功時,就說過“就我記得在學校時期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后來發(fā)生影響的,就是我強烈而多樣的興趣,沉溺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深入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和事物?!庇纱丝梢姡辛伺d趣,就能使人的活動表現(xiàn)出明顯的傾向性。小學低年級的兒童維持學習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動活潑、趣味性強的氛圍中進行知識的教學,保持學生良好的心態(tài)?!缎『镒酉律健肥且荒昙壪聝缘谄邌卧囊黄n文,文中要學習不少小猴子動作的詞,這些動作,是孩子們可以模仿的,課后題中也恰恰要求“讀讀做做,再選幾個詞各說一句話?!碧峁┑脑~分別是“掰、扛、扔、摘、捧、抱”,詞語下面還有這個動作的插圖。在教學時,我讓小朋友結(jié)合插圖,讓小朋友來說一說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為什么空著手回家去。小朋友有了插圖的依托,邊說邊做,有模有樣。更是在做這些動作的過程中,明白了這些字之所以是提手旁,都是離不開手,需要用手做的。[2]
識字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教學中如果只是一味孤立地認讀生字,不僅會削弱學生認讀漢字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會制約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影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綜觀平日的低年級識字教學,很多時候我們低估了學生對漢語這一母語的感知和運用能力,不敢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積累去嘗試運用詞語,往往只是局限于書本上那些生字的基本認識。因此,教學中我們要經(jīng)常有意識地、大膽地讓學生去積極運用認識的漢字,適時地開展各種形式的說詞語、說短語、說句子的活動,讓學生在大膽地運用中豐富詞匯,學會表達。
溫馨的、富有漢字文化氣息的環(huán)境,本身就是有效地識字資源,它將教材里的教學資源從書本中轉(zhuǎn)移到學生的生活中,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材第二課《姓氏歌》,在教材中通過兒歌已經(jīng)給孩子們介紹了8個姓氏,在這一課的課后習題分別安排了“照樣子做問答游戲”和“說一說班里同學都有哪些姓”兩道習題。一年級音樂教材中有“你的名字叫什么”一課,教學時,我練習音樂課上孩子們喜歡的歌曲,稍作改編,把“你的名字叫什么?”改編成“你的姓氏是什么?”,原先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叫什么?我叫×××,我叫×××。你的名字真好聽!”經(jīng)過改編就變成“你的姓氏是什么?你的姓氏是什么?我姓×××(例如弓長張),我姓×××,你的姓氏真好聽!”配上伴奏,讓孩子們來問一問、唱一唱自己的姓氏。不僅允許他們同桌之間說唱問答,還允許他們離開自己的座位,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唱唱問問,配上動作,配上音樂,整個課堂輕松愉悅,孩子們興趣盎然。
一年級小朋友不僅活潑好動,而且極其具有好勝心。但突出的問題是: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在教學中采用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進入“游戲狀態(tài)”或“競賽狀態(tài)”,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材第9課《夜色》,課后題“讀一讀,記一記”中由本課“膽、勇、原、微”四個生字組成了四組詞語,其實是一組擴詞練習。在教學這四個生字的時候,我讓四人小組來給生字寶寶找朋友,比一比,哪個組給生字找的朋友最多?孩子們立刻團結(jié)起來,開動腦筋,給生字找朋友。在匯報時不甘落后,給這幾個生字找出了不少的詞語。最后,我把課后題中的四組詞語也拿出來讓孩子們讀一讀、記一記。這樣降低了這幾個難點生字的識記問題,還拓展積累了更多的詞語。
在《要下雨了》一課的課后題中,安排的“讀一讀,記一記”更是有趣。圖中畫了一只小白兔,要下雨了,小白兔要趕緊回家去,回家的路上有8個由本課生字組成的詞語“山坡、陰沉沉、潮濕、有空、連忙、消息、搬家、雷聲”。我讓小朋友來開小火車比一比、讀一讀,看看哪列小火車能在下雨之前把小白兔送回家?小朋友們很有愛,都想著要快點把小白兔送回家,讀的時候語速都加快了。
總而言之,課后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的重要學習內(nèi)容。識字教學,有許多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研究、嘗試的地方。重視部編本新教材課后題的意圖解讀,積極利用好課后題中的識字內(nèi)容,激活學生的主體參與,強化練習過程,真正發(fā)揮課后題的導學價值,相信定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