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滄州市第一中學 尹愛梅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边@意味著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允許并鼓勵學生反思的場所,促使每個學生能夠獲取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在課堂上,教師將合適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其梳理自己學習的情況,了解自己所學中是否有概念不清、方法不明之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結合教學目標,能夠及時應對,在教學內容或方法上做出恰當調整,將問題處理解決,進而完善教學設計,讓教學在變化中高效動態(tài)地生成,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落實。
“能力”一詞是心理學中的詞匯,指人們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是直接提高活動效率,并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對能力的理解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指完成某項活動的現有水平,即人已經學會的知識和技能;二是指個體完成某項活動的可能性,即個體具有的潛力和可能性。反思能力是偏正詞組,其核心是能力,反思能力是能力的下位屬概念。這就意味著反思能力的本質是一種能力類型,它與其他能力屬概念的區(qū)別在于其反思性。反思在教育領域的運用首先開始于杜威。在他看來,所有基于問題解決的深思和審慎的思考都算是反思。要衡量反思這一行為的質量,需以反思的內容和反思的過程兩個方面為參考進行評價。其中,反思的內容主要包括行為前的目的和計劃的反思,行為中情感和行為習慣的反思,以及行為后對結果的反思。反思的過程主要是指個體在進行反思的過程中的思考邏輯,所運用的是有助于反思總結的方式手段。由此可見,反思能力就是指個體對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事情所具備的批判性、探究性思考的能力,是反思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的心理特征。
由于反思在本質上是一種自發(fā)行為,其關鍵在于個體的自主性,因此對反思能力的分析應從反思的一般特征和個體的自我行動維持兩個維度來進行。首先,反思能力具備反思活動的一般特征,具體表現為自我意識、自我評估、批判性思維和探究意識等方面。其次,反思作為個體的一種自主活動,需要自身的意志力來維持反思行為。
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身心活動的感知與覺察,它涉及對自身生理狀況、心理特征、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以及自我在群體中的位置、作用等方面的認識。對特定個體而言,自我意識既是對自我狀態(tài)的記錄,也是反思活動得以萌發(fā)的動機所在。個體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知道得失成敗,自我意識則能夠促使個體厘清自己的現狀,它是成長結果對比的基礎。
自我評估。自我評估是培養(yǎng)學生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后與教師一起分析自己的學習目標,確定如何達到這些目標,如何評判自己的功課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如何才能達成滿意的學習要求。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是伴隨反思活動的不斷循環(huán)來實現的,而在反思活動中自我評估與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相結合,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批判性思維。諾里斯和恩尼斯指出,批判性思維是對相信什么或去做什么而作出決定的理性的反思。這是個辯證的過程,具體表現為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對某種事物、現實和主張的真實性、精確性、過程、理論、方法、背景論據和評價等進行反省,發(fā)現問題,并得出個人的見解。批判性思維不僅能用來評價別人的觀點、思想和行為,還能幫助個體對自我的諸多表現進行反思和評價。
探究意識。探究意識意味著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夠通過自主探究活動與體驗,得出新結論,解決新問題,并對事物的真?zhèn)巫鞒雠袛唷>哂刑骄恳庾R的學生面對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或任務時,會帶著發(fā)現問題的好奇心、解決問題的期望,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實際問題或完成相應的任務,并在此過程中,習得知識和技能,發(fā)展能力。
意志力。當個體能夠在某一事件或一連串事件中表現出極大的決心與力量時,就會被認為擁有很強的意志力;而個體意志力的特性,一般通過其決心或行動的力度與持久性體現出來。無論通過外在的力量還是內在的力量推動的反思行為,都是自主行為,從而受到自身的意志力影響。反思過程以及反思結果的質量都以意志力基礎。
培養(yǎng)反思動機,指導反思思路。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滲透反思意識,指導學生的反思思路。一方面,要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反思的動機。反思過程是一個情感與認知密切相關并相互作用的過程,它不僅要有智力加工,還要有情感因素支持,所以教師需要營造一個適當的氛圍,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動機。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反思的思路,應貫穿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例如,學習開始之前,教師指導學生反思:我想要學什么,我該做哪些準備,以前學習的知識與這次學習的知識有何聯系;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所思所想與教師或其他同學是否一樣,如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什么,從差異中自己能夠學到什么;學習后,教師指導學生反思:預習時的疑惑與難點問題是否解決,學習收獲怎樣,所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問題、現象、經歷可以聯系起來。
教會反思方法,促成有效反思。反思的行為有其自身的特質。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團體反思和個體反思,并且形成一定的訓練思路。教師需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發(fā)散思維,通過概念界定法、自我評估量表和集錯本等方式,訓練學生的反思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習慣,鍛煉學生的反思意志力。
注重過程性評價,創(chuàng)新反思成果呈現方式。以往的評價方式多采用結果性評價,對于學生學習的過程多有忽略。如果讓學生將其所有的學習行為都放在學期末進行評價反思,這樣對于培育學生的反思能力毫無益處。過程性評價記錄了學生的日常學習行為。因此,過程性評價跟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相當契合。反思能力的培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長期反思的情境。對于學生的課業(yè)學習來說,檔案袋評價是一種較好的評價方式。首先,學生的日常學習要有一份自我評估,然后再由教師加以評價,有的問題能夠被及時發(fā)現,也督促了學生反思能力的運用。其中,糾錯本的日常整理與復習便是一種常見形式,我們常用的錯題集就是學生課業(yè)反思成果的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