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如
【摘要】在日益強調勞動教育重要性的背景下,佛山市南海區(qū)桂城街道桂江第三小學(以下簡稱“桂江第三小學”)試圖探索適合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的融合勞動技能課程體系。遵循實踐性、顯性與隱性相結合,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信息化技術支持的原則,初步建立以勞動技能課、生活體驗課為主體,主題整合課與隱性課程為輔的融合勞動課程體系。
【關鍵詞】融合教育;勞動技能;課程建設
2018年教師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動教育一直是培養(yǎng)優(yōu)秀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不容忽視。
2015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掀起了一線中小學發(fā)展勞動教育的熱情。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2020 年)》和《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 年)》的指導下,《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勞動技能課程標準》(下稱《勞動技能課程標準》)正式編制完成并發(fā)布。在注重勞動教育的現(xiàn)在,需探索出適合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相結合的勞動教育課程。作為桂城街道唯一一所設立特教班兼任桂城街道隨班就讀指導中心的學校,桂江第三小學結合學校與地區(qū)發(fā)展實情,在普特共融的背景下,充分考慮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實驗性地開創(chuàng)勞動教育融合課程,創(chuàng)設地區(qū)特殊兒童勞動技能試驗基地。同時,提升普通學生的勞動教育質量。
一、勞動教育的現(xiàn)狀
一直以來,我國勞動教育存在諸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和問題。一方面,由于特殊兒童身體發(fā)育的原因,家長和教育者一直以保護者的心態(tài)教育兒童,下意識地避免兒童進行一些生活必須的勞動。因此,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中小學生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出現(xiàn)了一些學生輕視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xiàn)象。
1.特殊學生勞動教育的現(xiàn)狀
目前,我國特殊兒童的勞動教育(職業(yè)教育)主要以高中階段為主。雖然,許多特殊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置了勞動技能的課程,但由于缺乏系統(tǒng)性的課程內容和教材,勞動教育往往被忽視。
另外,勞動教育的環(huán)境主要是日常教學的教室。然而,在教室環(huán)境教學不利于學生技能的遷移和泛化,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和勞動技能的形成也不能僅靠課堂的時間。這導致教師反反復復教,學生反反復復學卻還是不會用,教育效率低下,更加不利于學生感受勞動的喜悅。
勞動教育的方式主要以教師口頭講解和操作演示為主,教學方式單一、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普通學生勞動教育的現(xiàn)狀
目前,我國現(xiàn)行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沒有開設明確的勞動教育課程,僅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包含部分勞動與技術教育等內容。勞動教育方面的課程教學近乎于零。
學生日常勞動活動機會少。不少學生家長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寫作業(yè),直接代替學生做教室清潔和值日任務;不少學校將本來應該交給學生的美化校園勞動交給了清潔阿姨。學生在校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
缺乏相應的勞動教育評估,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參差不齊。
二、勞動教育融合課程的意義
勞動教育融合課程旨在培養(yǎng)特殊兒童勞動和自我服務能力的同時,能夠培養(yǎng)青少年勞動意識,改善學生輕視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xiàn)象。
《勞動技能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勞動教育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勞動體驗,增強勞動意識,養(yǎng)成勞動習慣,學會溝通與合作,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康的心態(tài),獲得勞動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
融合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特殊學生經常有機會接觸普通學生,并進行日常的交流和互動。在互動中,他們互相學習、互相配合、互相了解,從而提高溝通和合作能力。普通學生作為“小老師”可以手把手地教特殊學生,一對一的方式能幫助對方快速地、有針對性地掌握勞動知識。普通學生也能在指導和幫助下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普通學生的耐心和責任心。
普通學生能在融合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每個特殊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而更加接納,愿意幫助身邊的特殊學生,促進普特共融。
三、課程設計的原則
1.實踐性原則
《勞動技能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勞動技能課程是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掌握生活必備的勞動技能,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是一門以實踐學習為特征的必修課程?!彼髮W生通過親身實踐的直接經驗獲得勞動技能和勞動體驗。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實施必須以實踐性內容為主。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多樣化地參與勞動技能的學習,在勞動實踐中學習,“做中學,學中做”,讓學生在操作、體驗、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經驗。
2.顯性與隱性相結合
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所好的學校每一幅墻都會說話?!彪[性課程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物質和精神環(huán)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學會勞動,樂于勞動。
3.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勞動教育想要達到教育目標,不僅要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利用好學校的一切資源,同時要充分利用家庭資源,挖掘社區(qū)和社會資源,使家庭和社會的人才、物質資源與校內資源互為補充。因此,要學校與家庭相結合,在家校聯(lián)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態(tài)度,形成“1+1>2”的教育合力。
4.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
勞動技能是一門實踐性較強課程,課程源于生活也要回歸生活。學生在學習了簡單勞動技能、職前勞動技能之后,可以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來應用所學技能,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走到出班級,與普通學生一起勞動,甚至走出學校做一些簡單的清潔社區(qū)的勞動,將學生親手制作的手工作品進行義賣。讓社區(qū)中的居民認識特殊人群,接納他們。同時,我們將專業(yè)職業(yè)教育的教師引進來,將社會人士引進來,使學生有更多的學習資源。
5.信息化技術支持原則
勞動教育應充分應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開發(fā)數字資源平臺,搭建資源與知識共享平臺,建立學習型組織的環(huán)境。資源平臺內容包括勞動教育知識、課堂實錄、技能訓練視頻、勞動技能教材及技能評估標準等,為教師提供教學資源保障。
四、課程建設實踐——以桂江第三小學為例
1.認知課程—勞動技能課程
勞動節(jié)技能課程是勞動教育的基礎和主體。教師根據動作能力和認知水平,結合家長意見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分高低年級設定不同的目標。教師通過對目標技能的分析和分解成幾個簡單獨立的步驟,這幾個小步驟連接形成勞動技能的鏈鎖;教師會拍攝技能每個步驟的照片或錄制技能分解視頻,配合講解和演示,以及學生活動,多方位、多感官教學。
2.主題整合課程
勞動教育并不是單獨靠勞動技能課完成。例如,桂江第三小學將勞動技能與生活語文、生活適應、生活數學甚至暢游與律動和繪畫與手工進行主題整合。在共同的教學主題下,每個學科在該學科的范疇進行同一主題的教學,互相配合、互相補充,形成教育效果最大化。以家庭生活這一單元主題為例,生活語文的主要內容是招待客人、整理房間和玩火危險,勞動技能中疊衣服是生活語文中整理房間的具體化拓展,整理房間又是疊衣服的內容補充。
3.生活體驗課程—每月主題活動
生活體驗課程是融合課程,在單元主題內容學習完成后進行的課程,在該課程中,普通班的一些融合小伙伴和特殊學生一起進行實地勞動。例如,種植主題課程中,各科教師教授了種植的各方面知識,勞動技能課程中教授了種菜苗的基本步驟和注意事項。生活體驗課中,教師帶著特殊學生和融合小伙伴一起在學校菜園中種植茄子、西紅柿等蔬菜。教師學會指導,融合小伙伴“一對一”組合勞動,每個學生都在真實的體驗中鞏固了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部分在學校無法進行真實體驗的技能活動,教師會在學校范圍內模擬進行。同時,布置家庭(家長)作業(yè),教師將相關技能的學習材料發(fā)給家長自主學習,并在家中進行真實勞動,并錄制視頻作為作業(yè)材料。
4.隱性課程—注重班級和學校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身邊人的每一句贊揚和教室里的每一面墻都是最好的“老師”。桂江第三小學注重精神和環(huán)境的熏陶。教室后的墻壁上是每個單元主題的相關內容,側面的墻上是每月的值日勞動名單,黑板上每天寫著勞動之星的名字。教師也非常注重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當發(fā)現(xiàn)學生主動幫助教師做事,為班級勞動使,必定會讓全班學生發(fā)現(xiàn)并集體贊揚。
五、總結與反思
(一)總結
1.注重《勞動技能課程標準》的指導作用
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是編訂教材、確定教學內容和制訂教學目標,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有一個循序漸進、螺旋向上的系統(tǒng)化標準,而教育部頒布的《勞動技能課程標準》就是權威的指導。此標準確定了勞動技能的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課程基本內容等,為一線學校建立課程體系和教學提供了權威的標準和指導。
桂江第三小學融合勞動教育課程緊緊圍繞著《勞動技能課程標準》,參考《義務教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無論是在確定單元主題、選擇教學內容,還是制訂教學目標、學生評估的過程中,都以《勞動技能課程標準》為指導。
2.充分發(fā)揮普通學生的作用
普通學生在融合勞動課程中同時擔任學生、學習伙伴和助教三個角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設計教學活動,還要注重設計普通學生的輔導活動,指導普通學生如何幫助特殊學生,給與充分的實踐來進行融合小組練習,從而達到教師少說,普通學生當“小老師”、好伙伴的效果。在充分發(fā)揮的普通學生的伙伴作用時,我們發(fā)現(xiàn),參與的學生在溝通和技能的發(fā)展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普通學生減少對特殊學生的誤解,成為好朋友的情況比比皆是。
3.注重勞動意識培養(yǎng)
《勞動技能課程標準》將課程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低年級培養(yǎng)勞動意識,形成良好勞動習慣;中年級提高自我服務和家務勞動技能,增強勞動興趣;高年級增強熱愛勞動的情感,提高勞動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梢?,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是形成勞動技能及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和前提。
桂江第三小學的教師尤為重視學生日常勞動習慣的形成和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學校就是學生的“家”,學生在校當家作主承擔起班級的所有勞動任務。特教班每月制定班級值日表,學生按照值日表主動完成掃地、擦黑板、整理書包、整理桌椅、掃地等工作。由于教師注重勞動教育和及時表揚,學生勞動自動自覺,甚至搶著做。同時,不少家長反饋學生也經常在家中主動幫助家長完成家務。
4.多元化評價原則
課程評價的目的是通過評價客觀地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學策略和方法的改進指明方向,通過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質量,促進學生發(fā)展。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力求全面和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首先,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運用成長記錄袋、作品評定、日常觀察、活動視頻等方式進行評價;第二,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家長、融合伙伴和特殊學生共同參與評估,多角度提供信息。
(二)反思
1.勞動課程成果可視化
勞動課程往往是通過學生的雙手對環(huán)境和物品做出了改變。這些改變可能并不明顯,學生不易察覺。教師可以用拍照或視頻進行前后對比,展示手工作品等,讓學生的勞動結果可視化,通過自然的勞動改變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通過雙手的勞動改變環(huán)境的樂趣和魅力。
2.加強融合教育與勞動教育宣導——少先隊活動
勞動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種滲透性、隱性的教育。學校層面的精神教育顯得尤為普適而又重要。全校性的融合勞動教育應該重視全校性宣導,通過組織各類少先隊活動,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如少先隊舉行校級勞動比賽,全校性融合教育講座等,將學校精神氛圍帶動起來。
3.課程建設和實施應有長期的規(guī)劃并不斷調整
融合勞動課程建設不能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建立一個完整和健全的教育體系,我們需要在有規(guī)劃的實踐基礎上,不斷總結、不斷修正, 使課程始終處在發(fā)展變化之中,使它成為“活”課程。缺乏長期規(guī)劃的課程就像沒有目標的人,容易迷失課程建設的本質,為了課程而課程。沒有實踐和調整的課程卻容易背離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1/201006/xxgk_88602.html.
[3]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OL].https://www.doc88.com/p-7496381955195.html.2016-12-01.
[4]魏英杰.《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勞動技能課程標準》解讀[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8(11):34-36.
[5]洪麗萍.培智義務教育勞動技能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6(15):72-74.
[6]王瓊.淺談《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勞動技能課程標準(2016 年版)》對培智勞動技能課程的指導和啟示[J].教法·教學·課程,2018(11):134-135.
[7]鄧淑敏.普通學校特教班課程設置與實施探究[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7(13):40-42.
責任編輯? 劉?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