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荷
三月的沂蒙大地,萬物復蘇,春潮涌動,各種花卉爭芳斗艷。地處沂蒙山區(qū)腹地的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就坐落在崇山峻嶺之間,掩映在綠樹花海之中。
這里群崮環(huán)繞、民風淳樸,被人親切地稱為“崮鄉(xiāng)”。當你有幸走近它,就會看到那個曾經陶醉過陶淵明的世外桃源,那寫滿紅色故事、載滿游子鄉(xiāng)愁的美麗村莊,那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紅……
蒙陰是典型的山區(qū)縣,沂蒙七十二崮中有三十六崮在蒙陰。作為華東地區(qū)革命斗爭的指揮樞紐,無數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zhàn)斗、生活過。發(fā)生在岱崮的“龍須崮暴動”“南北岱崮保衛(wèi)戰(zhàn)”,英雄“岱崮連”的事跡至今被人們傳頌;因北宋抗遼名將孟良曾屯兵于此而得名的孟良崮更是名揚中外。
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年代,黨政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zhàn),為爭取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鑄就了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蒙陰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奏響了改變家鄉(xiāng)的凱歌。人們整山治水、架電修路,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洪澇災害嚴重,為響應“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號召,人們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興修水庫,整改河道,在攔洪泄洪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庫區(qū)71個村莊的移民,換來千萬人的受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位于蒙山北麓的云蒙湖曾經是沃野良田,而今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母親湖。
移民后的村民駐扎在山嶺薄地,新開墾的土地產量不高,貧困就像一道枷鎖緊緊困擾著家鄉(xiāng)父老。為提升農業(yè)產量,開創(chuàng)共同發(fā)展、共同富裕的新天地,人們牽渠引泉,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將這片崮林峰群建設成了美麗的花果之鄉(xiāng),使古老的山鄉(xiāng)煥發(fā)了青春。
從此,山因挺拔而立的崮群而精神,村莊因繁花盛開的景色而美麗。
彈指一揮間,如今的家鄉(xiāng)果樹已經廣為種植,形成了規(guī)模。一年四季,人們從春夏忙到秋冬,清園深翻,噴藥殺蟲,采摘運輸,忙個不停。
趕在桃花節(jié)之前,我們驅車駛向蒙陰縣野店鎮(zhèn)北晏子村。這時節(jié),桃花未開,杏花搶先,開得一片粉白,格外爛漫。蔚藍的天空,輕拂著柔和的微風,和煦的陽光下,偶爾還能看見嫩綠的野菜,淺淺的一簇,貼著地面而生。這些萌發(fā)的、蓬勃的生命,仿佛在向我們通報春天的來臨!
莊稼地里,小山頂上,隨處都能看到開裂的土層,那么均勻、松軟,仿佛風兒稍一吹拂,一粒粒種子就可破土而出。一座座村落深藏在山坳,粉墻紅瓦的房屋、庭院,廈檐寬敞,落落大方中透著物質的豐足。
這里家家都有一個小型停車場,院旁加個石頭砌成的車庫,前門臉兒安裝了帶輪的油漆大鐵門。門前隨時待命的農用車,用來拉種子、進飼料、收莊稼,為山區(qū)生產生活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鏡面一樣的河水在村邊流淌,見證著“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諺語。因為有了水,便有了滋養(yǎng)萬物生長的源泉,有了這些村子和生靈的勃勃生機。
在北晏子村,年輕的村支部書記李濤熱情地迎接了我們。這個略帶稚氣的小伙子,一點也沒有初涉社會的局促,說起話來激昂慷慨,做起事來干脆利索。前不久,他剛率領黨員干部和群眾完成了水庫的大壩除險加固工程,修建了水庫管房和閘閥等配套設施,解決了管道失修、300余畝果樹無法正常灌溉的問題。
李濤出生在農村,父親是一名老黨員,父親的言傳身教塑造了他吃苦耐勞、不怕困難、不服輸的品格,“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把村莊建設得更好”,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和其他村的支部書記不同,李濤是從縣應急管理局選派到野店鎮(zhèn)北晏子村擔任試點村黨支部書記的。
剛進村任職之時,對于黨員干部群眾能不能接受他這個機關干部,他心里沒底,壓力很大。但他決心趁著年輕和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村里的工作做好,讓大家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村容村貌來個徹底改觀。
此后,他和大家打成一片,帶領村民架橋修路,建設水利設施,規(guī)范村集貿市場,實施綠化亮化,建設文體廣場、圖書館等,達到了預期目標。
北晏子村地處蒙陰城西北,因是春秋末齊景公賜予晏嬰的封地,所以村、崮、寨、峪均以“晏子”命名,這里有三皇廟、千年古銀杏樹、五神堂等,大量的民間傳說,折射出燦爛的歷史文化。
村子坐落在一個草木蒼翠、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村民們世世代代耕耘著土地,栽種和侍弄著莊稼,他們既是土地的所有者,也是土地忠誠的守護神。
這里還是“沂蒙六姐妹”的家鄉(xiāng)。
革命戰(zhàn)爭時期,北晏子村全民參與,男女老少齊上陣,舍生忘死,保家衛(wèi)國,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涌現出了許多英雄模范人物。像“徐向前賣馬記”“北晏子十桿槍”“包家兩兄弟”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fā)生在北晏子村。
現年98歲的包彥成,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40余場戰(zhàn)役,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沂蒙六姐妹”就是在這個時期涌現出的偉大女性,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軍民魚水之歌。她們的故事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她們的精神至今在沂蒙山區(qū)閃閃發(fā)亮。
我注意到一條伸展在桃園里的路。這條路過去是土路,原本是既陡又滑的羊腸小道,順著山勢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頭,山間草叢中,細長的路記錄過人們進山勞作時趔趄的足跡和搖晃的背影。
和崮鄉(xiāng)的其他山村一樣,北晏子村村民的果樹也多半種植在半山腰上。果實成熟的時節(jié),由于道路坑洼不平,每次從山上運輸到山下果子都會破損,品相不好,賣不上價錢,大伙都盼望著把路修好。
李濤擔任支部書記后,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聯系有關部門,爭取修路資金,動員黨員干部出工出力,僅用一個多月就把路鋪好了,并且安裝上了防護欄。
常言講,路為財。修建鄉(xiāng)村公路,是國家構建和諧社會、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一項民心工程,打破了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交通瓶頸。
如今的山路是從盤旋的山體斜坡橫向開拓出來的,順著蜿蜒起伏的山勢,從一條山路聯結到另一條山路,從一座山聯結到另一座山,通向四面八方,鄉(xiāng)親們親切地稱這些路為“村村通”。從前走在上面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泥土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成了進出田間勞動的“幸福路”。
村里工作忙,李濤在村委會吃住是常事,父母幫助他和妻子照看兩個上幼兒園的孩子。愛人從不理解到后來為他加油鼓勁,分擔家庭重擔,讓他安心干好村里工作。
幾年來,無論多苦多累,李濤耳邊聽得最多的,是妻子經常安慰他的那句話:“只要是為村里干實事,干好事,你就放心干吧,家里有我呢!”
春天是為果樹剪枝、嫁接的時節(jié),春節(jié)剛過,身在家鄉(xiāng)的人們從合家歡聚的節(jié)日氣氛里奔赴工作崗位,生活在鄉(xiāng)下堅守著土地的農人,便開始琢磨起了土地耕種與果樹栽培的事宜,他們的愿望是讓新品種果樹生長在自家的地里,讓最甜蜜的果實掛在自己守望的枝頭。
在離果園不遠處,有位生火熱飯的老人坐在小小的“爐”前,火苗上是一把歲月熏染的鐵皮水壺,幾根樹枝參差不齊地續(xù)進“爐”內,一閃一閃的火苗在三月早春的天氣里生出幾分暖意。
聽說,他們從春節(jié)過后就上山修整果樹了,那節(jié)日里的最后一串鞭炮,就是慶祝他們進入果園勞作的開工禮炮。
勤勞善良的村民,一只點花授粉的小桶,是他們勞動的家什,一條擰得出汗水的汗巾,是他們貼身的飾物,一輛突突奔走的三輪車,是他們的代步加運輸工具。
至此,他們便是從育苗到栽種,從嫁接到成活,從開花到結果的整個過程的親歷者了。
對城里人來說,這個過程充滿了詩意;對他們來說,這個過程則充滿了期待和辛苦。
在沂蒙山區(qū),人人都知道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沂蒙六姐妹”,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沂蒙這片紅色熱土上,還有一個這樣的模范群體,她們數十年如一日,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以扶貧救困為己任,主動投身到反貧困斗爭的決戰(zhàn)中來,靠微薄收入幫扶貧困群眾,靠點滴善事匯集人間大愛,被新華社評為“新時期的沂蒙扶貧‘六姐妹’”。北晏子村村民牛慶花就是其中的代表。
千百年來,擺脫貧困、實現小康一直是中華民族祖祖輩輩為之奮斗的偉大夢想。從大山溝里成長起來的致富能手牛慶花,樂觀開朗,勤勞樸實,性格堅毅。2015年,她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參加了村里舉辦的電子商務培訓班,利用所學知識很快開設了自己的網店,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致富后的牛慶花,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幫助鄉(xiāng)親們脫貧致富上,不僅為貧困戶村民提供就業(yè)機會,還與他們簽訂果品收購協議,高價收購他們的果品,或為他們提供代買代賣服務,受到村民們一致稱贊,先后獲得“山東省優(yōu)秀新型職業(yè)農民”“全國電商新農人”“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她常說:“致富不能忘本,要為鄉(xiāng)親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效益。”
我們來到北晏子村時,牛慶花到其他縣講課去了,走進公司的果品處理大棚,一個個工作臺井然有序。李濤告訴我們說,在這里工作的村民年收入一萬多元。
村里還成立了“晏新果樹種植合作社”,對村民進行電商、農技、果樹管理和技術培訓,拓寬了增收創(chuàng)收的渠道。與其他果品合作社對接合作,實現了一方合作、多方受益。
走近村莊,我們看到塘壩之下河水清澈,村容村貌整潔,道路綠化規(guī)整。沿途淺紫的紫荊,潔白的玉蘭,大片大片金黃的連翹,垂下的柔枝如同夢幻。幾個年齡相仿的老人坐在排椅上,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享受著幸福的晚年。
飲水、道路、衛(wèi)生、幼兒園設施到位,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比比皆是,“雙美”評選活動以及各星級示范戶張榜上墻,良好的鄉(xiāng)風文明秩序得到建立與弘揚。
走進村莊,我們發(fā)現,這里的天是藍的,水是綠的,景色優(yōu)美。站在山上,可望見“登東山而小魯”的蒙山,望見鑲嵌在群峰疊巒之中的云蒙湖,它鷗鳥翔集,大壩雄踞,以奮進新長征的豪邁,迎接四海賓朋,展示山鄉(xiāng)新貌。
走進村莊你還會發(fā)現,這里是“崮鄉(xiāng)”的一部分,蒙陰的一部分,這里人杰地靈,物華天寶。
蒙陰,不僅有秦朝名將蒙恬,東漢天文學家劉洪,著有《春秋管窺》一書的明代南京監(jiān)察御史、陜西布政司左參議李柰,還有一生著有九卷《撫宣奏議》的明代兵部尚書秦士文。
走進蒙陰,就能聽到流傳在當地的蒙山國、顓頊國、魯國的傳說。一條亙古至今潺流不息的金水河圍繞著它靜靜流淌。
有河流的灌溉,有當地政府的引導,人們以傳統(tǒng)農業(yè)為主,種植金楸、板栗、香椿、蔬菜等經濟類作物,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每年四月,是采摘香椿芽的時候,前來求購的客戶絡繹不絕,供不應求。
同樣,這里也有一個“香椿節(jié)”。彼時,桃花、李花,紫藤、梧桐,各種花樹相繼盛開,游人如織,那時候,你會看到一個綠波蕩漾、花潮如海的蒙陰。
金水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歷史文化厚重,西依蒙山,東接云蒙湖,南距孟良崮16千米,緊臨京滬高速和“205”國道,交通便捷,處于蒙山、云蒙湖、孟良崮三大旅游區(qū)發(fā)展的連接地帶。境內曾出土大量商周文物,現存有公鼐故里、魯王臺遺址、玉皇廟等多處名勝古跡。有“五世進士、父子翰林”之稱的公姓世家,現存“兩代帝師”公鼐的故居遺址。
站在金水河邊遠眺,瀲滟無際的云蒙湖映入眼簾。它潛云藏波,山水相依。沿湖而行,可見水落之后裸露出來的殘碑斷垣,還有散落在附近的各種古村遺址、摩崖造像。與其他景點相比,云蒙湖周圍的人文景觀更多了些歷史的積淀。
蒙陰的春天是美麗的;蒙陰的人民無疑也是勇敢的。
層巒疊嶂,崇山峻嶺的蒙陰,擁有世界上唯一的山崮地貌群,一座座山崮拔地而起,刀削一樣的懸崖陡直地立在四周,成為阻擊敵人的絕好地形。八百里沂蒙大地,涌現過百萬人民擁軍支前,十萬英烈血灑疆場,沂蒙人民送兒郎奔赴戰(zhàn)場的壯舉。在這片紅色沃土上,沂蒙精神得到了延續(xù),英雄的后代在這里前仆后繼。他們既是沂蒙精神的繼承者,又是沂蒙精神的踐行者。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沂蒙人民面對困難敢于挑戰(zhàn)的犟勁和拼勁。這其中就有工作在鄉(xiāng)村第一線的新時代的黨支部書記們。
在他們中間,不僅有年輕的村支部書記李濤,還有危難之時堅守崗位的垛莊鎮(zhèn)紅日村黨支部書記朱純勇;有對全村黨員群眾承諾“既然組織信任我,我就不會讓組織失望,既然群眾相信我,我就不讓村里老少爺們后悔選了我”的村書記孔祥蓮……
2019年8月10—12日,受第9號臺風“利奇馬”影響,蒙陰普降暴雨,陣風達到八九級,河流、水庫、塘壩水位暴漲,洪水沖垮了橋梁、道路、院落、房屋,成片的農作物倒下了,百姓生產生活受到巨大影響,關鍵時刻,全縣黨員干部沖在前面安撫轉移群眾,搶救人民財產。面對來勢兇猛的臺風降雨,他們身處險境卻勇往直前。
垛莊鎮(zhèn)紅日村黨支部書記朱純勇,在11日凌晨1點左右?guī)ш犙膊楸O(jiān)視庫容時發(fā)現洪水很快就要漫壩,壩下就是鎮(zhèn)駐地的上萬人口,他一邊及時向黨委、政府報告險情,一邊和其他同志分工巡查壩體。最終在上級派來的搶險隊員協助下,會同堅守壩頂的村干部歷經半個多小時,拆除障礙物,拓寬溢洪道,將險情及時排除,護住了一座城。
這座城,是沂蒙山區(qū)一顆閃亮的明珠;這座城,在洪水面前同心協力、眾志成城。
千人同心,才能聚得萬人之力。他們在重大考驗面前堅守一線,盡心盡責,集中精力做好每一項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干部群眾中最有分量的擔當者,成為村民心中的主心骨、定心丸。
再繁華的地方也有窮鄉(xiāng)僻壤,也會有經濟窘困的時候。孔祥蓮所在的社區(qū)就是一個村集體負債28萬元的爛攤子。她自選上社區(qū)里的黨支部書記開始,帶領社區(qū)“兩委”一班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修路、架電、打井,上項目,改變環(huán)境,一步一個腳印,擔當發(fā)家致富的領頭人,開啟了小山村的蝶變之路。被譽為潑辣大膽的“鏗鏘玫瑰”。
沂蒙山人是勤勞的、智慧的。在成年男子外出打工的潮流中,舊寨鄉(xiāng)常坪村黨支部書記王業(yè)勇卻另辟蹊徑,他堅守家鄉(xiāng),帶頭建起了蔬菜大棚,掀開塑料大棚的一角,棚內一片盎然新綠,在主人的耐心管理下,每棚蔬菜都生長良好,茁壯茂盛。
在廣袤的沂蒙大地上,蒙陰不僅因崮而聲名遠播,還因最美鄉(xiāng)村名揚全國。輕輕走近那座山,那片草地就在你的腳下,輕輕走向那些樹,那些花兒就盛開在你的肩頭。不光是春天的桃花,還有杏花、梨花、海棠花……仰頭是花,低頭也是花,粉紅色的桃花是崮鄉(xiāng)的底色。
正如《沂蒙山小調》里唱的,“沂蒙山上好風光”。不是嗎?這里山上山下,一年四季,都有慕名而來的遠方來客,他們春來賞花、夏來摘果、秋來品香。只要時間允許,就會來一次休閑放松的果鄉(xiāng)游,為心靈解綁,為生命注入新的能量。
當短暫的春天過去,夏季走來,崮鄉(xiāng)的花還在大地上開放,它們是槐花、栗子花、山楂樹花,它們像熱情好客的沂蒙人一樣,依然婆娑搖曳著美麗的舞姿,迎來五湖四海的游客。
在這片散落著殘磚斷瓦以及先民生息的土地上,那些挺拔的山崮,它們不單是雄偉壯麗的風景,更像沂蒙山區(qū)挺起的脊梁,一種堅忍頑強的民族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