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媽媽便秉持“背詩要從娃娃抓起”的“信念”,讓我在剛識字時就接觸了古詩。她常常以此夸贊自己的先見之明,但她對我的影響更多的是寫詩的習慣,以及在柴米油鹽中尋找詩意的生活態(tài)度。于是我很早就喜歡上了“詩”,特別是古典詩詞戲劇。這個愛好正是我如此投入中文學習的原因之一。不難發(fā)現(xiàn),文學是個廣袤的天地,只要我們愿意走近它,總能被其藝術性所吸引,找到喜歡上中文的契機。
即使我們沒有刻意靠近,我們腳下綿延的路也可以通向書山。平日里,我很喜歡出去走一走,看看雞鳴寺的緋霞,感受梅花山的清雅?;蛘咴谒l(xiāng)、農(nóng)家、草原的時候,甚至看到游戲里煮雪烹茶的場景,我都會有一種表達欲。我想把我所見的風光化為筆下的文字——詩歌、散文或者隨筆,什么都好。我也想讀一讀別人的游記,看看他們眼中的星野山川。所以我想說,看向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自然中絕不乏下筆的靈感與閱讀的樂趣。
幾天前在書店看書,耳邊突然響起稚嫩的背誦“通感”定義的聲音。這不由讓我想到三年前的自己——突然從“背”與“模式化”過渡到“分析與研究”的語文學習。并非說“背”是不可取的,只是學習的方式絕不局限于此。我們可以讀一整本書,在課上寫詩,為電影選角,在考試時續(xù)寫戲劇……它讓我跳出了“考生”的大框架,真正享受語文學習的過程。
在學習語文的道路上,除了課堂,每一次的作業(yè)也被我當作積累的機會:閱讀類作業(yè)讓我了解專業(yè)術語,賞析類作業(yè)剛好可以練筆,創(chuàng)意性寫作則是我豐富自己寫作方式的機會。養(yǎng)成看書的習慣也很重要,無論什么類型的書都可以。漸漸地,我就學會了篩選,也培養(yǎng)了“語感”和分析能力。閱讀各類作品時,我也養(yǎng)成搜索相關論文的習慣??臻e的時候,我會跑去圖書館翻閱一些論著;在接觸新的藝術手法時,我會嘗試把它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學會運用之后,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它的條件與效果。
這便是我摸索中文學習時選擇的小徑。正因它本身豐富多彩,我的學習經(jīng)歷也總是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