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珊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在以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主體的“互聯網+”時代下,各種微公益、微信、微博、微電影、微課等微媒體層出不窮,使人類真正地步入了“微時代”。根據《中國網絡發(fā)展狀況報告》,能夠發(fā)現,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突破8億大關,其中移動互聯網用戶為7.13億人,網民通過移動設備訪問計算機網絡的比例日漸增加。而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則是互聯網媒介的應用主體,他們能夠主觀接受、積極探索新鮮事物,能夠以“探索者”和“應用者”的姿態(tài),推動我國互聯網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而在微時代背景下,碎片化則逐漸成為我國網民獲取信息、提升能力,發(fā)表想法的重要方式和特征。其能夠以靈活、高效、便捷的碎片化學習方式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知識,開拓自身的眼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碎片化學習主要指學生通過零散的、不固定的空閑時間,在智能設備(主要包括平板、手機、電腦)上學習、汲取零碎的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因此碎片化學習又擁有時間碎片化、地點碎片化、內容碎片化的發(fā)展特征。首先是時間碎片化。在現代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人們的時間被不斷的壓縮,難以擠出完整的時間來從事學習或其他活動。但碎片化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習者在排隊、等候、乘坐交通工具的間隙進行學習,可以充分地利用任何有限的時間來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其次,地點碎片化。在傳統(tǒng)計算機時代,人們要想利用互聯網獲得新鮮資訊或知識,就必須到固定的場所去,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耗費時間,還會降低知識獲取的效率。然而在移動智能設備的支持下,人們可以突破時空的約束,在任何地點獲取任何的信息知識。最后是內容碎片化。在微時代背景下,教師要想讓學生獲得連續(xù)的、多樣的、有效的理論知識,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就必須將內容進行分割,使其成為獨立的個體,并與其他知識體系形成鮮明的內在聯系,唯有如此,才能讓知識的學習過程更加完整、更加有效。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學生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轉變,學生活動的范疇不再局限在課堂、寢室、校園及社會,而是延伸到互聯網環(huán)境中。德國教育學家坎培爾·德璐特曾指出網絡時代已經將人類社會劃分為“虛擬與現實相互交織的二元世界”,在二元世界中,人類不僅要參與到由物質世界所支撐的社會活動中,還要參與到由數字代碼所架構的社交活動中,在比重上,網絡活動所占的比例要高于社會活動。這從側面證明了網絡已經成為學生生活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與理念也發(fā)生了深刻地轉變,學生開始對趣味性的、簡短性的信息或數據感興趣,開始形成“急功近利”式的行為習慣,與此同時也開始慢慢樹立全新的價值觀和思維理念。而碎片化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將無味的、瑣碎的、冗長的理論知識分解成簡短的、易于理解的知識模塊,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放到對自己有啟發(fā)的、有幫助的、感興趣的學科或知識上,使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在宏觀層面上,碎片化學習還能幫助學生充分利用碎片時間,整理并鞏固理論知識,深化對專業(yè)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提升學習的質量與效率。因此可以說,碎片化學習更切合網絡時代下學生的心理認知規(guī)律,更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能夠有效地推動現代教育事業(yè)健康發(fā)展。
碎片化知識能夠被劃分為多個零散的、中斷的、獨立的知識模塊,每個模塊又獨立于整個知識架構,因此學生在碎片化學習中,容易忽視知識模塊和知識體系的銜接性,難以將微觀知識與宏觀知識聯系起來,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知識體系的理解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只能是低效的、部分的知識個體,在實際生活中,難以發(fā)揮出真正的功能和作用。此外,碎片化學習擁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和短暫性問題,致使學生難以將多個獨立的知識模塊銜接起來,無法形成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繼而影響到學生對專業(yè)理論知識的記憶和學習。譬如在不確定性層面,學生可能在初次學習碎片化知識后的三天或更長時間后,開始另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忘記之前的知識內容和理論內涵,難以幫助學生繼續(xù)開展后續(xù)的學習工作,影響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此外,由于碎片化知識通常以音頻或視頻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所呈現的知識點相對有限,學生難以在有限的、碎片化的時間里,獲得充足而豐富的知識內容。
碎片化時間主要指瑣碎的、閑暇、松散的空閑時間,在碎片化學習模式下,學生需要利用大量的空閑時間來學習理論嚴謹、內容龐雜的專業(yè)知識,這便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和學習毅力。如果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將導致學生被互聯網上的娛樂信息、新聞訊息所吸引,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高效的學習體系,進而出現中途放棄的現象。此外,碎片化學習完全依靠學生的自主性,教師不會像課堂教學那樣及時地調整教學進度,無法開展任何形式新穎的教學活動,進而導致學生的碎片化學習變得枯燥乏味,無法對零散的知識模塊進行及時的、有效的總結、整合、加工、理解。在宏觀層面上,碎片化學習雖然能夠有效地豐富部分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知識體系,然而對于大部分自控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講,碎片化學習難以真正地幫助自己獲得專業(yè)上和學業(yè)上的成長。因此如何解決學生學習能力薄弱和自控能力差的問題是優(yōu)化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的主要問題。
教學反饋環(huán)節(jié)主要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層級,對教學內容、進度及教法進行調整與改進,由于這個過程是教師親自監(jiān)督和參與的,所以所接收的反饋信息也比較真實。然而在碎片化背景下,專業(yè)教師難以真正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無法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致使教師所接收的反饋信息不夠及時、不夠準確。如果教師通過網絡考核的方式,來分析和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又會出現“冒名頂替”的問題,明顯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使教師難以真正地開展相關的教學調整或改革工作。而我國現有的碎片化學習平臺,僅僅對學生在線時間、在線情況進行評估和記錄,難以有效地考查學生獲取知識的質量和效率,并且無法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進度,全面而充分地呈現在教師面前。
“互聯網+”主要指將互聯網技術作為數據發(fā)展的主體特征,并提取出來,與教育、商業(yè)、工業(yè)相融合,進而創(chuàng)新出全新的、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體系。在特征層面上,“互聯網+”擁有跨界融合、創(chuàng)新驅動、重新塑造、尊重人性、開放生態(tài)、連接一切的特征和特點,能夠有效地促進文化的繁榮、社會的進步及經濟的增長。而在微觀層面上,“互聯網+”思想主要指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解構并重構現有的教學體系和培養(yǎng)模式,使其擁有新的價值、新的意義及新的表現形態(tài)。因此,在優(yōu)化碎片化學習方式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用“互聯網+”的理念重新架構并重組教師的教學模式。
根據大學生學習的特征和特點可將學習過程劃分為對新知識的學習及對舊知識的復習,首先在新知識學習階段,教師應利用“互聯網+”的理念重新架構教學體系,將教學過程化為知識理解的過程,即通過形象的、生動的、有趣的案例教學,將新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新知識有系統(tǒng)的認識和理解。其次在復習階段,教師應建構出短小、精悍的教學模塊,使學生在碎片化學習的過程中,重新理解和認識課堂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而針對碎片化學習缺乏連貫性和銜接性的問題,教師應通過網絡授課或在線交流的方式,反復強調不同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系及外在特征,進而在反復強調和暗示下,使學生自主地將知識模塊與知識體系銜接起來。
在“互聯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必須以網絡的思維來分析學生的碎片化學習方式,建構出切合學生心理認知規(guī)律的網絡反饋機制。首先,要求學生在完成碎片化學習任務后,錄制學習感想及感受視頻,并及時將所錄制的視頻發(fā)送到教師指定的郵箱或平臺中。其次,根據學生的性格差異,制定分層教學體系,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表現,開展在線交流活動,并及時詢問學生學習情況、所掌握的知識點或提出相應的實際問題,進而根據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情況,調整碎片化學習內容或形式。最后,高校應研發(fā)出全新的碎片化學習平臺,將人工智能、神經網絡、專家系統(tǒng)融入碎片化學習的過程中,使其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制定出相應的在線試卷,并通過攝像頭監(jiān)控的方式,明確學生是否存在“冒名頂替”及“弄虛作假”的問題。
在“互聯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可通過分層教學的方式,解決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在碎片化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然而針對自控能力薄弱及缺乏學習積極性的學生,教師則需要從評價機制的角度出發(fā),將碎片化學習成績納入學生評價中,讓學生在外界環(huán)境的制約下,不得不通過碎片化學習的方式獲取知識,提升成績。除此之外,還可將學生在碎片化學習過程中的成績、表現及態(tài)度納入獎助學金的評選中,以此調動學生開展碎片化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但更重要的是,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升學生的自控能力和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互聯網+”能夠幫助高校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網絡教學形式相融合,滿足學生在新時代下的精神訴求和心理需求,拓展并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渠道,使碎片化學習真正地成為學生專業(yè)成長和職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媒介。然而在碎片化學習方式推廣與應用的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因此教師應利用“互聯網+”的理念重新解構并架構教學體系,制定教學反饋和評價機制,使碎片化學習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