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雁,高俊平,雙衛(wèi)兵
(1.山西醫(yī)科大學 護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 泌尿外科,山西 太原 030001)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惡性腫瘤,非浸潤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占膀胱癌發(fā)病和流行病例的75%[1]。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聯合術后化療是一種安全、預防復發(fā)的治療方案,直接作用于術后殘留癌細胞及病灶,防止疾病惡化[2]。膀胱癌患者術后化療期長、未知副作用、療效及經濟負擔,影響其身心健康。聚焦解決模式[3]是一種旨在充分激發(fā)和調動患者積極性的心理干預模式,其特點是聚焦解決當前問題,展望未來,激發(fā)患者積極行為,提升面對疾病應激能力。目前,對膀胱灌注患者的研究集中于依從性和負性情緒,而忽略患者面對疾病內化的應對與自我負擔。本研究將探討聚焦解決模式對術后化療患者的干預效果。
1.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9年7月~2020年8月收治于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泌尿外科首次行TURBT術后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病理診斷為NMIBC;②無精神障礙,能溝通配合填寫問卷;③同意調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患者;②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異常患者。按入院順序,將2019年7~12月收治的32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20年3~8月收治的31例設為觀察組。干預期間,對照組有1例病情變化,1例退出;觀察組1例退出,最終每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組建團隊 成立小組,成員共6人,1名負責人對5名成員進行培訓,每天培訓時間約1 h,為期1周。以幻燈片形式介紹模式、溝通技巧等。通過現場情景模擬互動,充分理解內容,培訓結束后組織考核。
1.2.2 干預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包括灌注前、灌注中及灌注后注意事項。觀察組:聚焦解決模式。觀察組患者從入院第1天開始,住院期間每周2次,出院后化療時進行,第1個月每兩周1次,之后1個月1次,連續(xù)3個月,每次20~30 min。①問題描述。鼓勵患者描述對疾病認知及困擾,個性化講解疾病。引導患者突破心理防線,了解為問題解決有何作為及效果如何?挖掘其潛在資源。例如:心存負擔時主要在哪些方面?是否消極化?②構建目標。根據患者治療期望、需求,共同探討目標制定。對問題解決作假設,將其作為驅動力。例如:假設自我負擔緩解會有何不同?下一步想達到何種狀態(tài)?③探查例外。目標確定后,探查患者以往類似問題處理方式,發(fā)現“例外”,意識問題可解決性。例如:回想自我負擔較大時如何解決?親友是否關注、理解支持?④給予反饋。反饋情況,給予鼓勵,重拾信心和希望。例如:頻繁治療和未知結果給您造成諸多困擾,但短期了解疾病著實不易,繼續(xù)堅持定能克服。如效果不佳分析原因,共同探索對策。⑤評價進步。對取得進步給予肯定,明確處于哪個階段。如果用0~10代表預期效果,認為自己處于多少?同時制定下一步目標,目標擴大化。
1.3 評價指標
1.3.1 醫(yī)學應對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 由Feifel編制[4],專門調查患者面對疾病應對傾向性選擇。中文版[5]適用于國內臨床患者應對方式研究,包括面對、回避和屈服。得分較高者,為患者傾向應對方式。
1.3.2 自我感覺負擔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 由Cousineau等編制[6],包括經濟、身體、情感負擔,用于患者自我內外感覺負擔測量。分值越高,說明負擔越重。
1.3.3 生活質量量表(the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 是美國研發(fā)的普適性評價量表,提供更直觀、綜合的結果[7]。中文版由李魯等[8]研制,信效度較好。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2.1 兩組患者MCMQ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各維度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各維度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面對得分高于干預前,回避、屈服得分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各維度干預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MCMQ評分
2.2 兩組患者SPBS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SPBS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SPBS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SPBS得分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干預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PBS評分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干預前SF-36各維度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SF-36各維度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SF-36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各維度干預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
3.1 聚焦解決模式優(yōu)勢 聚焦解決模式是基于積極心理學發(fā)展的一種干預模式,旨在尊重、挖掘個體資源和內在潛能,調動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9]。傳統(tǒng)心理模式著重問題發(fā)現,沉浸過去;而該模式聚焦問題解決,從問題中尋找方法,從過去面向未來。目前,此模式已應用于各類疾病,如癌癥、傳染病等,效果較好[10-11]。
3.2 降低患者自我感覺負擔水平 自我感覺負擔為因自身疾病和照顧需求對他人產生影響時的移情性困擾,對他人的愧疚感、責任感。應激狀態(tài)下患者依賴感增強,內心脆弱,治療積極性弱。多數癌癥患者有負擔困擾,易加重患者病情[12]。膀胱癌術后患者負擔處于嚴重狀態(tài)[13],長期負擔重易轉為負性情緒。近年來,研究熱點從患者客觀負擔轉為自我主觀負擔。本研究干預后,觀察組自我負擔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聚焦解決模式可降低患者自我負擔感受,這與梁啟放等[14]研究結果一致。原因可能為此模式引發(fā)患者積極自我反思及治療性表達,跳出自我設定意識范圍,脫離局限思維,重塑自我。
3.3 優(yōu)化患者應對方式選擇 應對方式是面對疾病診斷與治療壓力的自我傾向選擇。聚集解決旨在當下問題解決,引導患者利益發(fā)現,選擇正向應對。而應對方式與利益發(fā)現有間接關聯,面對與更多利益發(fā)現相關,而回避和屈服相反[15]。本研究顯示,患者應對選擇更傾向積極化,消極應對減少(P<0.05)。選擇方式傾向變化,提示聚焦解決模式有效性,優(yōu)化疾病應激應對。同時負性情緒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與積極應對呈負相關[16]。潘麗雅等[17]研究表明,聚焦解決模式有利于乳腺癌患者應對方式積極化。
3.4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應對方式直接影響生活質量,兩者呈正相關,而處理應激方式比應激本身對生活質量更具影響力[18]。自我感受負擔直接預測生活質量,兩者呈負相關[19]。因此,改善患者應對方式和自我負擔,有利于生活質量提高。本研究觀察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聚焦解決模式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自我感受負擔、應對方式,轉變思維,擺脫過去,面向未來,將積極狀態(tài)融入治療和生活,提升精神狀態(tài)。而良好精神狀態(tài)有助于病人生活質量改善[20]。
綜上所述,對膀胱癌術后膀胱灌注患者實施聚集解決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應對方式,減輕自我感受負擔,提升生活質量。該模式已應用于各類患者心理護理,實施性強、接受度高、成本低、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