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一年級上冊的兒歌《大小多少》是一節(jié)識字課,共4小節(jié),每小節(jié)兩行,第一行是“大小”或“多少”的簡單比較,第二行是借彩圖呈現(xiàn)與“大小”或“多少”對應的事物。課文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對比強烈。插圖呈現(xiàn)的事物與文中漢字的意思對應:“一頭黃牛一只貓”“一個蘋果一顆棗”是大與小的對比,“一群鴨子一只鳥”“一堆杏子一個桃”是多與少的對比。這樣圖文對應,對比呈現(xiàn),事物與漢字融合,形象與意思統(tǒng)一,既能促進反義詞、量詞的理解和運用,還便于對學生進行辯證思想的啟蒙。
二是貼近生活。文中的反義詞、量詞以及與之搭配的黃牛、貓等事物,都是一年級學生頗為熟悉的,而與“大小多少”以及與“個、頭、只、群、顆”等量詞相關的其他事物,學生也知道不少。這就能通過與生活的聯(lián)系,拓展學習空間,充實訓練內容,讓學生快樂識字、快樂運用,以優(yōu)化識字效果。
三是節(jié)奏明快。這首兒歌句式整齊,節(jié)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優(yōu)美悅耳。這樣如詩、如畫、如歌的文字,能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引發(fā)他們的想象。因此,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語言形象的美、旋律的美、情感的美,讓他們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師:(出示三頭大象和一只小狗在一起的圖片,先后指著大象和小狗。)同學們認識嗎?它們是誰?
生:大象和小狗。
師:比一比這里的大象和小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大象大,小狗小。
師:是的,還可以怎么說?
生:小狗小,大象大。
師:你是反過來說,還可以怎么說?
生:大象比小狗大,小狗比大象小。
師:你是從兩方面說,這是大小的比較。還可以怎么比呢?
生:大象多,小狗少。
生:大象比小狗多,小狗比大象少。
師:這樣看圖比一比,就知道哪個大,哪個小,哪個多,哪個少。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有趣的兒歌——《大小多少》。
對一年級學生而言,事物的大與小、多與少,一般通過比較都能明白。這是本課學習的生活基礎。為此,教師出示三頭大象和一只小狗在一起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從大與小、多與少兩個角度進行大象與小狗的比較。教師則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從兩方面說、連起來說。這樣,自然引出了課題,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而且進行了比較方法的滲透。
師:讀了兒歌的題目,你是不是也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大和小意思相反,多和少意思也相反。
師:大對小,多對少。誰和誰比大小,誰和誰比多少呢?不急,我們先讀讀本課的字詞。(出示字詞)請兩名同學分別讀第一行和第二行。(指名讀)為什么讓他們分別讀呢?
生:第一行是動物,第二行是水果。
師:有道理!說一說,兒歌中說了哪些事物呀?
生:黃牛、貓、鴨子、鳥,這些都是動物。
師:說得好!模仿這一句說說第二行。
生:蘋果、棗、杏子和桃,這些都是水果。
師:是的,這里有個生字——“只”,在文中是與什么聯(lián)系的?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與貓聯(lián)系,一只貓,是說貓的多少。
師:“只”是說貓的量的,我們叫它量詞。課文中說其他事物用了什么量詞?
生:一頭黃牛一只貓。
生:一群鴨子一只鳥。
生:一個蘋果一顆棗。
生:一堆杏子一個桃。
師:多有趣啊,這些動物和水果都進了兒歌,現(xiàn)在該更好地讀讀兒歌了。
(自讀,指名讀,組與組輪讀,男女生輪讀,師生輪讀。)
為引導學生讀好課文、把握內容,教師讓學生帶著“誰和誰比大小、誰和誰比多少”的問題聽讀課文、自讀課文。初讀后,指導學生讀好寫動物和水果的詞語,并引導學生給事物分類并概括。接著讓學生說說事物的多少,以引出量詞,并在量詞與事物的聯(lián)系中形成對課文內容的整體認識。
這樣引導,字音認讀、詞語教學、句子訓練和內容把握,既循序進行,又融為一體;既凸顯重點,又自然而然。因為,眼前的事物學生熟悉,事物的多少學生知道,這是原有知識與所學知識的聯(lián)系,也是學生生活與語文學習的融合。
師:在兒歌中,是誰和誰比大小呢?
生:是黃牛和小貓在比大小、蘋果和棗在比大小。
師:可以說得簡單一點嗎?
生:是黃牛和小貓、蘋果和棗比大小。
師:在你看來,黃牛和貓比,誰大誰?。刻O果和棗比呢?
生:黃牛大,小貓小。
師:還可以怎么說?
生:黃牛比小貓大,小貓比黃牛小。
生:蘋果大,棗子小。也可以這樣說,蘋果比棗子大,棗子比蘋果小。
借助圖片,讓學生比較大小,對一年級學生輕而易舉。而教學重點不是理解大與小,而是借助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為此,教師不是簡單地引導辨大小,而是抓住“誰和誰比”“誰大誰小”兩種句式,讓學生說清楚、說完整、說簡潔。這樣,辨大小就成了認識事物、敘述事物以及提升學生的辨析能力和說話能力的方式與途徑。
師:細心地看一看,數(shù)黃牛、小貓、蘋果、棗分別是怎樣說的?把詞語找出來。
(學生找出后引導交流。)
師:黃牛用什么詞,該怎樣數(shù)呢?
生:黃牛用“頭”,是一頭一頭地數(shù)。
師:是的,我們平時就是這么數(shù)的。其他的呢?
生:小貓用“只”,是一只一只地數(shù)。
生:蘋果用“個”,是一個一個地數(shù)。
生:棗用“顆”,是一顆一顆地數(shù)。
(出示幾只小貓、幾個蘋果、幾顆棗子的圖片,讓學生一起數(shù)。)
師:請大家看一看,圖片上有些什么?
生:有一頭頭黃牛,一只只小貓,一個個蘋果,一顆顆棗子。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事物可以跟這些詞語聯(lián)系起來,你們能說一說嗎?
(出示填空,學生自由填寫后指名交流,提到了蠶豆、黃豆、葡萄、珍珠、五角星等。)
先讓學生細讀兒歌,找出數(shù)相關事物的詞,體會詞和事物的對應關系。而生活中與上述量詞對應的事物很多,教師便靈活處理文本,出示黃牛、小貓的群體圖,讓學生看畫面口頭填寫事物,使學生既感受到量詞與事物的聯(lián)系方法,還知道了“一頭”與“一頭頭”等的區(qū)別。接著,又引導自由填詞,讓學生熟悉的其他事物走進課堂。這樣,語文與生活自然聯(lián)系,生活中無意學習與課堂里有意學習就能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師:小朋友們,兒歌中是誰和誰比多少呢?
生:是鴨子和鳥、杏子和桃比多少。
師:看看圖片,你知道鴨子和鳥比,誰多誰少?杏子和桃比呢?
生:鴨子多,鳥兒少。
生:杏子比桃多,桃比杏子少。
師:對,誰連起來說一說?
生:鴨子比鳥兒多,杏子比桃多。
師:很好!認真看一看,數(shù)鴨子、鳥、杏子、桃是怎樣說的?把詞語找出來。
(學生找出后引導交流。)
師:鴨子用的什么詞?什么意思???
生:鴨子用“群”,是好幾只。
師:很好?。ǔ鍪救鶊D:幾個小朋友走在上學路上;好多條小魚在水中;許多只螞蟻在搬運食物。)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用“群”字說一說。
生:我看到一群小朋友去上學。
生:我看到一群小魚在水中游。
生:我看到一群螞蟻在搬青蟲。
師:你平時還能看到一群什么呢?
生:我看到空中飛著一群大雁。
生:我看到一群建筑工人在建樓房。
師:現(xiàn)在知道,“一群”是好多在一起;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人。(出示杏子圖片)大家看,這里有幾顆杏子?
生:6顆。
師:哦,這里的6顆就是兒歌中說的——
生:一堆。
師:你們在生活中見過什么是成堆地放著的?比如在建筑工地上看到什么?
生:一堆石子。
生:一堆木頭。
生:一堆磚頭。
師:是啊,一顆顆石子在一起就是——
生:一堆石子。
師:一根根木頭放在一起就是——
生:一堆木頭。
師:一塊塊磚頭放在一起就是——
生:一堆磚頭。
一年級學生,“群”與“堆”用得不多,且“群”和“堆”的多與少,不是清晰概念。除上述教學片段,為讓學生形象理解,教師還可以出示6只、10只、20多只鴨子三幅圖,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各有多少鴨子,并告訴學生圖中的鴨子都可以用“一群”。在具體感受“群”的含義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用“群”字說話。此后,再借助畫面感受一群小朋友、一群小魚、一群螞蟻中“群”的意思。而“一堆”的“堆”較好理解,故教師直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用“堆”字說話。這樣區(qū)別對待,保證了生活聯(lián)系的必要性和運用的靈活性。
師:生活中,像“個、頭、只、顆、群、堆”這樣的詞很多,你能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嗎?(指名口頭填寫,鼓勵學生靈活填寫。)
一( )扇子 一( )筷子 一( )小草
…………
讓學生熟悉并運用文中的量詞,并能由此拓展開去,以合適的量詞歷數(shù)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這是學習本課的目標之一。學生熟悉上述片段中的“扇子”“筷子”等,對與之匹配的量詞也有了解,但準確靈活地運用還有一定難度。教師重視了引導。這樣,由文本走出,與生活接軌,由文本拓展,借生活運用,便能形成文本與生活的自然聯(lián)系,語文與生活的無縫對接,讓豐富的生活成為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重要資源。這樣,語文的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便能轉化為無處不學、無處不用。
資料存盤
識字與寫字教學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guī)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養(yǎng)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jié),能準確地拼讀音節(jié),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jié),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第二學段(3~4年級):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guī)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第三學段(5~6年級):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