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少年的勞動教育問題,近十年流行著一種消極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當代青少年越來越不熱愛勞動了,他們更喜歡沉浸在休閑的游戲或者娛樂之中。這種觀點是否正確,我以為是值得商榷的。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他們是否朝氣蓬勃、是否熱愛勞動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我們的社會未來是否充滿活力、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力。因此,我們需要研究的是青少年不熱愛的是什么勞動,他們熱愛的又是什么勞動? 不同的勞動傾向背后實質上說明了當代青少年的勞動價值觀在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即由“勞動光榮”的傳統(tǒng)價值觀轉變?yōu)椤皠趧有腋!钡默F(xiàn)代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轉變的基礎正是不同時代青少年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差異。
筆者認為,應當從社會歷史變遷的角度理解當代青少年勞動價值觀念的變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告訴我們,“勞動光榮”和“勞動幸福”這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生成背后一定包含著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這些歷史條件作為社會意識的生成土壤恰是辯證而科學地理解看似沖突和矛盾的兩種價值觀的現(xiàn)實基礎。社會生產的轉向、經濟關系的變遷以及勞動形式的變化是理解青少年價值觀由“勞動光榮”轉變?yōu)椤皠趧有腋!钡娜齻€重要的社會歷史條件。
第一,社會生產從傳統(tǒng)的小農生產向現(xiàn)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生產的轉變。從社會形態(tài)的轉變來看,西歐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幾種社會形態(tài)的轉變。相比較而言,中國并不存在西方式的“奴隸社會”。總的來說,我們的歷史是以封建社會的存在形態(tài)為主體。對中西方來說,社會形態(tài)都可以分為兩種:前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就“勞動光榮”這樣的價值觀來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具有不同的指向,“奴隸社會中的勞動光榮被統(tǒng)攝為奴隸對奴隸主的忠順;封建社會的勞動光榮是對自然經濟中男耕女織自食其力勞動生活的贊美?!雹倮顒P林:《與時俱進地理解“勞動光榮”的科學內涵》,《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 年第2 期。長達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其社會生產主要是以小農經濟或小農生產為主導。恩格斯指出:“小農,是指小塊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這塊土地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所能耕種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養(yǎng)活他的家口的限度?!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86-487 頁。這就是說,小農生產的特征是自給自足,只能保持家庭的繼續(xù)生存和勞動力的再生產。這種生產是以使用價值的生產作為目的和追求,所以反對懶惰、褒揚勞動,反對不勞而獲、贊美勤勞致富。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皠趧庸鈽s”是對我們過去那種積極、美好和高尚的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價值觀上的濃縮,這種價值觀一直延續(xù)到“小農生產”的歷史完成。由此,中國也卷入現(xiàn)代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之中,我們社會的生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即從個體小農生產轉向工業(yè)生產、商業(yè)生產。這樣,我們一改從前“民以食為天”的自給自足觀念,我們的生產目標也不再是“使用價值”,而慢慢轉向“交換價值”。這種轉變決定了以前靠著勞動獲得物質財富的歷史已被“工資多少”“經濟收入”以及資本大小為財富象征的時代所替代。以前勞動光榮的價值取向也就慢慢發(fā)生了變化,勞動是否光榮已經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關注的是能否通過勞動獲得幸福。
第二,經濟關系從20 世紀的計劃經濟向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經濟轉變。社會生產的變化只是一切社會意識形態(tài)轉變的大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主要是計劃經濟的退場和市場經濟的出場,并且后者在社會資源配置方面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經濟問題講究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為誰生產,從我國的社會性質看,計劃經濟是為人民生產。這種經濟關系變化所帶來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表現(xiàn)為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的轉變,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貧富分化以及“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異化狀態(tài)。計劃經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經濟關系的主要形態(tài),這種經濟形態(tài)在一定時間內為集中力量辦大事、國家綜合實力快速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這種經濟關系所塑造的社會價值觀更傾向于“集體主義”。為誰生產的問題就是為誰勞動的問題,在計劃經濟時代,為集體生產就是為集體勞動。因此個人的勞動是否有價值、是否是正義的、是否是道德的以及勞動所得多少,其評價標準都來自“集體”。我國歷史上的“公社運動”時代的勞動就是如此,為集體的勞動優(yōu)先于為個人的勞動、為集體勞動的多少決定所得“工分”的多少,甚至為集體勞動的貢獻決定了從集體獲得的贊揚和榮譽的多少。反觀之,在市場經濟的時代,一切方向和順序都發(fā)生了大轉彎,評價勞動的標準和原則都轉向了個人。盡管在價值觀的倡導上,仍然是強調每一個人的勞動應當是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但每一個勞動者的真實出發(fā)點已經轉變?yōu)榱藗€人,即為自己而勞動。集體勞動的優(yōu)先性也向著個體勞動轉移,這種轉移或變化所象征的是當代人的價值觀的轉變。青少年作為這個時代的主要受影響群體,自然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代青少年對集體主義的信仰已經讓位于個人主義。但是這種轉變并不代表著社會集體利益服從于個人利益,而只是每一個人思考和行為的出發(fā)點發(fā)生了變化。集體和個人并不是絕對對立的,馬克思早就說過:“每一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前提和條件?!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3 頁。這樣,“勞動幸?!眱r值理念的形成并沒有絕對否定“勞動光榮”價值理念,而是前者揚棄了后者,是“勞動”價值觀念在更高發(fā)展階段的表現(xiàn)。
第三,勞動形式從非創(chuàng)造性的體力勞動向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勞動的轉變。勞動價值觀的變化一定離不開對勞動本身的認識和理解,可以這么說,有什么樣的勞動形式就有什么的勞動價值觀。大體來說,社會勞動的主要形式經歷了從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非創(chuàng)造性勞動向創(chuàng)造性勞動、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的轉變。這主要體現(xiàn)在藍領工人的白領化、機械勞動逐步為智能機器人所替代以及現(xiàn)代社會對創(chuàng)造性勞動需要的增長。所謂“勞動光榮”在過去時代贊頌的主要是體力勞動,主要表達了對勞動者辛苦勞作、默默奉獻的尊重。也是在體力勞動主導社會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歷史長河中,逐步使得“勞動”一時間成為“體力勞動”的同義詞,這種對勞動的“體力勞動”的理解也深深影響了當代青少年。在價值觀的倡導上,我們固然要倡導“勞動平等”觀,尊重一切勞動的價值理念,但我們又不得不說,社會的主要勞動形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青少年的勞動觀念發(fā)生相應轉變也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尤其隨著腦力勞動的普遍化,社會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也由體力勞動轉變?yōu)槟X力勞動,對現(xiàn)實勞動的認識和評價不得不受這種轉變的影響,所以“坐辦公室”成為人們就業(yè)時的“向往”。尤其是社會對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需求越來越大,你的勞動是否有意義、是否更有價值取決于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大小,而不同于過去“體力勞動”的簡單“量”的大小。這是對當代青少年影響最大、價值觀形塑力量最強的一個社會條件。
“勞動光榮”是一種對勞動的褒揚,是勞動階級通過勞動成果從外部獲得的一種贊揚和榮譽?!皠趧有腋!辈皇且环N從外向內的贊揚,相反,它表明的是一個人從自身的勞動成果之中獲得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和肯定,這種確證和肯定是一種潛能的實現(xiàn)、能力的表現(xiàn)以及由此而獲得的愉悅感和幸福感。
但是使得曾經成為一時風尚的“勞動最光榮”的價值觀蛻變成了一種口號的根源還在于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的出現(xiàn)。異化勞動是當代社會一切病癥的根源。同樣地,使“勞動者不再光榮”“勤勞難以致富”的現(xiàn)象產生的病原體也是“異化勞動”。所謂“異化”在這里指的是本為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象,反過來危害、統(tǒng)治和奴役主體自身。今天的社會里充滿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佛系”犬儒主義等錯誤價值理念。反觀現(xiàn)實社會的勞動階級,他們作為當代青少年的父母,不僅很難從勞動中獲得真正的贊揚和肯定,而且深深體會到勞累、痛苦和壓迫感。不同時代的“勞?!痹u選即反映了勞動價值觀的變化。20 世紀50、60 年代,像楊富珍、楊懷遠、蔡祖泉等老一代勞模在上海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①王大犇:《“體面勞動”是“勞動光榮”的基石》,《工會理論研究》2013 年第5 期。;而在當代社會,一方面充斥在青少年面前的是娛樂界的明星偶像如“小鮮肉”,另一方面勞模中的一線勞動者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卻是成功人士、領導干部乃至資本家。今年9 月1 日,教育部聯(lián)合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時間成為“網紅”的《開學第一課》。在批判的浪潮之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央視節(jié)目推遲了十多分鐘,而在這十多分鐘里充斥的不僅是與教改相反的教育機構廣告,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開播之前滿屏傳達的不是男性的陽剛之氣、一線勞動者的辛勤工作,而是“小鮮肉”的“不男不女”。客觀地說,“小鮮肉”可以是任何個人審美和追求的對象,但作為青少年價值觀引導的重要媒介,央視此次卻“反其道而行之”,這怎么能不讓青少年的勞動觀發(fā)生扭曲? 怎么能不讓他們“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②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50 頁。? 怎么可能讓他們秉持“勞動光榮”的價值信念?
馬克思把勞動異化歸結為四個方向:一是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在現(xiàn)實中表現(xiàn)為“勞者不獲,獲者不勞”;二是勞動者與勞動本身相異化,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①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50 頁。三是勞動者與類本質相異化,概括地說就是勞動原本是人本質力量展現(xiàn)的活動,但是在異化勞動中這種力量被壓抑了,得不到體現(xiàn),這也是人的理想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喪失;四是人同人的異化,這些異化的結果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變得越發(fā)緊張、對立。在處于“異化狀態(tài)”的社會中,青少年如何看待勞動呢?
一項實證調查研究②龔為綱:《當代青少年勞動價值觀念變化的研究——對1146 名青少年的調查》,《青年探索》2006年第6 期。發(fā)現(xiàn):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青少年越來越認同“勞動很累,所以痛苦”這種觀念;青少年享樂主義傾向越來越強;青少年對“不勞而獲”勞動價值觀的否定傾向在下降;青少年越來越認識到“人際關系”對于獲取個人財富的重要性;青少年對勞動應然性即“人生在世就該勞動”的贊成度逐步降低。這就是說,隨著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們的勞動價值觀念并沒有得到強化,對待勞動的態(tài)度也越來越消極。另一項調查③鮑忠良:《青少年學生勞動教育現(xiàn)狀的實證研究》,《教育探索》2013 年第8 期。發(fā)現(xiàn),青少年“應然”價值觀念與“實然”價值觀念存在矛盾和沖突:一方面,有72.6%的受調查學生認為“社會上沒有低賤的勞動崗位”;另一方面,卻只有9.5%的學生愿意從事“有技術的工種或勞動”,相反有高達35%的學生想成為“企業(yè)家”。從這些調查中,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第一,當代青少年越來越不熱愛“勞動”了,并將勞動與勞累、痛苦的消極理解聯(lián)系起來,視之為休閑、享樂的對立面。
第二,當代青少年對“勞動光榮”的真實認同感越來越低,勞動光榮成為一種表面上的“應然”認同,即“勞動應當是光榮的”,而實際在職業(yè)選擇的時候,他們往往更認同“不勞而獲”“關系致富”等錯誤的觀念。
這些結論都真實地反映了當代青少年勞動價值觀的變化?!皠趧庸鈽s”的價值取向在現(xiàn)實中也慢慢遠離青少年,逐漸成為一種價值糾偏的“口號”。這就是說,“當我們研究價值觀念時,需要區(qū)分實然和應然兩個方面”,④張慶熊:《“勞動光榮”:以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5 年第1 期。當社會處于小農生產、計劃經濟以及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時代,“勞動光榮”曾經作為社會以及青少年勞動價值觀的真實基礎存在過,這是“實然”的階段;但是當社會轉向資本全球化、市場經濟以及以腦力勞動為勞動主要形式的今天,“勞動光榮”作為人的價值層面的實體就逐漸為社會現(xiàn)實消解,再談“勞動光榮”就會成為一種軟弱無力的口號,因為現(xiàn)實處處充滿著對“勞動光榮”的否定。由此,“勞動光榮”開始從“實然”的現(xiàn)實層面轉向“應然”的理想層面。這就是當代青少年勞動價值觀轉變的內在機理與邏輯。
談到當代青少年的新勞動價值觀,也就不得不追溯至馬克思哲學中的“勞動”概念。在馬克思那里,勞動并不單單指狹隘的“體力勞動”,也不是勞累和痛苦的代名詞。相反,在哲學的意義上,勞動關涉的是人的本質。勞動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勞動創(chuàng)造人本身,勞動是財富和幸福的源泉。那么這個“創(chuàng)造人本身”指的又是什么?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就大膽地提出,正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猿才逐漸轉變?yōu)槿祟?。手腳、語言等都是在勞動的過程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固然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創(chuàng)造人本身”并不只是生理學意義上的“創(chuàng)造”,即創(chuàng)造了我們的手和腳,使人在勞動過程中慢慢學會站立,實際上,這種“創(chuàng)造”是哲學意義上的創(chuàng)造。
這就是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哲學基礎,它指的是勞動是屬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屬于我們的對象,這種對象反過來創(chuàng)造人自身。因此,正是在這樣的對象性關系之中,人的本質力量獲得了確證和肯定。簡而言之,所謂的“勞動幸?!本褪莿趧訉θ说谋举|力量的確證和肯定。這種肯定有別于從外部收獲的榮譽和贊美,它本質上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肯定,自己對自己的潛力實現(xiàn)而獲得的一種愉悅和快樂。這種在勞動之中獲得的快樂并不是“勞動光榮”,而是“勞動幸福”。馬克思認為,“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xiàn),因此是生活的樂趣”,“我在勞動中肯定了我自己的個人生命,從而也就肯定了我的個性的特點?!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38 頁。勞動(感性的對象性活動)是人的本質,而不是動物的本質,因此勞動是人類與動物相區(qū)別的特有的活動之一。動物盡管也有吃喝拉撒,但是人不僅是吃喝和繁殖,而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離開勞動,也就不可能有精神生活的存在,因為離開了勞動,人的本質力量就得不到顯現(xiàn)。
概括來說,當代青少年從“勞動光榮”的傳統(tǒng)價值觀轉向“勞動幸?!钡默F(xiàn)代價值觀,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與過去相比,當代青少年在生活、學習以及實踐等方面關注的焦點從集體轉向個人,由從外部獲得對勞動的肯定轉向勞動本身是否能夠肯定自己?!皠趧庸鈽s”與否已經不是青少年關心和認同的焦點,他們關心的是能否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幸福。關注自身,是當代青少年的一大特征,所以往往被冠以“特立獨行”“獨來獨往”以及“個性鮮明”等特點。從這些性格的變化就可看出,當代青少年不再是以“集體主義”為活動、思考以及表現(xiàn)的優(yōu)先原則,更多是從自身出發(fā),敢于表達、表現(xiàn)自己。在勞動價值觀方面同樣也是如此。學校開展的活動、開發(fā)的勞動如果還停留在過去那種單純“體力勞動”和簡單勞動基礎上,青少年勢必會有排斥感和厭惡感,對勞動的天然親切感也會隨之降低。相反,他們更加愿意參加具有挑戰(zhàn)性,能夠發(fā)揮他們潛能和表現(xiàn)他們智力的勞動,在這些活動或勞動之中,他們能夠將自己的想法、主意以及創(chuàng)意表達出來。
第二,與過去相比,當代青少年越來越愿意參加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或勞動,也越來越排斥繁復、簡單和機械的勞動。在20 世紀的中小學中,學校組織的勞動一般都屬于“體力活”,如打掃衛(wèi)生、做家務活。這些體力勞動固然重要,依然是學校勞動教育的必修課。如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體力勞動在“促進動作協(xié)調,塑造優(yōu)美體態(tài)”“平衡心臟和神經系統(tǒng),改善健康狀況”“培養(yǎng)堅強意志,完善個性”“達成有效休息,調節(jié)精神狀態(tài)”①孟歡歡:《體力勞動對青少年健康促進的作用及實現(xiàn)機制——蘇霍姆林斯基“體力勞動的健康促進”思想探略》,《運動》2015 年第21 期。等方面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但是就價值觀的真實基礎來說,已經不是當代青少年勞動教育的軸心和目標。我們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將當代青少年的價值取向與勞動教育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性勞動不僅是我們社會得以發(fā)展、國家得以強大的根本動力,而且也是培養(yǎng)青少年符合時代的勞動價值觀的根本途徑。創(chuàng)造性勞動包括智力開發(fā)型、社會參與型、動手操作型、團隊合作型等方面的勞動。蘇霍姆林斯基也同樣指出了“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重要性,他指出,“只有當孩子從事那種必須經常進行思考和操心的長期勞動時,勞動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質才會在他面前展現(xiàn)出來”,②蘇霍姆林斯基著,蔡汀、王義高、祖晶譯:《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4 卷,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456 頁。體力勞動就只是作為這種勞動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xiàn)和鍛煉的基礎。
列寧曾指出:“沒有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雹哿袑帲骸读袑幗逃募飞暇恚嗣窠逃霭嫔?984 年版,第40 頁。馬克思也早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在按照各種年齡嚴格調節(jié)勞動時間并采取其他保護兒童的預防措施的條件下,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xiàn)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24 頁。問題在于,當代青少年的教育應當與怎樣的生產勞動結合呢? 這是我們應當關注的方向和研究的課題。
第一,當代教育應當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開發(fā)相應的生產勞動形式。馬克思批判的是現(xiàn)代社會的異化勞動,異化勞動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但對于青少年來說,學校所設計和開展的勞動教育并沒有這樣的生產制度的約束,因此一般來說勞動都是非異化的。對于勞動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設計和開發(fā)怎樣的勞動教育。與過去的社會相比,學生更加歡迎具有生活性、享用性、體驗性和人文性的勞動教育。①戴家芳:《論青少年社會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的勞動載體》,《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5 年第6 期。
第二,積極開發(fā)具有創(chuàng)造性,更能夠挖掘當代青少年的潛力、展現(xiàn)青少年的創(chuàng)造力的勞動教育類型。這些勞動教育就受教育的主體來說,更具有可行性,對于他們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實踐能力的加強以及內心需要的激發(fā)都是至關重要的。馬克思認為,“人之所以是活生生的,只是因為他進行生產活動”,人是以“運動原則”為其特征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弗洛姆由此認為,“對運動的原則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而應把它理解成一種趨勢,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力、精力?!雹趶偷┐髮W哲學系現(xiàn)代西方哲學研究室編譯:《西方學者論〈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年版,第44 頁。
第三,將勞動教育的范圍從體力勞動拓展到腦力勞動,從勞動本身杜絕當代青少年對“勞動”的片面排斥。在很多的調查研究中,都是一味強調青少年不再熱愛勞動、排斥勞動,甚至在潛在的觀念中把勞動視作非但不光榮而且“臟亂累”的代名詞。對當代青少年進行勞動教育,首先應當對“勞動”本身作反思性、批判性和時代性的理解。勞動不只是體力勞動,勞動不等于勞累。由此,勞動教育應該是培養(yǎng)青少年實踐操作能力、健康的生命觀以及為學生與社會建立起時代關聯(lián)而必須修煉的一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