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成
(響水縣中醫(yī)院兒科,江蘇 鹽城 224600)
過敏性紫癜屬于小兒常見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患兒的毛細血管出現病變、炎癥所致,可直接累及小動脈、小靜脈、胃腸道、腎臟、神經系統(tǒng)等。過敏性紫癜的臨床表現為皮疹、腹痛、關節(jié)腫痛、蛋白尿等,嚴重者可累及腦、心臟、肺等器官,造成腦出血、心肌炎、肺出血等少見特殊表現。相關研究顯示,大部分的過敏性紫癜患兒伴隨心肌損害現象,而過敏性紫癜并心肌損害患兒的預后較差,病死率高于未合并的患兒[1]。因此,臨床需加強過敏性紫癜并心肌損害患兒的心肌損傷監(jiān)測和心肌保護,改善患兒預后。過敏性紫癜出現心肌損害的臨床表現并無特異性,為進一步提升臨床對該疾病的認識,降低誤診率、漏診率,本次研究對45例過敏性紫癜并心肌損害患兒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響水縣中醫(yī)院收治的45例過敏性紫癜并心肌損害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患兒21例,女患兒24例;年齡2~12歲,平均(6.25±2.51)歲;發(fā)病時間0.5~7 d,平均(3.52±1.02) d。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中關于過敏性紫癜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心電圖、實驗室指標等檢查確診的患兒;存在心前區(qū)不適、心慌、胸悶憋氣、胸痛等癥狀者;首次確診并接受治療的患兒。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傳染性疾病者;存在先天性疾病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存在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等。研究經響水縣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停用可疑的藥物與食物,并進行抗過敏、抗炎、維生素C、維生素E、抗血小板、營養(yǎng)支持、維持電解質平衡、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對癥處理;同時予以患兒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西安遠大德天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563,規(guī)格:20 mL/支),劑量1~2 mL/(kg?d),與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進行靜脈滴注;西咪替丁注射液(江蘇吳中醫(yī)藥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制藥廠,國藥準字H32025461,規(guī)格:2 mL∶0.2 g),劑量15 mg/(kg?d),與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進行靜脈滴注,均1次/d,要求患兒臥床休息,治療周期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45例患兒的臨床表現特點,包括心肌損傷、皮膚、胃腸道、關節(jié)、腎臟表現。②記錄患兒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分別于治療前后行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對比患兒治療前后心電圖指標,包括心率(HR)、P-R間期、QRS間期。③對比患兒治療前后心肌酶學指標,包括α-羥基丁酸脫氫酶(α-HBD)、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心肌肌鈣蛋白Ⅰ(cTnI),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所有患兒空腹靜脈血3 mL,進行離心操作(3 000 r/min,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④對比患兒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指標,包括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文中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表現特點 45例過敏性紫癜并心肌損害患兒的臨床主要表現為心電圖異常、心肌酶譜異常、皮疹、嘔吐、腹痛、踝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腫痛受限、蛋白尿等,其中皮疹發(fā)生率最高,發(fā)生率為100.00%;其次為胃腸道癥狀,發(fā)生率為62.22%;第三是蛋白尿,發(fā)生率為55.56%,見表1。
表1 所有患兒臨床表現特點
2.2 癥狀消失時間 45例患兒的心電圖異常消失時間為(6.35±1.52) d、心肌酶譜異常消失時間為(8.24±1.47) d、皮疹消失時間為(7.25±1.52) d、嘔吐消失時間為(4.69±1.58) d、腹痛消失時間為(5.02±1.47) d、踝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腫痛受限消失時間為(5.96±1.05) d、蛋白尿消失時間為(13.52±4.17) d。
2.3 心電圖指標 治療后患兒HR顯著低于治療前,P-R間期、QRS間期均顯著短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所有患兒心電圖指標比較( ?±s)
表2 所有患兒心電圖指標比較( ?±s)
注:HR:心率。
組別 例數 HR(次/min) P-R間期(ms) QRS間期(ms)治療前 45 91.25±6.26 201.52±10.25 131.26±8.52治療后 45 79.25±5.81 163.25±10.84 91.63±5.80 t值 9.425 17.208 25.793 P值 <0.05 <0.05 <0.05
2.4 心肌酶學指標 治療后患兒血清α-HBD、AST、LDH、CK-MB、CK、cTnI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所有患兒治療前后心肌酶學指標比較( ?±s)
表3 所有患兒治療前后心肌酶學指標比較( ?±s)
時間 例數 α-HBD(IU/L) AST(IU/L) LDH(IU/L) CK-MB(IU/L) CK(IU/L) cTnI(μg/L)治療前 45 258.65±62.30 40.26±7.36 322.62±78.63 39.62±5.20 197.26±23.36 0.35±0.15治療后 45 142.36±42.36 22.69±5.62 213.25±70.02 21.02±3.95 63.20±18.52 0.07±0.03 t值 10.355 12.728 6.968 19.107 30.167 12.27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心動圖指標 治療后患兒LVEDD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LVEF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患兒治療前后LVES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所有患兒治療前后心動圖指標比較( ?±s)
表4 所有患兒治療前后心動圖指標比較( ?±s)
注:LVED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F:左室射血分數;LVES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
組別 例數 LVEDD(mm) LVEF(%) LVESD(mm)治療前 45 40.23±2.02 37.62±5.02 23.98±3.02治療后 45 34.62±1.23 55.32±4.51 23.15±2.85 t值 15.912 17.595 1.341 P值 <0.05 <0.05 >0.05
過敏性紫癜高發(fā)于2~13歲幼兒,發(fā)病機制臨床尚未明確,有研究指出,該疾病多與藥物(抗生素、阿司匹林等)、微生物(病毒、細菌等)、食物(乳類、蛋白類、豆類等)、異種蛋白等密切相關[3]。過敏性紫癜在感染源或不良因素的共同刺激下,部分患兒機體中的B淋巴細胞容易被激活、克隆、擴增,進而引起系統(tǒng)性血管炎,誘發(fā)疾病。過敏性紫癜可直接累及患兒的心肺器官、胃腸道、皮膚、關節(jié)等,心肌損害為其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對患兒預后有嚴重不良影響,因此,臨床應重視過敏性紫癜合并心肌損害的治療、指標檢測、預后等。過敏性紫癜是以毛細血管為主的廣泛性小血管炎,屬于變態(tài)反應,但合并心肌損害的具體機制仍未獲得明確,可能與以下幾點因素有密切聯系:血管炎會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血漿滲出、導致血液濃縮、血流減慢、免疫復合物沉積,從而改變紅細胞表明的電荷,致使紅細胞異常聚集,最終引起心肌缺氧、灌注不足[4];在變態(tài)反應和炎癥的作用下,心臟的毛細血管、冠狀動脈容易出現腫脹,促使血管壁的膠原纖維壞死,引起漿液滲出、間質水腫、中性粒細胞浸潤等,誘發(fā)局限性心肌炎或者心包炎,提高患兒的死亡率[5];在免疫反應的刺激下,患兒的毛細血管容易發(fā)生痙攣,導致心肌缺氧、缺血,逐漸壞死,進而導致心臟傳導和心肌嚴重受損[6];少部分患兒的腎臟遭到損傷,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水腫,微循環(huán)障礙,引起微血栓、酸堿平衡紊亂或者代謝產物潴留等,誘發(fā)心肌損害[7]。本次研究中45例患兒受累器官較多,提示患兒的炎癥與變態(tài)反應范圍較廣,心肌損害程度較重。心電圖、心動圖及心肌酶學的改變是過敏性紫癜合并心肌損害的主要表現,通過對癥治療患兒均能得到良好恢復。因此,針對過敏性紫癜患兒,臨床應及時給予心電圖、心動圖及心肌酶學實時監(jiān)測,盡早發(fā)現心肌損害,采取對癥處理,避免患兒病情加重。
維生素、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均是治療過敏性紫癜并心肌損害患兒的常見藥物,能降低患兒的免疫損傷、機體變態(tài)反應,增強患兒抵抗力,但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容易影響患兒的健康發(fā)育。西咪替丁屬于組胺H2受體拮抗劑,能選擇性抑制組胺,消除心肌水腫,提升T淋巴細胞的轉化率,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降低各種酶類活性,促使患兒疾病得到好轉[8]。復方甘草酸苷具有較強的抗變態(tài)反應功效,可以提升腎上腺皮質激素樣的功效,發(fā)揮抗炎、抗組胺的作用,降低炎性反應對心肌細胞的損傷,達到保護心肌的目的[9]。兩種藥物聯合使用,能減少糖皮質激素的用量,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有利于患兒病情的轉歸。有學者也指出,心臟是過敏性紫癜最常見的累及靶器官,一旦出現心肌損傷,則會引起一系列心臟非特異性癥狀,如心肌酶學相關指標異常升高[10]。CK-MB的特異性最高,在發(fā)病初期2~3 h便可明顯上升,于8 h呈現最高峰,發(fā)病3~5 d后可逐漸恢復正常;cTnI屬于一種高特異性、敏感性的生化指標,是診斷心肌損害的金標準[11-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兒臨床癥狀表現有心電圖異常、心肌酶譜異常、皮疹、嘔吐、腹痛、踝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腫痛受限、蛋白尿等,其中皮疹發(fā)生率最高,其次為胃腸道癥狀與蛋白尿,經過治療后,患兒的癥狀快速緩解,其中α-HBD、AST、LDH、CK-MB、CK、cTnI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表明心肌酶學指標在過敏性紫癜合并心肌損害的治療中有重要意義。同時,過敏性紫癜患兒伴有心肌損害后,最常見的心電圖異常為ST-T段改變,易引發(fā)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房性早搏、竇性心律不齊及心臟結構與功能異常變化,如LVEDD增大等[13]。本研究中,治療后患兒HR、LVEDD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R間期、QRS間期顯著短于治療前,LVEF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表明在過敏性紫癜合并心肌損害患兒的治療中,心電圖、心動圖指標檢測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綜上,過敏性紫癜并心肌損害患兒的心臟損傷表現并無特異性,且臨床表現不顯著,但多伴隨心電圖改變、心動圖及心肌酶學異常。應對過敏性紫癜的患兒進行常規(guī)心電圖、心動圖及心肌酶學的檢查,以便早發(fā)現、早治療,避免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本次研究所選取例數較少,后期仍需加大研究樣本,以進一步驗證上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