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冬平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有“不外(乎)”一詞,并認為是動詞,釋為“不超出某種范圍以外”[1],關(guān)于該詞的研究也能見到一些(潘曉軍,2014[2-3];林瑩,2015[4])。然而,未見辭書收錄與其同型同義的詞“無外(乎)”,亦未見學者對其有所關(guān)注?!盁o外(乎)”在現(xiàn)代漢語文獻中的使用頻率比較高,通過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BBC 語料庫網(wǎng)絡版)的統(tǒng)計,“無外乎”動詞和副詞用法所見用例共920 例;而“無外”的動詞和副詞用法用例共41 例(其中包括近代漢語文獻中5 例動詞用法)。鑒于“無外”的用例較少,在下文在論述中,文獻用例主要以“無外乎”為主(本文的現(xiàn)代漢語文獻用例皆出自BBC語料庫網(wǎng)絡版,不再標注)。如:
(1)對于一幅長寬比率一定的圖片,圖像的變化方式無外兩個方面:一是長寬比不變時,整幅圖等比率的放大或縮??;二是圖形的長寬比率發(fā)生改變。
(2)中國古代歷朝對犯人的懲罰,條例繁雜,但粗粗說來無外乎打、殺、流放三種。
(3)所謂反思,無外是不唱贊歌,反其道而思不足與缺點,進而想改良或變革,或稱之創(chuàng)新。
(4)酒就在阿燦家喝了,無外乎有一些豬肝、肚絲、豬耳朵、竹筍和蘑菇。
這四個例子中,例(1)“無外”后接數(shù)量名短語,例(2)“無外乎”后雖說是動詞,但其中三個動詞指的是動詞轉(zhuǎn)指的事件,因此前兩例中的“無外(乎)”都應該是動詞。而例(3)“無外”后連接的是一個判斷動詞“是”,例(4)“無外乎”后連接的是動詞“有”,因此,后兩例中的“無外(乎)”用動詞功能似乎難以解釋。后兩例中,處于謂詞性前的“無外(乎)”充當狀語,應該已經(jīng)是個副詞。然而“無外乎”一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功能又具體怎樣呢?這是我們關(guān)注的問題。
“不外(乎)”作為動詞,不僅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中有所體現(xiàn),呂叔湘(1999)也認為“不外(乎)”為動詞,義為“不超出某種范圍以外”[5],必帶賓語,有往小里說的意味。賓語可以是名詞短語,也可以是動詞短語或小句。那么,和“不外乎”的構(gòu)成以及形式一致的“無外乎”當然也就應該有動詞的功能,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夠帶賓語,且這種賓語可以是名詞短語。如:
(5)好的劇目是一個劇種發(fā)展的根基,黃梅戲的經(jīng)典劇目無外乎《天仙配》《女駙馬》《打豬草》等。
(6)明代吳門文人群體構(gòu)筑了一張巨大的關(guān)系網(wǎng),人與人之間無外乎姻親、師生、朋友、同僚、父輩世交等關(guān)系。
“無外乎”充當動詞帶名詞短語充當賓詞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如例(5)、例(6),“無外乎”后面列舉出兩個以上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義為“不超出某種范圍以外”,即包含在某種范圍之內(nèi),因此,“無外乎”的語義相當于動詞“包括”“包含”等。這種“無外乎”具有列舉的功能。另一種情況是,“無外乎”后直接連接一個名詞短語,且名詞短語后也無“等”之類表示省略的詞語。如:
(7)他們投資海外主要有兩個目的:子女教育和移民。而移民的目的,也無外乎子女的教育。
(8)政治運作等同于倫理踐履,政治效果無外乎倫理之外顯。
(9)但事實上,銀行現(xiàn)在根本無權(quán)發(fā)起和決定企業(yè)重組,最大的作用也無外乎建議權(quán),這就從現(xiàn)行法律、政策和體制的角度限制了銀行對其合法債權(quán)的保全和優(yōu)化的主動權(quán)。
例(7)、例(8)、例(9)中,“無外乎”連接一個單獨的名詞短語,此時的“無外乎”不再具有“包括”“包含”之義,而是表達前后兩個成分之間的內(nèi)涵是一種包含關(guān)系,說明前一概念包含在后一概念之內(nèi)。也就是說,前面是小概念,后面是大概念,那么,這樣的“無外乎”其實就相當于一個判斷動詞,義如“就是”。如例(8),前一小句說“等同于”,那么后一分句與之互文位置的“無外乎”就應該與之同義,而“就是”與“等同于”是同義的。
“無外(乎)”后除了名詞短語可以充當賓語,常見的賓語類型還有數(shù)量名短語。當然,數(shù)量名短語也是屬于名詞性短語的。如:
(10)立人做事無外認真兩字,窮其余于業(yè),安有望其背者乎?
(11)假“義診”屢禁不止,無外乎一個利字。
(12)作進一步想,其實人世間的其他關(guān)系也無外乎一個“誠”字和一個“簡”字。
(13)醫(yī)學研究表明,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無外三種,一是包括靜脈注射吸毒在內(nèi)的經(jīng)血液傳播;二是性傳播;三是母嬰傳播。
(14)對此,無外乎三種作為:一是固守冷戰(zhàn)思維,搞各種形式的冷戰(zhàn);二是世界大戰(zhàn)雖打不起來,卻搞局部熱戰(zhàn);三是走新路,管控好分歧,培育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構(gòu)建國家之間、地區(qū)之間各種形式的利益匯合點和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無外(乎)”連接數(shù)量名短語充當賓語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其后只有一個數(shù)量短語,如例(10)、例(11),其中,“無外(乎)”揭示概念所指的范圍,可理解為“只是”義。第二種如例(12),“無外乎”后包含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聯(lián)合式數(shù)量短語,其義同于第一種情況,亦可理解成“只是”。第三種情況如例(13)、例(14),“無外乎”直接連接概括表述的數(shù)量短語,然后具體有多少種數(shù)量在其后分別列出。第三種情況最為常見,理解成“只是”“只有”“不過”都是可以的。雖然“無外(乎)”在連接不同類型的數(shù)量名短語時我們理解成了不同的動詞語義,但其實這些意義是相同或是相近的,都包含了“不超出”義。
“無外(乎)”除了上文所展示的動詞語法功能外,還具有副詞的語法功能,即位于動詞前面充當狀語,對動詞進行限定性修飾,可稱之為限定副詞。如:
(15)里根總統(tǒng)之所以前倨后恭,無外乎出于政治上的考慮。
(16)求助函的本意,無外乎向政府部門施壓,希望高抬貴手。
(17)我感覺,有些人是從個人的利益考慮,無外乎回去要能掙更多的錢。
(18)電影背后的潛臺詞無外乎在向全世界宣稱:要相信美國、要相信美國精神。
以上四例中,“無外乎”后都是連接謂詞性短語,“無外乎”解釋成動詞“不超出”已經(jīng)行不通了。因為其后的謂詞性短語才是其所在句子的核心成分,而解釋成副詞“無非”則文義暢通。但這種用法似乎還是可以看出具有動詞的判斷功能,因為用“是”去替換以上“無外乎”也是暢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的“是”與其后帶名詞性成分的“是”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認為這種“是”表示堅決肯定,含有“的確、實在”的意思[6]。那么這一類“是”其實和副詞的用法別無二致了,也有學者認為這種“是”就是語氣副詞了(鄭廣貴,2009)[7]。同樣,以上四例中的“無外乎”也和動詞“無外乎”有了本質(zhì)上的差別。
如果說,以上四例還勉強可以將“無外乎”理解成動詞意義的話,則以下“無外(乎)”諸例就只能理解成副詞了。如:
(19)公司減資的原因,無外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實質(zhì)上的減資,即公司預定資本過多形成大量的閑置資本,……其二是形式上減資,又稱名義上減資。
(20)具體分析本輪跌勢的導火索無外乎有二:國有股上市和二板市場將于下月推出的傳聞。
(21)從根本上講,如果遭到了諸如搶劫、騷擾、交通和種族歧視等,無外乎只有四種方法可以解決。
(22)但在實踐中當事人受到刑事懲處的很少,究其原因無外是權(quán)力庇護和執(zhí)法不嚴。
(23)孫女當然是在埋怨,有一句沒一句地被安靜的先生聽到。大意無外乎是說人心不古,爺爺老糊涂了。
(24)國內(nèi)外公認的集郵之功能,無外乎就是益智、怡情、交友、儲財嘛!
以上6 例中的“無外(乎)”都可以刪除而不影響句子的合法度,這說明“無外(乎)”已不再是句子的主干成分,而完全成為一個修飾成分,刪除“無外(乎)”甚至連句子的語義表達都基本不受影響(當然,語用意義肯定受到影響)。例(19)、例(20)中因為有動詞“有”,“無外(乎)”是對這種存在的情況或事物進行限定,相當于“只”;例(21)中,動詞“有”前已經(jīng)有了限定副詞“只”,那么“無外乎”的限定功能更傾向于主觀化,更多的是含有說話人的主觀限定語氣。例(22)至例(24)的“無外(乎)”后都接了具有判斷功能的“是”“是說”和“就是”,則“無外乎”只能理解成副詞了,只不過三者的虛化程度有所差異,因為例(21)、例(24)中,“無外(乎)”后還有其他副詞,這時候的“無外(乎)”有向語氣副詞演變的趨勢(參看下文)。
所以,從搜索到的文獻用例來看,“無外(乎)”具有兩個身份:第一是動詞,表示“不超過”的語義,后面可直接帶賓語;第二是副詞,表示限定或強調(diào)的語義,主要修飾動詞,充當狀語。
“無外乎”的動詞形成較晚,一直到現(xiàn)代漢語中才見到用例,但是,“無外”的動詞用例早在宋代就已經(jīng)見到,這種動詞的后面一般會帶上介詞“于”。根據(jù)BCC 語料庫統(tǒng)計,近代漢語中“無外于”這樣的用例有27 例。如:
(25)何愧于先王哉!此箕子所以安于不行遁也,此心既安,天地神明之理無外于此。(呂祖謙《增修東萊書說》)
(26)蓋唐虞之時,其制已定矣,非特至于成周而后為然也。天下事物,殆無外于此。(華鎮(zhèn)《云溪居士集》)
這樣的用例宋代還是較為少見,明清才多見起來。如:
(27)面貌端正,威相具足,相視無惡,林池寶華,金色無垢,谷豐美味,皆無外于唯心矣。(釋弘儲《三峰藏和尚語錄》)
(28)今松固、揚州之域圩岸者,又畎澮溝洫之遺制也,則松之治水,其道無外于圩岸之修筑。(張內(nèi)蘊,周大韶《三吳水考》)
(29)圣人作易之后,天地間所有無往而非,易也。要之,易理無外于乾坤極之,天地之功化、賢圣之德業(yè),莫不盡于乾坤者。(張烈《讀易日鈔》)
(30)桂堂道:“軍營紀律無外于此,等老爺再去斟酌?!保惿俸!都t樓復夢》第八十四回)
《漢語大詞典》雖然收錄了“無外”一詞,但沒有收錄“不超出某種范圍以外”這個義項。盡管對“無外”有所疏漏,但《漢語大詞典》收錄了“不外”一詞,并釋之為“不超出某種范圍以外”。其詞條下文例用明代張居正《進世宗御筆疏》:“伏望皇上萬幾之暇,特加省閱,則致理之方,不外于法祖而得之矣?!彪m然《漢語大詞典》這個例子比較晚出,但《漢語大詞典》對“不外于”處理成“不外”加介詞“于”的用法還是非常正確的。因為介詞“于”比較強勢,很難形成動詞“不外于”。同理,近代漢語中的“無外于”結(jié)構(gòu)的用法也只能認為是動詞“無外”加介詞“于”結(jié)構(gòu)的形式。盡管如此,動詞“無外”似乎在文獻中找不到非動詞的用法,這樣,很難找到“無外”的詞匯化過程,“無外”的形成好像是一種突變的結(jié)果。但是,我們認為動詞“無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同型同義詞“不外”形成的影響,前者是后者類推擴展的結(jié)果,而且整個“無外”的演化路徑都受到了“不外”演化路徑的影響。而動詞“不外”的詞匯化路徑是比較清晰的,我們只要從動詞“不外”的詞匯化過程中就能夠管窺“無外”形成過程之一二?!安煌狻痹且粋€短語(關(guān)于“不外(乎)”的相關(guān)研究來自雷冬平(2021)的研究[8])。如:
(31)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墨子》卷十一)
(32)厚人不外己,愛無厚薄。(《墨子》卷十一)
例(31)、例(32)中,“外”為方位名詞“里外”之“外”,但在句中活用為動詞,為使動用法,義為“使己在愛人/厚人之外”,“不外”則“不使自己在愛護人或厚待人之外”,也可用“排除”一詞來替代這種使動用法,其義即“愛人/厚人不排除自己”。這樣的“不外”是一個以“外”為意義核心的、“不”充當修飾成分的偏正式動詞性短語,這個動詞性短語后帶賓語,這樣,該短語在語法上就具備了成為一個動詞的基礎。當這樣的動詞短語“不外”后接的成分發(fā)生變化,使得“外”難以理解成“把……排除在外”,“不外”的語義發(fā)生變化,產(chǎn)生出新的意思,“不外”也就成為一個動詞。如:
(33)至周宣王時,太史史籀更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然不外六書之指。(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二)
(34)自格物、致知至治國、平天下,皆不外此。(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七)
例(33)中“不外”理解成“排除”義已經(jīng)不恰當,而是形成了一個新的意義,“不外六書之指”是表達“大篆十五篇雖與古文有的不同,但是依然沒有超出許慎六書的旨意之外”。與例(34)中的“不外”一樣,都是表達“不超出某一范圍之外”義?!安煌狻背蔀閯釉~后,由于“外”是從方位名詞演變而來,在使用者的心里總會覺得它不是一個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因此,就引入了介詞“于”,形成“不外于”這樣的動詞加介詞的結(jié)構(gòu)。如:
(35)天下之言道術(shù)者多矣,各用所宗為是。而五常教化人事,不外于性命精神之際。(《全唐文》卷八百二十)
(36)若明祭祀鬼神之理,則治天下之理,不外于此。(朱熹《朱子語類》卷二十五)
這樣動詞“不外”既可以有直接帶賓語的用法,也可以有帶上介詞“于”后再連接賓語的用法。但是我們通過語料庫調(diào)查的結(jié)果是,無論是近代漢語中,還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不外乎”的用例才是最多的。如:
(37)鬼神之理,難明易惑,而實不外乎人事。鬼神之理,在人事中如何見得?(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四)
(38)所借以為從事之實者,初不外乎人生日用之近。(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八)
(39)凡物皆有理,蓋理不外乎事物之間。(朱熹《朱子語類》卷九十五)
在《朱子語類》一書中,“不外于”僅見1 例,而“不外乎”見9 例。為何介詞“乎”多見而介詞“于”少見呢?這是因為介詞“于”在整個近代漢語中是一個強勢介詞,難以和“不外”融合成一個三音節(jié)的動詞。而介詞“乎”在上古用例較多,到近代漢語中的介詞用法已經(jīng)衰弱了,因此,“乎”融入“不外”而形成動詞“不外乎”則會容易得多,這一語用動因促使了“乎”的多用。當然,我們所說的介詞“乎”比介詞“于”更容易和前面的動詞發(fā)生融合,這主要是側(cè)重前面的動詞是雙音節(jié)的情況下,如果前面的動詞是單音節(jié)的話,那么雙音化的漢語發(fā)展大背景也會促使介詞“于”發(fā)生并入現(xiàn)象,如“在于”“基于”“鑒于”“關(guān)于”“至于”等詞語的形成皆是如此。整個近代漢語中的“不外乎”用例較多,共計90 余例。除了弱化介詞“乎”的并入,語言格式的競爭也促使“不外乎”這一形式的高頻使用。這是因為近代漢語中已有動詞“不外”帶賓語的用法,同時又有“不外于”帶賓語的用法,這樣兩個結(jié)構(gòu)就會形成競爭。競爭的結(jié)果是相互妥協(xié)和退讓,“不外”后帶上一個弱勢的、使用較少的介詞“乎”,這使得在形式的競爭上“不外于”取得了優(yōu)勝,但是由于“乎”的介詞功能弱化,就非常容易發(fā)生介詞并入,使得“乎”和前面的動詞發(fā)生再次的詞匯化,形成動詞“不外乎”,那么在語義表達競爭上,由于“乎”的并入而使“不外”取得競爭的勝利。這是兩種結(jié)構(gòu)在使用中相互競爭而又相互妥協(xié)的結(jié)果。而且在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乎”并入動詞中的詞匯化現(xiàn)象也是很常見的,如《漢語大詞典》所收錄的“出乎”“在乎”“近乎”“諳乎”“關(guān)乎”以及“類乎”等詞語,其形成都是介詞“乎”并入動詞的結(jié)果。因此,“不外乎”的形成又是符合漢語詞匯生成機制的。
因此,根據(jù)動詞“不外(乎)”的詞匯化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動詞“無外(乎)”的演變路徑毫無疑問受到了“不外(乎)”的直接影響。從近代漢語動詞“無外”加介詞“于”的用法,到現(xiàn)代漢語中動詞“無外乎”的用法,其發(fā)展過程無不是動詞“不外(乎)”形成的翻版。當然,整個近代漢語中,“無外(乎)”的用例比起“不外(乎)”來說要少得多,這主要是因為“不外(乎)”先產(chǎn)生,且使用頻率較高,這樣對后起“無外(乎)”的使用形成了一種抑制的力量。而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中,動詞“無外”不加介詞的用例增加了不少。我們通過BCC 語料庫窮盡性調(diào)查的結(jié)果是,現(xiàn)代漢語文獻中,動詞“不外”用例僅見9 例,“無外于”的用法僅見3 例,主要還是以“無外乎”的使用為主。如:
(40)測試學生想象創(chuàng)新能力的作文無外兩類:片段為代表的小作文和可自由馳騁的大作文。
(41)每天她們都在等待浪漫夢幻的愛,雙魚女生的結(jié)局無外兩種,第一,遇見白馬王子,從此將夢做到底;第二,誤把鳥人當王子,從此只好收拾起花鈿羅衫,學習如何精明地生活。
現(xiàn)代漢語中,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使用動詞“無外乎”,因此,“無外于”這種動詞加介詞的形式就很少見到用例。如:
(42)在人們的印象中,聚在一起談服飾的無外乎兩類人,一類是講究穿著的女性,一類是服裝業(yè)界人士。
可見,“無外乎”的形成同樣是介詞“乎”并入動詞“無外”的結(jié)果。其動因和機制與上面提到的“不外乎”的形成動因和機制是一致的,就不再作出說明。更多的例子可參見上文“動詞的語法功能”中的“無外乎”用例。
“無外(乎)”從動詞語法化成副詞主要有兩大機制:其一是類推,其二是重新分析。類推帶來了動詞“無外(乎)”后連接成分的擴展,其后連接成分的擴展就會導致結(jié)構(gòu)成分之間關(guān)系的重新分析。如:
(43)人生最快樂的事,無外乎吃到了想吃的東西,快樂就是這么簡單。
(44)我關(guān)心的是,明年我憑什么使企業(yè)增長,我每年都要想這件事。無外乎看看周圍,原來腦子里存下來的事情,哪些應該做了。
(45)好性格,就是能夠妥善地處理人際關(guān)系,完美地解決事情的習慣和能力,無外乎會做人、會做事。
我們在上文已經(jīng)展示,“無外乎”作動詞一般都是帶名詞性賓語。可是由于語言結(jié)構(gòu)的類推作用,“無外乎”后也可以帶動詞性賓語,如例(43)至例(45)。例(43)、例(44)中,“無外乎”后連接的事件動詞,無論是“吃到了想吃的東西”,還是“看看周圍”,都是表達發(fā)生某一個事件,說明這樣的動詞都還可以轉(zhuǎn)指一個事件,這種情況下,“無外乎”可以理解成動詞,表達“不超出某個范圍之外”義,只不過這種范圍是由事件來確定的。例(45)“無外乎”后雖接能愿結(jié)構(gòu),不會具體指某個事件,但是由于該例是兩個能愿結(jié)構(gòu)的并列組合,同樣可以轉(zhuǎn)指這樣的兩種情況,因此,該例也可以理解成“不超出會做人和會做事這兩種情況”。以上分析顯示,當動詞“無外乎”后連接謂詞性成分時,“無外乎”依然還可以理解成動詞。但與此同時,例(43)至例(45)中的“無外乎”由于其后謂詞性成分的影響,也可以理解成限定副詞“只”或“僅僅”。這就是由類推擴展所帶來的重新分析的結(jié)果。
某一語言結(jié)構(gòu)中,其中可變化的成分發(fā)生類推擴展,必然帶來不變成分的語義變化。因為語言結(jié)構(gòu)的表達中,其構(gòu)成成分之間的語義必須是和諧的,即可分析和理解的。當不變成分的語義或者功能的演變沒有完成之前,類推擴展就不會停止,“無外(乎)”后的成分同樣如此?!盁o外(乎)”演變成副詞的語法化環(huán)境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語法化環(huán)境是“無外(乎)”在動詞“有”“是”之前。如:
(46)所謂反思,無外是不唱贊歌,反其道而思不足與缺點,進而想改良或變革,或稱之創(chuàng)新。
(47)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在于維持心理平衡,具體方式無外有二,一是發(fā)泄、減壓、排遣、轉(zhuǎn)移;二是增容、寬心、容忍、升華。
(48)小名命名的由來,基本上仍遵循著春秋以來大名的命名之法或規(guī)則,因為小名無外乎是大名的一個分支罷了。
(49)實現(xiàn)的基本目標無外乎有三個:一是研究用戶、確定市場,二是解決如何提供優(yōu)質(zhì)服務吸引和開發(fā)客戶,三是通過客戶研究確定企業(yè)的管理機制和管理內(nèi)容。
動詞“無外(乎)”在動詞“是”“有”前演變成副詞,這是因為“無外乎”本身具有一定的判斷語義,那么,在句子中已有表達這樣語義的“是”“有”時,“無外(乎)”的動詞語義羨余,就發(fā)生了語義虛化,演變成一個修飾成分,且由于“無外(乎)”的動詞語義蘊含“限定某一范圍”之義,因此,“無外(乎)”演變成一個限定副詞。
第二種語法化環(huán)境是,“無外乎”位于具有列舉功能的動詞前。如:
(50)至于團隊的素質(zhì),我認為本質(zhì)上無外乎分為:品行素質(zhì)、文化素質(zhì)和技術(shù)素質(zhì)。
(51)在企業(yè)里邊如何提高人力資源的價值?我覺得無外乎歸結(jié)為兩點:一是理念,二是可操作性。
(52)無論什么系統(tǒng),其構(gòu)成無外乎包括硬件構(gòu)成和軟件構(gòu)成。
(53)這看來似乎很有道理,因為課程結(jié)構(gòu)無外乎包括課程的教育目標、教育內(nèi)容以及教育方法。
以上四例中,無論是例(50)、例(51)的動詞“分為”“歸結(jié)”,還是例(52)、例(53)的動詞“包括”,都具有列舉功能,而作為動詞的“無外乎”同樣具有列舉功能,它們在線共現(xiàn)時,羨余了的“無外乎”語義為了和“包括”等動詞語義和諧,而虛化成副詞。而且這種列舉情況有時不一定要有這樣的動詞,只要結(jié)構(gòu)上具有羅列的性質(zhì),“無外乎”就可以發(fā)生語法化的可能,如例(45)。
第三種語法化環(huán)境是,“無外乎”位于某些具有“表明事實存在或事實來源”義的動詞之前。如:
(54)這種外生性無外乎來自兩國政府的行為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市場的預期。
(55)考察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我們可以看到其推動力量無外乎來自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社會的需要,二是個人的需要。
(56)后一證明可能會引起爭議,因為其結(jié)果無外乎表明綜合財政只能存在于市場經(jīng)濟體制之下,而計劃經(jīng)濟體制、準計劃經(jīng)濟體制以及其他非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綜合財政。
(57)為何我國要選擇“生產(chǎn)型”增值稅呢?無外乎出于兩種考慮:一是由于“生產(chǎn)型”稅基較寬,可以確保穩(wěn)定的財政收入;二是壓縮基本建設規(guī)模,抑制投資性膨脹。
(58)因為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和制約無外乎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詞語的意義結(jié)構(gòu)的影響;二是對話語的組織結(jié)構(gòu)的影響。
這樣的動詞有的同時能夠引出事實的列舉,如例(54)、例(55)的“來自”,例(57)的“出于”和例(58)的“表現(xiàn)在”。這一類的語法化環(huán)境與第二類是有相似之處的。
第四種語法化環(huán)境是,“無外乎”位于心理動詞或能愿動詞前。如:
(59)雖然如此,王英明無外希望讀者相信地圓之說乃是至理,可謂用心良苦。
(60)一般來說,用戶選購主板的時候,無外乎關(guān)心這塊板子所用的是什么芯片組的、有什么新功能、上什么CPU、價格如何以及日后的擴展能力如何等。
(61)商場推出貴賓卡的本意無外乎要吸引回頭客。
能否修飾心理動詞“希望”“關(guān)心”,是判斷一個詞是否為副詞的重要標志。心理動詞非常抽象,程度語義范疇特別明顯,類似于形容詞的詞性特征。能愿動詞“要”本身就能修飾動詞,其語義更加虛化,所以置于心理動詞和能愿動詞前的“無外乎”只能理解成副詞。
在以上四類語言環(huán)境中,“無外(乎)”都不能發(fā)生重新分析,只能分析成限定副詞。四類語境雖然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是,“無外(乎)”后的成分都是謂詞性結(jié)構(gòu),而且其后的動詞都是抽象性的動詞,一般不含有具體的動作。正是因為其后的動詞很抽象,那么它就無法去轉(zhuǎn)指一個事件,因此,“無外(乎)”也就不可能發(fā)生重新分析??梢姡诟痹~“無外(乎)”的形成過程中,類推和重新分析的機制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無外乎”從動詞演變成副詞后,其演變過程似乎并沒有停止,有繼續(xù)進一步語法化的趨勢,即從副詞這個較虛的語法成分繼續(xù)向一個更虛的語法成分演變。如:
(62)去年參加一個窮困鄉(xiāng)的扶貧,那里的做法無外也是“四個幫”。
(63)心灰意冷的同時想著無外乎還是因為對別人太過于依賴,所以又不免死灰復燃?
(64)冒充他人地才與天才,無外乎就是努力在人前還是人后的差別。
(65)其實,家務活無外乎就是洗衣、做飯、清掃房間。
此四例中,“無外(乎)”后有其他副詞“也”“還”“就”,這種語境中的“無外(乎)”有發(fā)生進一步語法化的趨勢,理解成限定類的語義似乎不恰當,它已向語氣副詞演變了。這是因為其后的其他副詞對動詞已經(jīng)進行修飾,“無外(乎)”無法直接對后面的動詞語義進行限定修飾,那么,其語義進一步虛化,在表達功能上主要是對句子的表達情態(tài)進行語氣上的強調(diào),因此,主觀性也就更加強烈。進一步語法化的“無外(乎)”在一定的構(gòu)式中又衍生出話題標記的語用功能。如:
(66)而輿論的態(tài)度似乎也是批評多過諒解。無外乎認為,都二十好幾的人了,找個工作還要陪,這樣的人即使進入公司也難堪大用。
(67)這項運動推動者提出的理由,當然沒有任何新奇之處,無外乎是,外國公司把從美國資本市場弄到的錢用于了他們不喜歡的事情,諸如內(nèi)戰(zhàn)、恐怖主義、研制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等,在他們看來,這等于說是“美國人正在不知不覺地資助那些正在心甘情愿地幫助一些討厭的政權(quán)的公司”。
例(66)、例(67)的“無外乎認為”和“無外乎是”在句中起承接前后兩個話題的功能,推動話題內(nèi)容進一步展開,使話題內(nèi)容順利進行和深入。從語料庫文獻調(diào)查來看,“無外乎”單獨不具有話題標記的功能,主要是在某些構(gòu)式中衍生出這樣的功能。構(gòu)式“X 認為”“X 是”這樣的結(jié)構(gòu)本身就容易演變成話題標記,如“我(們)認為”“總的認為”“說的是”“問題是”等。那么,“無外乎”進入這樣的構(gòu)式中,同樣容易衍生出話題標記功能,這是其主觀情態(tài)功能進一步發(fā)展的表現(xiàn)。
我們上文說“無外乎”的副詞功能主要是限定,是一個限定副詞,表示“只”“僅僅”之義,這種限定之義主要體現(xiàn)的是客觀語義。呂叔湘(1999)雖然沒有收錄“無外(乎)”,但他指出,動詞“不外(乎)”具有“往小里說的意味”[9]。這種“往小里說的意味”其實是一種語用意義,更多的是表達說話人的主觀傾向性。而“無外乎”也具有這樣的“往小里說的意味”義。這種“往小里說”的限定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對數(shù)量范圍“往小里說”。如:
(68)傳統(tǒng)的月餅有廣式、蘇式、潮式等幾種,餡心無外乎為蓮蓉、蛋黃、豆沙等。
(69)企業(yè)管理無外乎是導向手段、考核手段和經(jīng)濟手段。
(70)工薪階層靠什么瀟灑?用什么快活?哪一個是只花自己千八百元的工資?這錢無外乎是小金庫的、客戶的、公家的、別人的。
(71)黨把這么大的家業(yè)交給我,我的看家本領(lǐng)無外乎有兩條,一是順應改革大潮出好主意,把好方向;二是知人善任,讓人盡其才。
以上四例都是把數(shù)量范圍盡量“往小里說”,“往小里說”體現(xiàn)了說話人凸顯“極小”數(shù)量的主觀傾向。雖然以上四例中的數(shù)量都大于2,且例(70)列舉的數(shù)量達到了4 個,但是這種“極小”義凸顯并不是針對絕對數(shù)字而言,而是說話人認為對事情了解得很清楚、很熟悉,認為數(shù)量就那么幾種,因此,這種“極小”除了認為數(shù)量小之外,還有說話人覺得不必付出多少認知力的心態(tài)上的輕松之“小”,這也是一種“往小里說”的體現(xiàn)。這種“往小里說”的語義邏輯推理是通過否定極大量來表達的。我們知道,“乎”是介詞,“外乎……”表達的是“在……以外”之義,這一語義對說話人來說顯然是大量,而否定詞“無”否定了這個大量的范圍,“無外乎”就表達了“沒有在……以外”,也就是說,只在某一范圍之內(nèi),這就是通過否定大量來肯定小量。但為什么又說“不外乎”還具有估測意義呢?這是因為“無外乎”表達的是“不超過某一范圍之外”的意思,那么所確定的范圍就是一個大致的范圍,這個大致范圍的限定其實就含有估測的意味。如例(68)說“餡心無外乎為蓮蓉、蛋黃、豆沙等”,“餡”的品種的列舉只是對最常見的幾種的列舉,“等”就表達了并沒有窮盡。這種舉例性質(zhì)的列舉顯然也是蘊含了估測意味的。即使是確定數(shù)量的列舉,如例(71)“我的看家本領(lǐng)無外乎有兩條”,是說話人認為“大概只有兩條或不超出兩條”,也不是確定只有兩條。這種估測意味就是來源于“無外乎”所列舉的是一個范圍,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數(shù)量。
第二個方面是對概念所指“往小里說”。如:
(72)縣城里有一座漢白玉雕像,叫“仙女獻瓜”。那意思無外乎是提醒人們追憶古代瓜州的輝煌,祈盼今日安西的豐足。
(73)孫女當然是在埋怨,有一句沒一句地被安靜的先生聽到。大意無外乎是說人心不古,爺爺老糊涂了。
(74)既然“樓王刀”這樣受人青睞,廠家又為什么不生產(chǎn)?究其原因無外乎是不賺錢或賺錢不多罷了。
(75)這段旅程走得如此傷心,無外乎是身邊少了一個人,尤其是重新上路,那種想念更加強烈。
例(72)是對“仙女獻瓜”所表達的意思所指范圍進行大致的估測,而例(73)是對孫女“埋怨話語”的意思所指范圍進行大致的估測,這種估測同時蘊含了“不會超過……之外”的意思,那顯然也就有“不過”“無非”等“往小里說”的意味了。例(74)、例(75)對原因的挖掘同樣是如此。因此,主觀極性估測是“無外乎”在其“不超出某一范圍之外”義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語用意義。
邵敬敏(2016)指出,“近年來,我們在漢語語法研究方面開始關(guān)注句子或構(gòu)式的主觀情態(tài),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這并非終極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挖掘出隱藏在主觀情態(tài)背后真正的說話人的意志力,這才是我們最需要辨別和搞清楚的”[10]。其實,我們認為,“無外乎”在語用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往小里說”的語用義中就蘊含了邵先生所提倡的意志力。而這種意志力具體表現(xiàn)為說話人的自信力。自信力是說話人對所說內(nèi)容自我確信的一種心理力量,是說話人所擁有的一種能量。這種心理力量是如何來的呢?其實還是由“不超出某一范圍之外”意義所衍生而來的。“不超出某一范圍之外”所表達的是“盡可能估測”義,那么,言說者所指皆在某一范圍之內(nèi),“往小里說”就是說話人在認知上不費力,即所言皆是說話人所熟悉和所能掌控的。因此,無論是動詞的“無外乎”,還是副詞的“無外乎”,在語用中均蘊含了這種自信力。如:
(76)然而,會議內(nèi)容卻無外乎提高認識、強化意識、高度重視等“老三樣”,部署的任務也屬常規(guī)工作。
(77)橋面體系和支撐體系的受力狀態(tài)無外乎受彎、受拉、受壓三種,把它們排列出來便有九種組合。
以上兩例中,動詞“無外乎”體現(xiàn)了說話人顯然對“會議內(nèi)容”和“受力狀態(tài)”非常了解,而且非常肯定地指出它們不會超出某個范圍,這就體現(xiàn)了說話人對知識掌控的自信。
副詞的“不外乎”也同樣如此。如:
(78)微博這東西挺無聊的,上面無外乎就是這么幾類,煲心靈雞湯的、秀恩愛的、轉(zhuǎn)發(fā)的、轉(zhuǎn)美食的。
例(78)中“就是這么幾類”已經(jīng)對數(shù)量進行了限定,“無外乎”的添加使得說話人的主觀情態(tài)大增,對所了解情況的自信力大增。李宗江、王慧蘭(2011)就曾指出,“不外(乎)”是情態(tài)詞,表示根據(jù)經(jīng)驗或常理判斷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11]。我們認為,他們的解釋同樣適用于“無外乎”,“最有可能出現(xiàn)”就是說話人對所言內(nèi)容一種自信力的體現(xiàn)。這種主觀情態(tài)意義也是從其理性義通過語用體現(xiàn)出來的。因為“無外乎”是對“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的限定,因此,它有時也可以是凸顯一種“往大里說”的語用義。如:
(79)諸文不究歷史,用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曲解和引申馬克思的話,無外乎是說我對馬克思的話理解“失誤”。
例(79)中,“無外乎”是對“全文二分之一……的話”的內(nèi)容的一個判斷,如果僅從限定的角度來理解,那么這“全文二分之一……的話”只是說“我”對馬克思的話理解“失誤”,凸顯的是“往小里說”。如果是從凸顯主觀情態(tài)表達角度來理解的話,那么這“全文二分之一……的話”都(全)是說“我”對馬克思的話理解“失誤”,這樣,凸顯的是“往大里說”。我們認為,“無外乎”凸顯的無論是表達“往小里說”之義,還是表達“往大里說”(即“根據(jù)經(jīng)驗或常理判斷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之義,其實都是說話人一種自信力的彰顯,這是我們掌握“無外乎”語用功能的一個切入點。
從全文的研究來看,我們必須確定“無外(乎)”可以充當動詞和副詞的詞語身份。這不僅對辭書編纂,而且對于該詞的母語習得者和二語習得者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盁o外(乎)”不僅可以充當動詞,還可以充當副詞,而且經(jīng)歷了一個從動詞到副詞的語法化過程,這一過程是“無外(乎)”由于其后不同成分的類推擴展而導致的。另外,“無外乎”極性估測的語用功能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極性估測深層次的動因則是說話人主觀意志力——自信力的凸顯而帶來的。這也是“無外乎”不斷主觀化的結(jié)果,因其主觀化程度越高,其主觀情態(tài)功能也就越高,就越凸顯說話人的主觀意志力。我們認為,邵敬敏(2016)所倡導的說話人主觀意志力的研究[12],是挖掘詞語深層次語用功能和動因的重要視窗,是一個非常值得廣泛而深入地進行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