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娜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筆者采用麻杏石甘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滴劑治療風熱犯表型兒童急性蕁麻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間于我院就診的兒童急性蕁麻疹患者共181例,通過電話隨訪采集預后信息。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癮疹(蕁麻疹)中風熱犯表型及西醫(yī)急性蕁麻疹診斷標準[2];服藥前至少停用其他抗組胺藥物及糖皮質激素2天;用藥期間停用與本病有關的其他治療;能按時隨診。排除標準:有嚴重心、肝、腎疾患;對麻杏石甘湯加味藥物及鹽酸西替利嗪滴劑過敏者;無法隨診者;失訪。根據(jù)納排標準排除12例(6例未能堅持服藥,1例有嚴重腎臟疾病,5例失訪),169例患者納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患兒90例,女性患兒79例;年齡2~15歲,平均6±1歲;根據(jù)蕁麻疹活動性評分(UAS)評估患兒:0分16例,1分21例,2分32例,3分44例,4分29例,5分18例,6分9例。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兒均給予口服鹽酸西替利嗪滴劑治療,其中學齡前(2~6歲)兒童早晚各0.25ml;學齡后(6歲以上)兒童早晚各0.5ml。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家長意愿及患兒對中藥治療的依從性,78例患兒加用了中藥湯劑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具體方藥如下:麻黃、杏仁、蟬衣、炙甘草各6g,生石膏30g,葛根20g。每日1劑,濃煎50ml,2次/日,5天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主要評價指標為入選時和治療結束時癥狀體征的總積分(TSS)和積分下降指數(shù)(SSRI)。SSRI=(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SSRI為 100%;顯效:SSRI60%~99%;有效:SSRI20%~59%;無效SSRI<20%。痊愈、顯效及有效例數(shù)計算總有效率。其癥狀(癢)及體征(風團)評分為:不癢=0分,輕度瘙癢=1分,中度瘙癢(影響睡眠,但能入睡)=2分,重度瘙癢(影響睡眠,不能入睡)=3分;小于10個風團(直徑<3cm)=0分,10~50個風團或少于10個大風團(直徑>3cm)=1分,大于50個小風團或10~50個大風團=2分,幾乎累及全身=3分。治療前、治療第5天時各觀察一次,詳細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
2.1 組間偏移分析:對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蕁麻疹活動性評分(UAS)等3項臨床資料進行偏移分析。結果顯示:上述3項臨床資料在觀察組及對照組之間無明顯偏移(P>0.05)。
2.2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兒童急性蕁麻疹,為臨床中較常見的兒童皮膚科疾病。該病屬中醫(yī)學“癮疹”范疇,常突然發(fā)病,皮膚可見紅色或蒼白色風團塊,伴皮膚瘙癢,可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兒健康和生活質量。臨床中兒童常用的西藥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短期療效較好,但有不少患兒服用后蕁麻疹仍會反復發(fā)作。中醫(yī)根據(jù)癮疹的致病因素和病程,一般將其分為風熱證、風寒證、腸胃濕熱證等5個證型進行治療。筆者從六經角度分析蕁麻疹,認為兒童急性蕁麻疹多屬三陽經病,其中以太陽經病、陽明經病、太陽陽明合病居多,在表之邪當從汗解。麻黃辛溫而甘,解表散邪,石膏辛甘而寒,清肺胃之熱,二者乃肺經要藥,杏仁苦平降肅肺氣,炙甘草益氣和中,葛根發(fā)表解肌,升陽透疹,生津止渴,為太陽陽明經藥,蟬衣疏風透表,質輕味薄。本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滴劑治療風熱犯表型兒童急性蕁麻疹可獲得明顯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