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秀
摘要:子曰:善學者不如好學者,好學者不如樂學者。而要使學生達至樂學之境,需要加強情感教育。高中語文課程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基地?,F(xiàn)行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將學生帶進無限廣闊又璀璨奪目的美麗世界。教師可以借助語文課程滲透情感教育,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點燃學生心頭的火花,進而達到披文入境、體驗賞析、浸潤靈魂、塑造人格的目的。本文將對高中語文情感教育展開探究,以期為推動高中語文情感教育發(fā)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情感教育;高中語文;教育策略;實施分析
一、情感教育滲透的重要性
高中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向學生展示豐富的人文社會知識。但是因為在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中,在高考的壓力下,不少語文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語文知識、考試技能方面,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并不重視語文對于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作用。但是忽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情感教育作用,會導致語文教學機械化,不僅會導致語文課堂死氣沉沉,還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沒辦法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也沒辦法在語文課堂中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長此以往,學生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對于語文教學工作而言,情感教育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一方面使得高中學生在豐富的語文世界中與作者達成情感共鳴,養(yǎng)成健康的人格和高雅的情趣,豐富其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年少的美好時光,其心理和生理處于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的認知能力逐漸增強,想象力提高,同時對于一些問題有了較為理性的判斷。也正因為此,語文教師更要關注語文的情感教育功能,將情感教育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這符合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學理念,使得學生通過情感教育對于語文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于一些重要的人生問題有更好的判斷能力,進而使得學生領略語文世界的美,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措施
(一)深挖教材,找到情感元素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元素。語文教材集人文性與知識性于一體,可以實現(xiàn)情感教育和技能教育雙重目標。通過仔細研讀教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高中語文教材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能夠達到很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挖掘與分析,將文章中所體現(xiàn)的情感、思想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從文章中得到情感熏陶、價值觀感染等,進而達成情感教育目標。
例如,在《沁園春·長沙》這一課中,教師需要挖掘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師在詩歌中寄寓的人生志趣和偉大情懷是這首詩最重要的內容。在情感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詩歌朗誦來理解和分析詩歌的情感。配樂朗讀、情境朗讀等方式都有助于理解詩歌的情感,體會教師在詩中寄予的以國家為己任的偉大情懷與氣概。教師要對詩歌中的情感進行深入挖掘,并且基于學生正確的引導,讓他們在學習詩歌的同時,學習作者身上為國為民,以家國為己任的情懷,使學生真正得到全面教育。
情感教育往往不能孤立進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需要結合一些教學道具,使得并靈活地將情感教育滲透在平時教學中,使得語文作品中的情感和價值觀對學生產(chǎn)生一個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元素,高中教材中選取了一些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文學家的作品,比如屈原、杜甫、陸游、辛棄疾等人的詩歌作品均體現(xiàn)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都是愛國教育的優(yōu)秀素材;又比如魯迅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記念劉和珍君》等等,文章中每一句、每一處都體現(xiàn)了作者對家國命運的擔憂,在讀到文章中“她不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讀者可以深深感受到魯迅先生對于劉和珍君的愛護、欣賞,對她的死的惋惜,也能讀出劉和珍君以及魯迅先生身上為了國家而奉獻的偉大精神,這些內容令人印象深刻,給人以深刻的啟發(fā)。高中教材中的語文作品很多對于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具有影響作用,比如教材中盧俊的《憐憫是人的天性》、柏拉圖的《人應當堅持正義》等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對人生的哲學思考,而作者的這一哲學思想對高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又比如,《沁園春·長沙》、曹操的《短歌行》等作品,也都體現(xiàn)了一些正能量的價值觀,對于學生都可以產(chǎn)生積極的啟發(fā)??傊咧姓Z文教材包含了豐富的作品,這些作品對于學生的情感都有積極的教育作用,有待教師進一步挖掘。
(二)讀出情感要素,窺探文章內涵
古語有言“三分詩,七分讀”,語文情感教育離不開朗讀。朗讀通過聲音傳達感情,當教師感情飽滿,面帶笑容,用激情的聲音、抑揚頓挫的語調和學生打招呼,那么學生的注意力一定都被教師吸引了。在學習語文時,教師也需要讓學生去朗讀。朗讀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對于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讀方法,從語調、聲線、感情等方面呈現(xiàn)出不同的朗讀風格,將文章內容進行詮釋。在作品中,恰到好處的聲音、濃郁的情感氛圍能夠最大程度詮釋作品的內容和形象,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會作品的意境,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分享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作品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有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之情,對于事業(yè)的敬重之情,對于信念的執(zhí)著之情;在這里我們也可以看見珍貴的友情、親昵的手足之情;可以看見赤子之心、莫逆之交;在作品中,時而看見拍案而起的激憤,時而看見催人淚下的悲愴,時而看見凄凄切切,時而看見天地動容。學生要用真摯的情感去閱讀,從中感悟,在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停頓、重音、語調等方面感受文章的情感,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醉心其中。如此,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品味出作品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應用朗讀,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形象地展示作品的風格以及其中的情感,增強作品對于學生情感的影響力。
(三)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感受作品內涵
沒有調動情感,再華麗的筆調都無法打動人心。要優(yōu)化語文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的狀態(tài)下學習。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章都有特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現(xiàn)了作者一定的情感。在課堂上,教師要抓住作品的情感,通過巧設導語、視頻導入等等方法,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必須要關注情感這一要素,將情感作為課堂教學的敲門磚,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打動學生的心靈。在情境中,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產(chǎn)生期待感,學習的積極性更強,順著教師的引導逐步探索,沿著作品的情感軌道,走進文章中。
例如,《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播放紅樓夢的視頻資料。視頻較高地還原了小說情節(jié),從視頻中,學生觀察其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外貌、心理等,進而加深學生對于落實人物描寫方法的理解和應用。觀看視頻后,學生對于這本書又進行了一定的思考,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探討,從人物的外貌、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方面在組內交流討論。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學會了賞析小說人物形象,懂得了人物刻畫方法,并學會了模仿刻畫身邊人物的生動形象,凸顯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傊虒W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種人文內涵,引導學生與高尚的靈魂對話,與智慧的生命碰撞,與豐富的情感交流,那么,學生就會產(chǎn)生震撼、受到感染和熏陶,學生的人格就能日趨完善,從而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課程目標。
(四)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透析作品情理
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醍醐文章中的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透過現(xiàn)實生活分析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的意境、情感,進而領悟文中闡述的深刻哲理。這樣不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而且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教師要積極革新教學理念,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教師如能循循善誘,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透析作品情理,能夠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情感,優(yōu)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他們達到最佳的課堂學習效果。這樣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文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后,就會情隨境遷,陶醉其中,以達到“忘我”的境界。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作品,才能真正口味出作品的情境美、韻律美,才能真正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和感悟文本為我們揭示的豐富的底蘊。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寫景類散文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先閱讀本單元的文章,之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教師要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你在生活中是否細心觀察過身邊的景色?這些景色有怎樣的特點呢?你看到這些景色會生出怎樣的情感呢?請仿照本單元寫景類文章的主要特點,自己寫一篇寫景類散文,并在小組內交流賞析。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描寫了各種各樣的景色,有的學生寫了爬山登頂后所見到的秀美風光,并抒發(fā)了奮斗、向上、堅持等人生感悟;有的學生寫了秋天落葉蕭蕭、滿目蕭條的景象,進而產(chǎn)生了物是人非、光陰易逝之情。通過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學生調動情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情感,有效提升了語言表達、思維概括素養(yǎng)。
三、結語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是一項重要內容,是深化課堂改革、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關鍵。將情感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要求教師將作品中反映出來的感情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在了解作者的基礎上,深入文章的精神實質,再外化為朗讀、講解、分析等獨有的情感傳達方式,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對學生情感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尹宇飛.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的教學探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08):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