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在心理咨詢室里,我遇到了一些青少年說整個世界都是灰色的,整個身體就像是一副被掏空、被徹底放了氣的皮囊。在父母對子女人生近乎全盤的操控與安排中,是青春期孩子們深深的困惑——為什么我的人生只能這么過?成功難道就是一條直線,只能從正確的小學,到正確的中學,到正確的大學,到正確的實習,到某個大城市辦公樓里正確的位置?長大成人的意義是什么?人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孩子的很多困擾和問題來自于原生家庭。因此,家長心里要明白一個健康的親子關系是什么樣的。
我想用這樣一個圖來表示,父母和孩子分別是兩個圓。開始的時候,孩子的圓很小,被套在父母里面。他們慢慢長大,這個圓越來越大,同時會逐漸突破父母這個大圓,向外走去。
等到他們成年了,孩子的圓幾乎完全脫離了父母的圓,但是兩者之間依然會保持一塊交集。孩子永遠都是你的孩子,與你在這個世界上血脈相連。
但我們也要知道,青春期的核心發(fā)展任務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探索和發(fā)現(xiàn)自我。作為父母,要允許孩子去成為自己,而不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我比你有更豐富的閱歷和見識,我來給你指點,免得你走彎路。
加拿大心理學者詹姆斯·瑪西亞(James Marcia)根據(jù)青少年自我探索及同一性獲得的不同狀態(tài),將自我同一性分成了四種狀態(tài)類型。其中有一種叫“同一性早閉”,指的是父母或者教師太過于強勢,孩子是乖孩子,也接納了自己就是要做一個乖孩子、好孩子。那么這樣的青春期是沒有自我探索的。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這類青少年與家庭的情感聯(lián)結更為緊密,依賴程度、分離水平均高于其他青少年。但由于他們的依賴性較強,缺乏主見、容易盲從、服從權威,因此當遇到挫折時,容易喪失目標和信心,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相對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