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可恒
摘 要: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是摸清文物狀況、了解國情的基礎性工作,我國于1956年、1981年和2007年開展了三次全國范圍內的不可移動文物調查工作。以我國歷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為研究對象,以分析其變化為研究目的,通過對各類文獻的研讀,對普查思想、普查的組織與實施、普查的范圍與內容、普查的認定標準、普查的技術手段與方法進行了比較與分析。
關鍵詞: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普查
自清宣統(tǒng)元年(1909)清政府頒布《保存古跡推廣辦法》以來,我國于清末民國時期進行了三次較大范圍的文物調查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于1956年、1981年和2007年開展了三次全國范圍內的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晚清民國時期進行的文物普查因時局動蕩、政府控制地區(qū)有限、認識水平不足,相較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的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在普查背景、普查的組織與實施、普查的范圍、普查對象、普查的技術手段與方法、普查成果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偏差,普查的專業(yè)性不足,較為原始。因此,受筆者能力和研究內容所限,本文僅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的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進行論述,并簡述晚清民國時期的文物普查工作。
0 引言
對我國歷史上的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進行論述的文章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對晚清民國時期的文物普查工作進行論述與闡釋的文章。如劉守柔的《清末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興起與演進研究》①、馬樹華的《中華民國政府的文物保護》②、李守義的《近代中國文物調查述評》③、徐蘇斌的《近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史綱(1906-1936)》④、周媛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名勝古跡保護(1927-1937)》⑤。
第二類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展的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進行研究的文章,研究對象主要為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如韓洋、馬健的《吉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幾個相關問題》⑥,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意義和如何開展普查工作進行了分析。黃斌等的《三普新視角關注被過去忽視的文化遺產類別》⑦說明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關注過去被忽視的鄉(xiāng)土建筑、文化線路、工業(yè)遺產、20世紀遺產等幾類不可移動文物。劉小和的《回顧三普 766722處文物數(shù)據的經驗和挑戰(zhàn)》⑧則回顧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成績,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梁建軍等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模式淺談》⑨則對普查的工作模式和實施者進行了分析。劉愛河的《我國文物調查制度與實踐思考》⑩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和可移動文物普查進行了概述,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進行了比較分析。除此之外,還有羅哲文的《談文物古跡的普查工作》k對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進行了敘述。
第三類則是有關部門和機構發(fā)布的公告與行政令,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在農業(yè)生產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①《國務院批轉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關于加強文物工作的請示報告》②《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③和地方政府發(fā)布的如《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本市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意見》④等公文。
1 相關概念界定與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意義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跡和遺物。⑤本文所采用的不可移動文物定義源于2005年由學苑出版社出版、李曉東著的《文物學》中的定義:不可移動文物是指保存在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整體移動或不宜整體移動的,特別是不能將其與周圍環(huán)境一起移動的文化遺存。⑥因此,本文參照《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手冊》⑦中對不可移動文物劃分的六大類,即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即不能歸入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類型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人類活動遺存)。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即對上述六類不可移動文物進行的普遍調查,是在一個行政區(qū)域范圍內,由行政主管機關組織,對轄區(qū)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全面性的調查??偠灾?,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是摸清文物狀況、了解我國國情的基礎性工作,也是開展保護、利用、管理、研究等其他工作的前提。開展文物普查工作,有利于推進文物保護、鍛煉文博隊伍、提高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推動社會發(fā)展。
2 我國歷次不可移動文物調查概述
1909年,清政府民政部頒布了中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令—《保存古跡推廣辦法》⑧,要求各地對碑碣石刻、摩崖造像、寺觀壁畫、陵寢祠廟、金石文物等進行調查,但因時局動蕩,僅部分省份、部分州府進行了調查,收效甚微。如山東省于1910年編印了《山東省保存古跡表》,其中包括歷代陵寢祠墓、名人遺跡、金石美術、其他古城邑器物等。⑨
1916年,北洋政府發(fā)布了《內務部為調查古物列表報部致各省長(都統(tǒng))咨》,附帶《古物調查表》和《古物調查表說明書》,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文物調查。⑧調查范圍包括建筑、遺跡、碑碣、金石、陶器、植物、文獻、武器、服飾、雕刻、禮器、雜物等。⑨本次調查同樣因時局不穩(wěn)、政府控制力有限,僅部分北方省份上報了調查結果。
1928年9月,國民政府內政部頒發(fā)了《名勝古跡古物保存條例》,對全國文物及名勝古跡展開調查⑧,其中包括湖山、建筑、遺跡、碑碣、金石、陶器、植物、文玩、武器、服飾、雕刻、禮器、雜物等。至1933年12月底,共有25個省份上報了調查結果。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在農業(yè)生產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①,拉開了第一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序幕。本次普查共普查1126個縣、市,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6231處,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572處。在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礎上,國務院于1961年制定并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指示》⑩和《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k,并核定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
1981年,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加強文物工作的請示報告》,經國務院批復后各省、市、自治區(qū)要依具體情況進行一次文物普查工作。此次普查工作于1985年結束,共普查2330個縣、區(qū),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40多萬處。在此基礎上公布了第三至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部分普查成果被用于《中國文物地圖集》的編寫。
2007—2011年,國務院發(fā)布《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③,在全國范圍內(不含港、澳、臺地區(qū))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其中新發(fā)現(xiàn)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36001處,復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30721處。①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變化
3.1 普查背景與指導思想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了七年的基本建設,至1956年,在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生產建設中出現(xiàn)了破壞文物的嚴重情況。因此,國務院于1956年4月2日下發(fā)《國務院關于在農業(yè)生產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要求各地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并在全國范圍內對歷史和革命文物遺跡進行普遍調查工作。②在1956年開展的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以革命和生產建設為主要指導思想,對反映我國革命歷史的革命遺址和革命建筑物較為重視。體現(xiàn)在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結果上,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有33處革命遺址和革命建筑物。同時,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中還提到“對于在農業(yè)生產建設中確實有妨礙的一般性的古代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碑碣,應該準備一定人力,隨時進行緊急性的清理、發(fā)掘工作或拆除、遷移工作。對于有重大價值的文物,應該報請文化部處理”②。這一條中不包括革命文物,也就出現(xiàn)了永樂宮搬遷等一系列事件。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有許多古跡文物被分割侵占,古建筑遭到嚴重的破壞。③面對社會上仍存在的破壞文物狀況,包括任意毀壞文物古跡、損壞館藏文物以及新出土文物流失、文物保護單位被占用等情況,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于1981年向國務院請示,開展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針對社會上出現(xiàn)和發(fā)生的各種毀壞文物古跡的狀況開展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摸清文物家底,指導文物工作開展。
2007年,為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高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根據《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7—2011年開展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④本次普查的指導思想更多的是進行國情調查,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基本情況,為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和規(guī)劃提供依據,其進行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更為明確。
3.2 普查的組織者
1956年的第一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是在國務院發(fā)布的《國務院關于在農業(yè)生產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要求之下組織進行的,其組織者是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1981年的第二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是在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申請之下,由國務院批準后,由各地組織實施。2007年的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同樣是由國務院發(fā)布相應通知后由國務院組織實施的。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第一、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直接部署實施,代表了國家的意志。而第二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由專門行政機關申請后由各地方依情況組織施行,所體現(xiàn)的國家意志較弱。
3.3 普查的實施者
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以地方縣、區(qū)、市文博系統(tǒng)專業(yè)人員為主力,進行各地方的普查工作。第一、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除使用地方專業(yè)文博人員外,還采取訪問等方法,通過當?shù)乩夏昃用?、文史館員、歷史老師、經常接觸文物古跡的干部群眾等了解地方不可移動文物。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在部分文博系統(tǒng)力量較弱的地方還采取了從省級文博單位抽調力量、全省統(tǒng)一抽調組織專業(yè)普查隊伍并引入大學生志愿者、借調東部發(fā)達地區(qū)文博從業(yè)人員幫助普查等方法進行普查。
3.4 普查的范圍
第一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共普查了不含港、澳、臺和西藏地區(qū)在內的1126個縣、區(qū)、市。④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共普查了不含港、澳、臺地區(qū)在內的2230個縣、區(qū)、市。⑤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共普查了不含港、澳、臺地區(qū)在內的全部縣、區(qū)、市和內水、近海水域、西沙群島的水下文物。⑤但據譚其驤《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1956—1961年進行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全國縣級單位有較大幅度的反復變動,1957年共有2092個,1958年共有1748個,1962年為2075個。雖然縣級行政單位的數(shù)量有所調整,但第一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并未完成全部縣區(qū)的普查。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全國縣級行政單位數(shù)量無較大幅度的變動,截至1990年年底,全國共有縣級行政單位2833個。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依舊未完成全部縣、區(qū)、市的文物普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香港、澳門已回歸祖國,但依舊未對港澳地區(qū)進行普查。相較于第一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后,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通知最末的“臺灣省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待解放后補列”這句話來說,未對港澳地區(qū)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普查值得商榷。
3.5 普查的內容(對象)
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普查內容是地上、地下已知的所有文物古跡,包括革命及歷史遺跡、古代的建筑(包括石窟寺、碑碣)、考古學遺跡(包括遺址、墓葬、石刻)、藝術文物(國家機關保存的)、天然紀念物。①但在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上,共有革命及歷史遺跡、古代的建筑(包括石窟寺、碑碣)和考古學遺跡(包括遺址、墓葬、石刻)三類。在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當中,是否對藝術文物和天然紀念物進行了普查,仍存在疑問。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是在第一次文物普查的基礎上進行復查和普查工作,主要的普查對象為我國地上和地下的不可移動文物。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普查內容是我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qū))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即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摩崖石刻、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共六大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范圍限制在我國境內的不可移動文物上,相較于前兩次文物普查,普查內容更加明確,所普查的文物從已知的地上、地下文物擴展到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至于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出現(xiàn)的天然紀念物一項,是學習蘇聯(lián)、朝鮮的保護天然名勝一項而列入其中。相較于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更加重視近現(xiàn)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普查工作。以北京市為例,通知中特別強調“著重加強對工業(yè)遺產、鄉(xiāng)土建筑、文化景觀、文化線路、文化空間、老字號、優(yōu)秀近現(xiàn)代建筑、當代遺產等以往工作基礎比較薄弱的文化遺產種類的普查工作”②。
3.6 普查的認定標準
第一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要求首先對已知的重要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和重要革命遺跡、紀念建筑物、古建筑、碑碣等進行普查,并未對何為不可移動文物做出明確的定義,僅對普查對象的種類進行了列舉。同第二、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明確要求的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相比,第一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在認定標準上有所欠缺。時至今日,根據2018年7月發(fā)布的《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導則(試行)》規(guī)定,“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xiàn)代重要史跡、代表性建筑等”方有條件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標準會更加規(guī)范。
3.7 普查的技術手段與方法
如圖1所示,第一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僅對以下四部分內容進行信息采集:填寫記錄表格、簡單測量(地形圖與平面圖)、攝影(表現(xiàn)全貌與重要細部)、速寫或拓片(用于碑碣雕刻)①。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則對采集的信息有更多的要求(圖2),包括GPS信息采集(包括面積測量和位置測量,并精度有一定要求)、影像信息采集(數(shù)碼攝影和圖紙)和計算機信息錄入三部分。
3.8 普查成果
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后,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6231處,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572處。國務院于1961年在其基礎上制定并頒布了《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指示》和《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并核定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③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后,共登記報告文物40多萬處,在其結果上公布了第三至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部分省份的《中國文物地圖集》使用了此次普查的結果。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并對內水、近海海域、西沙群島進行了水下文物普查,確認水下文物點108處、沉船遺址70余處。部分區(qū)縣公布了轄區(qū)內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④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變化原因淺析
4.1 普查思想
1956年進行的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所處的社會大環(huán)境是社會主義建設和稍后的“大躍進”運動,全社會的思想統(tǒng)一到進行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當中。此次文物普查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其指導思想必然與之相關。1981年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值撥亂反正期間,文物工作也在進行撥亂反正工作。這一時期,社會治安發(fā)生變化,面對這一社會情況,需要以保護文物為指導進行文物工作。2007年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社會狀況較好,思想氛圍寬松,文物普查工作也可以以學術和研究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綜上所述,普查工作作為一項由國家機關開展的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的專業(yè)性工作,其中必然蘊含政治性、科學性和社會性三個屬性,在普查的指導思想上也是政治、科學、社會三者并立的,其指導思想更多的反映的是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下的思潮。
4.2 普查的組織者
從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國務院,到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再到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國務院,組織者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國家對于其重視程度的不同。而1981年由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報請國務院進行的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正處于進行改革開放工作的重要年份,國務院作為國家最高一級行政機關,無暇顧及文物工作,因而由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組織進行普查工作,與國內當時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
4.3 普查的實施者
第一、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工作主力是地方文物工作者聯(lián)合當?shù)馗刹咳罕?,第三次則變?yōu)榈胤轿奈锕ぷ髡呗?lián)合其他文博專業(yè)人員和大學生志愿者,工作人員的質量和素質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經過新中國成立后六十余年的發(fā)展,各地的文博機構基本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人員體系和設備體系,絕大部分地區(qū)的人員和設備可以基本滿足文物工作的需要。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要求更加專業(yè)的大背景下,由文博系統(tǒng)專業(yè)人員聯(lián)合素質較高的人員開展普查工作更加合理,并能更好地實現(xiàn)普查通知中所要求的各項指標。但是否應當在普查隊伍中加入當?shù)馗刹咳罕?,發(fā)揮人民群眾的力量,利用人民群眾的知識和經歷,以提高普查的廣度,以至于做到口述史的整理,應是今后的普查工作中需留意的。
4.4 普查范圍與普查內容
第一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普查了不含港、澳、臺和西藏地區(qū)的地上、地下的革命和歷史遺跡、古代建筑、考古學遺跡、藝術文物、天然紀念物。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將第一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普查范圍擴大到不含港、澳、臺地區(qū)的地上、地下不可移動文物。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則將第二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普查范圍進一步擴大到不含港、澳、臺地區(qū)的地上、地下及內水、近海、西沙海域的水下不可移動文物,并重視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范圍與內容的變化原因如下:1956年開展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至1958年結束時,西藏地區(qū)雖已解放,但尚未進行民主改革,未參加進行全國范圍內的普查受其客觀條件所限。2007年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技術水平提升的條件下,有能力對我國實際控制水域的水下文物資源進行調查,因而對上述水域的水下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調查。加強對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普查工作反映了文物意識的提高和增強。至于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出現(xiàn)的天然紀念物一項,乃是當時學習蘇聯(lián)的思潮和未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充分定義所致,第二、第三次普查中加以修改乃正常之舉。
4.5 普查的認定標準
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認定標準是已知的重要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和重要革命遺跡、紀念建筑物、古建筑、碑碣等,第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則將普查的認定標準規(guī)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認定標準的影響原因應是文物工作的實踐。在1956年的第一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結束后,國家在其基礎上設立了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文物工作。第一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作為文物工作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先導,自然存在很多試驗性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標準。這一時期,受到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進行大規(guī)模的地下埋藏物探查也難以開展。從第一次的試驗工作到第二、第三次的標準化工作,普查認定標準的變化與幾十年文物工作的實踐密不可分。
4.6 普查的技術手段與方法
從最基礎的填寫表格、測量、攝影、速寫和拓片,到GPS信息采集、影像信息采集、計算機信息錄入,普查的技術手段與方法的發(fā)展和變化,體現(xiàn)的是幾十年來技術進步和文物事業(yè)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成果。
5 總結與展望
經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七十多年的發(fā)展,我國的文物事業(yè)有了一系列專業(yè)標準的制度規(guī)范,文物普查工作也逐漸標準化、規(guī)范化。但在我國的文物普查工作的實踐中,仍然有以下幾點可以繼續(xù)加強。第一,文物普查工作的制度化,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定期對全國范圍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普查和復查。先前的文物普查工作均為行政機關發(fā)布行政令開展的普查工作,在時間上有一定的隨意性,如能固定時間間隔進行,會對我國的文物工作起到促進作用。第二,除專業(yè)人員外,發(fā)動社會力量各方參與普查工作,形成以各地文博專業(yè)人員為主,當?shù)馗刹咳罕姙檩o,利用社會公司等進行協(xié)助開展文物普查工作,更廣泛地利用社會專業(yè)力量,提高普查成果質量。第三,普查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港、澳地區(qū)和南沙群島我國實際控制水域等地,實現(xiàn)更為廣泛的文物普查。第四,普查成果視情況公布,面對公布后確有被盜風險的不可移動文物暫緩公布,易被盜掘的不可移動文物經考古發(fā)掘清理后進行發(fā)布,以保障文物安全。第五,繼續(xù)增加新技術的應用。第六,普查應該成為文物保護的起點,而不是制作文物的名冊,要讓更多的不可移動文物成為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納入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的文物保護單位,真正實現(xiàn)《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中強調的促進文物保護機構建設、提高文物保護管理水平、培養(yǎng)文物保護管理隊伍、增強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這一目標,傳承我國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