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冬
從進入閔行區(qū)實驗小學,聽到頻率最高的一個詞組就是“新基礎教育”。記得在參加學校舉行的第一次新進教師培訓會上,我們每一位新進教師都拿到了一本書——《“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當時負責培訓的老師就告訴我們:這本書需要認真讀,我們學校就是以“新基礎教育”理論為指導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主要重點學習了書里面葉教授的相關文章以及吳教授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改革研究報告》,下面結合從書中看到的理論與日常的實踐來談談自己對“新基礎”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一點兒思考。
一、增補、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知識結構更趨合理
贊可夫曾指出:“注意各因素之間的聯系,注意了這些聯系的多樣化和多方向性,形成了‘結合緊密’的知識體系,知識就能夠牢固地保持在學生的記憶里”。所以,學科間知識的整體是否聯系緊密變得極其重要。合理的教材知識結構符合數學這門學科本身的同時還要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相契合,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并進行知識遷移,也有利于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的形成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安排調整或增補自己的教學內容。
案例1:
在二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中,教材中本來是以《兩位數加減法的復習》、《加與減》、《巧算》、《方框里填幾》這樣的順序來安排教學內容,但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為《兩位數加減法的復習》、《加與減》、《方框里填幾》、《巧算》,把《加與減》和《方框里填幾》放在前后連起來進行教學。因為學生從一年級下學期初步接觸了線段圖,在《加與減》中再次接觸線段圖,這次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能看懂線段圖,并會用線段圖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了解“部分與總體”和“相差”的線段圖,而《方框里填幾》則是讓學生通過借助線段圖了解加減互逆的關系并能解決形如a+□=b、a-□=b、□-a=b的等式。學生在學完《加與減》之后,對線段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之后運用線段圖來理解加減互逆,并掌握一個加數等于和減去另一個加數、被減數等于減數加差、減數等于被減數減差等數量關系,就會容易得多。
二、改革教學方法,為學生的主動學習與發(fā)展提供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發(fā)生奠定基礎外,還要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既要告知學生學習的過程結構,又要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有方法地學會主動學習。
案例2:
在二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巧算》中,通過26+18=44、25+19=44、24+20=44、23+21=44這四個算式,引導學生發(fā)現一個加數加1,另一個加數減1,和不變,借助第一個學生的發(fā)言,把這句話寫在黑板上(作為拐杖,學生會模仿概況下面的規(guī)律),之后引導學生發(fā)現:一個加數加2,另一個加數減2,和不變;一個加數加3,另一個加數減3,和不變(把這三個規(guī)律寫黑板上)。通過這三個規(guī)律,學生會概括出一個加數加幾,另一個加數減幾,和不變。通過這個探索發(fā)現過程,學生掌握了找出“和不變”規(guī)律的方法。之后教師再給出四個算式:61-23=38、60-22=38、59-21=38、58-20=38,請學生按照前面探索“和不變”規(guī)律的方法,找出減法算式中蘊含的“差不變”規(guī)律。
三、豐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機會
由于目前學生班額比較大,一節(jié)課的時間又有限——只有短短的35分鐘,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就需要豐富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現在使用比較頻率比較高的形式有:單體式、對組式、小組式、自由組合式等,具體使用哪種形式由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決定。就目前上課的情況來看二年級的學生比較適合四人的小組式,他們經過一年級的學習,已經具備了會用數學語言討論的基礎,而且四人小組人數又不多,比較好組織。
案例3:
在講《乘法交換》這一內容時,讓學生以相鄰座位前后四人為小組討論10個8相加有多少種算法(在此之前,還沒有學過8×10=80),找一人記錄,并派代表為自己的組發(fā)言,看哪個組找到的算法多。在此之前,出現的比較多的組織形式就是同桌兩人討論,當要求四個人為一個小組時,學生明顯興趣增加,討論的熱火朝天。下去觀察時,發(fā)現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到,大多數小朋友都能想得到這兩種算法:一是直接10個8連加得到80;二是10個8連加就是10個10連加的和再減去10個2連加的和,他們認為整十數加起來方便,2又比較小運算方便,所以這樣是巧算。當然還有少部分的學生提出10個8連加就是10×8,交換因數位置后也就是8×10,,一年級學數的組成的時候學過8個10就是80。當這三種算法交流完,基本每個小朋友都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而且通過對比,會知道這個時候利用本節(jié)課學過的“交換因數位置,積不變”來解決更加簡單。因此小組討論,不僅給每個學生機會發(fā)言的機會,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四、小結
“新基礎”的課堂就是教師從一位知識傳授者變?yōu)閷W習的引導者,學生從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者變?yōu)橹鲃訉W習者的課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教學任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師能夠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并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問題的探索中,積極主動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