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蓮毳
【摘要】文言文教學常被冠上無聊、乏味、枯燥的標簽。如何讓學生消除對文言文的抗拒,由“要我學”變成“我想學,我要學”呢?本文試圖以“巧用畫圖”,在文言教學中融入畫圖元素,轉變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模式,探討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文言文學習。
【關鍵詞】初中語文;畫圖;文言文學習
上語文課時,不時聽到學生喊“怎么又是文言文?”曾經有學生問:“老師,我們學英語是為了能用英語與不同國籍的人對話,但是,我不需要與古人對話,也不喜歡看古文書籍,為什么還要學文言文,學它有什么用呢?”這個天真而又真實的問題實實在在道出了很多學生的心聲:他們不喜歡文言文的學習。
在教學上,筆者留意到不少學生喜歡涂鴉、畫畫,語文書常常有不少被涂抹、被“創(chuàng)新”的插圖。這是可以加以利用的資源。于是,一個想法產生了:把畫圖引進文言文學習。
早在16世紀夸美紐斯就認為,感覺經驗是認識和教學的基礎,教學中應當盡可能地采用直觀教學手段。他在《大教學論》中明確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到視官的跟前?!苯虒W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有助于感性知識的形成,有利于抽象知識的具體化。
因此,借助畫圖,一來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格局,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經驗,將抽象知識具體化、趣味化,增加課堂趣味性,提高課堂效率;二來畫圖是建立在閱讀與理解基礎上,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與理解文章,能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下面以部編版語文七年級《河中石獸》一課為例,具體闡述如何借助畫圖來推動文言文學習?!逗又惺F》為第六單元24課,是一篇具有探究科學精神的古文說明文。學生不但需要克服閱讀古文本身的困難,疏通文意,而且還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理解石獸逆流而上的過程,難度較大。
七年級的學生文言基礎薄弱,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在這課教學中,筆者做了如下安排:1.誦讀課文,讀出樂趣;2.借助工具,疏通文意;3.小組討論,發(fā)現問題;4.巧用畫圖,解決問題。
一、誦讀課文,讀出樂趣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習語言要學得非常熟,能夠脫口而出?!蔽难晕牡膶W習首先要讀得準確流暢,讀得熟稔。因此,在講授時,注重誦讀,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誦讀。如示讀,讀準字音;自由讀,讀出語感;分角色朗讀,讀出人物語氣;刪去標點,讀準句讀。讀,貫穿了整個學習過程。通過誦讀,讓學生感知課文,通曉文意。
二、借助工具,疏通文意
《語文課程標準》 對七~九年級有明確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痹谑柰ㄎ囊猸h(huán)節(jié)中,讓學生根據注釋與工具書,嘗試疏通文意。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基本讀懂課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文意。得出: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僧侶認為“求石獸于水中”“以為順流而下”,講學家認為“(石獸)湮于沙上,漸沉漸深爾”。至于第三自然段,學生同樣根據注釋與工具書,也得出了:老河兵認為“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石獸應該在上流。
三、小組討論,發(fā)現問題
但是,問題凸現出來了。在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只能理解老河兵認為“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這個觀點,明確老河兵認為石獸應該在上流。但是不能理解本段內容,問題集中在“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è)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此處。該處恰恰是課文的難點,是石獸逆流而上的過程,涉及一定的物理知識,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是難點。
經過小組互助、教師點撥,疏通文意:“石頭的性質又硬又重,沙的性質又松又輕,水沖不走石頭,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頭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沖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頭必定倒在坑穴里。像這樣沖擊,石頭再轉移。不停地轉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p>
雖然解決了該段的文意疏通的任務,解決了“文言”這一步,但是石獸在上流的原因,即石獸是如何在水流的作用下逆流而上的?這其中的過程與原理,學生表示仍不能理解。
四、巧用畫圖,解決問題
王榮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學教什么》一書中明確提出 “學習文言文,實質是體認它們所言志,所載道?!背踔形难晕牡膶W習不單是學習“文言”,更要理解“文”:文章內容,感悟作品感情。
學生理解了“文言”,但是不能理解“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采取了畫圖的方式,推動學生的學習。當天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通過用幾幅圖的形式將第三段的內容呈現出來。這個作業(yè)要在理解課文文意的基礎上才能完成的,實際上是對所學知識的再次整合理解與創(chuàng)作。
通過對作業(yè)的檢查發(fā)現學生基本上能將石獸在水的作用下如何逆流而上的過程以動態(tài)的形式呈現出來,由此可看出學生對第三自然段基本理解。(如圖一、二)
但是,這兩張圖的第二部分都出現同一個差誤。文中說“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è)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意思是,“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沖越深,到一半的地步?!币虼耍俳涍^教師的點撥,說明“坑洞”應畫在“石獸底部一半”的位置才是正確的。
自此,學生在形象的圖畫中明白石獸逆流而上的原理了。整個課文的難點通過利用畫圖,迎刃而解。
成效與反思:利用畫圖的方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格局,通過引進新元素,一改以往沉悶、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有力地激發(fā)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將“要我學”轉變成“我愿意學,我想學,我要學”,有效推動文言文的學習。這種將課文內容以圖的形式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有學生甚至將整篇課文都用圖畫的形式呈現出來,表現出對文言文學習的極大興趣(如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4](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