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峰
一、小學語文人文知識的含義、結構及特征
小學語文人文知識指的是經過篩選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具體來說是通過對有關于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等方面進行思考和討論而得出的知識內容,具體表現(xiàn)為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對于人文知識概念的解釋,離不開對人的定義,其與社會知識最突出的區(qū)別就是蘊含豐富的情感色彩,而情感的產生來源于人。所以,在進行人文知識的定義時,是從人的角度入手的,涉及人的思想、情感和價值。
通過對統(tǒng)編小學語文1~6年級教材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人文知識的內容比較復雜,而且不同年級的人文知識主題也存在較大的區(qū)別。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教材涉及的人文主題有事物、自然、祖國、思鄉(xiāng)和節(jié)日等,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靜夜思》等課文;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教材涉及的人文主題是父母親情、人生哲理、寓言和故事等,如《千人糕》《小馬過河》等課文;統(tǒng)編語文三年級教材涉及的人文主題是感受生活、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人間真情、童年生活、神話故事和傳說等,如《孔子拜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課文;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教材涉及的人文主題是觀察身邊發(fā)生的事物、童話故事、純真感情、成長經歷、生活體驗、戰(zhàn)爭與和平、感受生命、關于成功等,如《小英雄雨來》《幸福是什么》等課文;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教材的人文主題是讀書感悟、思鄉(xiāng)之情、生活啟示、父母之愛、走進祖國西部、童年生活、感人故事和文學名著等,如《秋思》《白楊》等課文;統(tǒng)編語文六年級教材的人文主題是愛國情懷、感受真情、魯迅文學作品、人與動物、欣賞藝術、感悟生活、民風民俗、追溯歷史和外國名著等,如《少年閏土》《凡卡》等課文??偟膩碚f,人文知識結構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即個人情感體驗、人生價值追求以及生活感悟。
小學語文人文知識的特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1)個體性。人文知識是關系到個人生命生活經歷的個體知識,是人們從自己的成長歷程中感悟出來的。(2)隱閉性。人文知識一方面是通過文學形象表達出作者的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是在人文知識中,有部分內容隱藏在文字內容中,作者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但閱讀者可以借助生活經歷理解是什么意思。(3)體驗性。人文知識是不斷形成的,是個人在經過生活事件之后產生的主觀感受,并對此產生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具備體驗性特征。(4)反思性。人文知識的出現(xiàn)不僅是個人對于生活經歷的感悟和體驗,也是對經歷的事情進行反思的結果,人文知識隨著時代發(fā)展,觀念的不斷更新,知識的日新月異,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具有多樣性。
二、人文知識的價值
1.對學科的價值體現(xiàn)。通過人文知識的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心智,激發(fā)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讓學生在學會技能的基礎上學會做人。同時,學生在學習人文知識的過程中,能感悟漢語的語言文化精髓,增強對漢語的熱愛,并建立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樂觀積極的生活觀念,培養(yǎng)健康的人文情懷,傳承發(fā)揚人文精神,有效地促進三維目標的落實。通過人文知識教學,還可以引導學生感悟別人的人生經歷,獲得自身的感悟,并通過反思將文章中有關人文知識的內容吸收和內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達成教學目標。
2.對學生的價值體現(xiàn)。(1)促進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為語文學科中的人文知識是關于人的思想觀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的內容,是屬于個體經過人生體驗后的經驗和感悟,學生通過學習能與作者及文章中的事物產生情感共鳴,認同作者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感悟,繼而可以提升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2)發(fā)展學生的獨立人格。在語文學科進行人文知識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感悟,而這需要學生調動思維、情感和已有經驗進行獨立思考和感悟,并依靠自身的生活背景進行學習,逐漸形成獨立的人格。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解讀文本,對文本進行剖析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促進人文知識的內化,幫助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3)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語文學科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就需要教師以人文知識的教學為基礎,為學生提供認識和領悟的素材,指導學生理解并掌握關于個人的情感、思想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知識,促進學生順利地將知識內化,形成人文素質。
三、人文知識的教學建議
1.構建科學人文環(huán)境。小學語文進行人文知識的教學,教師需要先建構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一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的寬松和舒適,并能包容和接受所有學生的個性觀念,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準確合理的評估學生的觀點;二是建設民主學習與合作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分享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聯(lián)系學生生活經驗。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活動,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一是要激發(fā)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去閱讀教材內容,與作者、與文章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受到情感的熏陶;二是要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情景,讓學生在模仿或現(xiàn)場體驗中激發(fā)已有的生活經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小學語文人文知識的教學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情緒與心境,使學生保持穩(wěn)定的學習狀態(tài),積極參與教學互動,表達自己的看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4.提升教師人文素養(yǎng)。小學語文人文知識的教學與執(zhí)教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密切相關。因此,要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使其能適應教育教學改革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1)更新教學理念。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悟人文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挖掘教學資源。教師要有充足的人文知識儲備才能支撐人文知識的教學。因此,教師要研究語文教材,要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要積極閱讀經典名著,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3)投入真切的教學情感。教師在教學時中要樹立人文關懷意識,做到以情激情,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人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