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云 何青蔓
教學流程研究有助于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歷來是語文教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從教學過程的視角定位教學流程,教學流程就是一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程序化的互動結構;而如果將這個過程上升到教學模式來看待,那么這個互動結構的背后必定有著某一教育理念的支持。研究一節(jié)語文課的教學流程,不僅應該看到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過程與方法,還應該看到,支撐這些“教與學”的過程與方法背后的理念與原則。顯然,對一節(jié)完整的語文課同時進行“是什么”的描述和“為什么”的分析,才是教學流程研究的正確路徑。
《〈行路難〉用詞特點》是一節(jié)內容相對獨立的15分鐘左右的微課。對其展開教學流程“是什么”的描述和“為什么”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中探析教學流程的本質、特征與教學原則,為教學帶來借鑒和啟示。
一、《〈行路難〉用詞特點》的教學流程描述
師: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就是一個大世界。言由心生,詩歌作為最講究語言藝術的文學樣式,它所有的情味、意味、韻味、興味都在語言當中。一滴水可以看見整個大海,一句詩、幾個詞可以窺見詩歌的語言風格,甚至整個時代的文學風尚。今天我們將從用詞特點入手,鑒賞李白的《行路難》,看看咬文嚼字、探源索意式的用詞品析,會讓我們看到李白怎樣的詩歌世界。
之前給大家布置了預習思考:李白《行路難》的用詞特點。課前我整理了一下大家的回答,主要集中在:用詞夸張,用詞精準,辭藻華麗。看樣子,大部分同學都已經注意到了這首詩華麗的語言特點了。現(xiàn)在請大家自由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思考:哪句詩或者哪幾個詞,體現(xiàn)了這一語言特點?
生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金樽、清酒、玉盤、珍饈。
師:很好。用金子做的酒樽喝酒,用白玉做的餐盤吃飯,這是一場多么豪華奢侈的盛宴?。∈裁词情??
生2:樽就是酒杯。
師:對,樽是一種喝酒的酒具。誰知道,樽是一種什么樣的酒具嗎?(出示PPT:樽的圖片和《說文解字》的文字說明)
生3:樽是裝名酒的專用木容器。
生4:樽的造型精致獨特。
師:樽是唐代筵席上的上等酒具,是喝名酒專用的。一場宴席,使用專喝名酒的酒器——樽,而且是金樽。這當然是件很奢侈華貴的樂事。李白是一個很喜歡用金玉來作修飾的詩人,回憶一下,你們還學過哪些“著金帶玉”的詩句?這些“著金帶玉”的表達方式,有何獨特的表達效果呢?
生5: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師:很棒!《將進酒》里也有“金樽”。李白喜歡騎配有金鞍的寶馬,帶鑲嵌白玉的寶劍。在這里,“金”和“玉”,既是實寫,也是修辭;既強調了身份的高貴、生活的奢侈,又渲染了氣質的華美、氣概的豪邁。這樣的大氣,是李白詩歌的特點,也是大唐盛世的文學風尚。
用金樽喝的是什么酒?對,清酒。古代的酒有濁酒和清酒之別。范仲淹說:“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那么,濁酒和清酒有什么區(qū)別?喝清酒意味著什么?對,濁酒就是沒過濾的酒,而清酒就是過濾過的酒。濁酒便宜,清酒昂貴。經過種種工序,沉淀下來的清澈清亮的清酒,耗時、費力、工藝復雜,是宮廷的御用酒,也是奢侈的代名詞。
師:用金樽喝了多少清酒呢?“斗十千?!倍肥鞘裁匆馑??十千又是多少錢?看注釋。
生6:斗是計量單位,就是十升。
師:對,是一種計量單位。杜甫曾說“飲一斗酒恰有300青銅錢”,從這里可以看到,在唐代,普通百姓喝一斗酒要花300錢,李白喝的是十千一斗的酒,大概相當于300錢的33倍。算一算就知道,喝清酒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p>
金樽清酒斗十千,大家認為,這里李白使用了修辭手法嗎?
生7:夸張。
師:是的,很多同學都會認為是夸張。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是夸飾?,F(xiàn)在請大家快速閱讀剛才發(fā)給大家的兩篇文章,說說什么是夸飾,夸飾和夸張有何區(qū)別?
生8:夸飾作為一種修辭最早是從《文心雕龍》開始的,不過今天都用夸張?zhí)娲恕?/p>
生9:夸飾和夸張是不同的。夸張更多是指數(shù)、量、程度上的彰顯;而夸飾是側重對表象的改變,是對事物狀貌的凸顯和矯飾。
師:非常好,大家閱讀能夠快速抓住重點。那么,金樽清酒斗十千,到底是夸張還是夸飾?
生10:我覺得是夸飾。因為沒有數(shù)量和程度上的夸大,用金樽喝清酒,喝一斗清酒,完全可以是真實的。不像“飛流直下三千尺”和“白發(fā)三千丈”。
師:說得很好。那么,夸飾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這背后隱含著怎樣的“情”與“意”?我們知道,以華貴為美、以奢侈為傲的“貴游文學”是大唐初期的文學風尚,后人常說李白詩歌“雄奇瑰麗”“飄逸豪邁”,其實就是這種精神風尚的文學表達。宴席如此豪華,生活如此奢侈,但是李白并不快樂。他“拔劍四顧心茫然”“直掛云帆濟滄?!钡娜松硐霟o法實現(xiàn),不禁慨嘆“行路難”??滹椘鋵嵕褪且环N炫耀,越是炫耀世俗生活的享樂奢侈,越是反襯出精神追求的可貴??滹椬屧姼栌辛俗杂傻?、大開大合的情感節(jié)奏,李白詩歌的雄奇瑰麗不禁躍然紙上。正如大海由滴水而成,從用詞特色,我們可以感受到李白的詩歌風格,甚至窺見整個大唐詩歌的風貌。
今天通過這種咬文嚼字、探源索意式的用詞品析,我相信大家對詩歌獲得了自己獨特的鑒賞體驗。回去后,用今天學到的方法,鑒賞《將進酒》,完成一份500字左右的鑒賞小文章,把我們感性的認知變成理性的文字。下課。
二、教學流程分析的理論探析
評價《〈行路難〉用詞特點》的教學流程,需要明晰語文教學流程的分析依據(jù)。作為課堂教學要素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學流程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和方法、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的影響。影響教學流程設計的因素很多,課程設計的理念是其中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教師中心”還是“學生中心”?兩種不同的課程設計理念,會帶來一節(jié)語文課教學流程的變化,導致驅動課堂流程的機制截然不同。
1. “教師中心”的教學流程與驅動機制
“教師中心”的語文課堂,常以教師的“知識講授”為主線,通過對課文內容、語文知識進行分析闡釋,在學生準確接收和正確識記的基礎上,以相應的技能訓練,促進學生的理解與運用,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熟悉的“五大塊教學法”就是這一范式的代表。受凱洛夫“五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及“文章分析法”的影響,語文教學的“五大塊教學法”以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yè)為環(huán)節(jié),進行作者介紹、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色的語文教學。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這種模式一直是我們中小學語文課堂中最主要的教學流程模式。自新課程改革以來,這種模式遭到了強烈質疑,然而由于它易于操作,直到今天,這種流程模式及其變體在語文教學中仍然較為廣泛。一般說來,“教師中心”的教學流程設計主要有兩大特征:
(1)以“語文知識”的講授為中心
“知識中心”取向下的教學內容擇定,主要指向課文內容或者課文中的確定性語文知識(包括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不管學生已經懂了,還是不懂,“教什么”主要依據(jù)于課文里“有什么”?!爸R中心”取向下的教學過程大多是“知識講授+技能訓練”的流程結構。課堂也有小組合作、思考探究等語文活動,但是最終的活動成果都是為了得出某一統(tǒng)一答案,生成幾乎等同于預設。“知識中心”取向下的教學檢測,大多指向判斷知識的正誤,或對知識的準確理解。
(2)以教師的“講授分析”為驅動機制
“知識取向”下的語文教學,互動結構的核心是“講授分析+技能訓練”。這樣的互動結構更強調教師“教”的操作和控制水平,忽略學生“學”的狀態(tài)和反應。其背后的驅動機制是“教師中心”的。
在中小學,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表揚:這個老師的語文課“講”得真好?;蛘呗牭竭@樣的遺憾:這節(jié)語文課沒有“講”好。將“教”等于“講”。一個“講”字,暴露了老師們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一節(jié)語文課有效沒效,主要決定于教師“講”得好不好。只要教師“講”清楚了、“講”生動了,就等于學生學明白了、學得有興趣了、學得有效果了。以這樣的理解對待語文教學中的“教”,課堂流程互動結構的邏輯必定是“教師中心”的驅動機制。
2. “學生中心”的教學流程與驅動機制
“學生中心”的語文課堂,是以“學習活動”為核心和主線的課堂。學生的學習需求是課堂驅動的內在機制。在語文課上,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特征:
(1)基于學生的學習起點,確定教學內容與方法
學習起點是學生在進行語文課堂學習時的基礎、需要與準備。確定學習起點,可以預測學生在學習新的內容時可能出現(xiàn)的知識問題和運用問題。主要過程如下:首先,辨識學生易懂和難懂的學習內容,了解學生面對學習內容時的認知基礎和學習困難,從而確定教學內容;其次,探尋學生的學習特征,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差異與個性,選擇與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再次,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情緒作出分析,進一步確定教學活動與流程設計。
(2)基于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設計具體的教學流程
學習狀態(tài)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所體現(xiàn)出來的學生的基本狀態(tài),包括師生問答、小組討論、班級討論、獨立學習等課堂活動中學生的狀態(tài),既指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來的外顯行為,也指與外顯行為相關聯(lián)的內隱學習狀態(tài)。語文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學習起點預設了教學內容和方法,預設了教學流程,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常需要依據(jù)學生真實展開的學習狀態(tài)來調整教學的內容與方法,甚至是教學流程的活動與環(huán)節(jié)。教師不斷以學生“學”的狀態(tài)調整其“教”的內容與方法。教學既是預設的,又是生成的。
(3)基于學生的學習結果,檢測教學成效
學習結果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結果表現(xiàn)和學習經驗狀況。它包含的范圍很廣,呈現(xiàn)方式也很多元:既可以通過口頭,又可以通過書面或者行為來呈現(xiàn)。教師通過這些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中的學習行為樣本,來收集相關信息,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加以評估。例如,作業(yè)設計、作業(yè)批改、考試考核等,都是可用的檢測手段。
三、《〈行路難〉用詞特點》的教學流程分析
《〈行路難〉用詞特點》的教學流程,究竟是“教師中心”還是“學生中心”?從教學過程的視角來描述這節(jié)微課,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程序化的互動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導入—過程與推進—小結。這樣的教學流程顯然很常規(guī),難以從中判斷其背后的邏輯支撐。有趣的是,當我們仔細觀察、探析教學過程背后的理論邏輯,則又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的內在驅動機制好像有些特別:整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并不是由教師的“教”而是由學生的“學”來驅動的。
第一步:“導入”。包括三層內容:首先,以一滴水可見大海為喻,幾個詞可見詩歌,一首詩可見詩人的風格和一個時代的文學風尚,導入今天的學習內容;其次,點出學習目標:通過品詞析句,引導學生鑒賞李白詩歌的用詞特點;再次,說明教學目標確定的理由:基于真實的學情。
從第一個教學流程——導入中可見,本節(jié)微課的教學目標是基于學情的,學情需求決定了這節(jié)微課《〈行路難〉用詞特點》的教學內容與方法: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咬文嚼字,體會和領悟夸飾這種修辭所帶來的表達效果,以小見大,體會進而領悟李白華美夸飾、跌宕起伏、自由開合的詩歌風格。
第二步:“過程與推進”。由幾個逐層深入的問題構成教學活動過程:這首詩哪些詩句、哪些字詞體現(xiàn)了詩歌華麗的特點?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描繪了這一華美奢侈的場面?什么是夸飾?夸飾和夸張有何不同?在推進的過程中,觀察和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比如在學生難以理解“樽”“清酒”“斗十千”的詞義與內涵時,通過提問、換詞、圖片展示、說文解字、助讀資料等不同方法,鼓勵、引導學生學習“華麗”的用詞特點,在學生已知“夸張”修辭的基礎上通過助讀資料,學習“夸飾”的修辭知識,從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完成教學目標。
第三步:“課堂小結”。在完成教學內容小結的同時布置作業(yè)。用今天學到的方法,鑒賞《將進酒》,完成一份500字左右的鑒賞小文章?!秾⒔啤放c《行路難》的用詞特點都有“華麗、夸飾”的特點,賞析類小文章的書面作業(yè),讓學生將所感、所思匯聚于筆尖。讀寫結合,通過作業(yè)布置,既檢測、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又對知識進行了遷移與拓展,也可以讓教師在批改作業(yè)時,再次檢測學習結果。
綜上所述,常見的語文教學流程驅動有“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之分。在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語文課程目標的今天,課程設計理念主要是“學生中心”的價值取向。判斷一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是不是“學生中心”的,可以依據(jù)以下三條標準:從學生的學習起點入手,觀察、分析和研究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與方法的組織;從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入手,觀察、分析和研究教學流程中對教學活動的推進;從學生的學習結果入手,觀察、分析和研究教學流程中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從中判斷教學流程的驅動機制,是否真正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而驅動,以此來觀察和分析語文教學案例,教學流程設計的有效密碼也就迎刃而解了。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