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慶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語文考試中,古詩詞賞析連考了多年,難度越來越大,題型越來越完善。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呢?首先,要善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一、品味富于表現(xiàn)力的“詩眼”或“題眼”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xiàn)力。其表現(xiàn)力既體現(xiàn)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lián)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xiàn)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lián)緊扣“幽”字展開,首聯(lián)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寫環(huán)境的“幽”:頷聯(lián)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huán)境的清幽;頸聯(lián)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huán)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lián)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
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比缜懊胬钋逭盏摹度鐗袅睢?,我們必須聯(lián)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 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并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于“短幅中藏有無數(shù)曲折”。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lián)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fā)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五、領悟古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tǒng)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chuàng)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lián)想創(chuàng)新。如:陸游《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huán)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huán)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huán)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凄苦的主觀精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于百花之先的特點,生發(fā)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斗艷,任隨百花妒忌,甘愿獨受凄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如故”進一步贊美了梅花高潔剛強、永葆節(jié)操的可貴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匯一體。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xiàn)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并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古詩詞鑒賞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復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chuàng)作,讀者也在創(chuàng)作,他們是創(chuàng)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象詩人?!保ㄒ撞飞Z)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币话闳藢@首詩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畫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上,這當然談不上鑒賞。有的讀者能進一步看到這首詩不限于壯麗景色的描繪,而是注進了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然而,這也還是沒有品出本詩的“詩昧”與意蘊。鑒賞能力強的讀者能透過壯麗的畫面,開闊的意境,看到這首詩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領悟這首詩所蘊含的耐人尋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成功在于追求,事業(yè)永無止境。這說明,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鑒賞。“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晴看到紙的背面?!备璧碌拿砸徽Z道破了古詩詞鑒賞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