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艷蘭 陳世峰
摘? 要 PPP模式有助于解決粵西縣域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政府資金不足、人才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在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領域的應用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非常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嘗試發(fā)現和研究PPP模式在粵西農村縣域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農村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提供一定理論依據和指導。
關鍵詞 PPP;粵西農村;教育信息化;農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18-0063-03
Analysis on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PP Mode in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Counties in Western Guang-dong//YIN Yanlan, CHEN Shifeng
Abstract PPP mode helps to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government funds and tal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western Guangdong. It has great poten-tial and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he field of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and study the possible pro-
blems of PPP mode in rural counties of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 PPP; rural counties of western Guangdong;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ural education
0? 前言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和延展。當今社會,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也已經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成為全世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目前,我國城鄉(xiāng)教育存在的巨大差異,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主要因素。在粵西地區(qū),尤其是農村縣域及農村縣域以下地區(qū),一直以來因為交通、經濟、教育觀念和師資力量發(fā)展短板等影響,導致存在教育失衡現象。教育信息化是當前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可以使更多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得以共享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是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徑[1]。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發(fā)布和首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日益重視,財政支出經費也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既包括“三通兩平臺”等硬件設備的建設,也包括一系列以教育信息化為支撐的教育改革發(fā)展等教育思想觀念和理論的轉變。要實現這些無疑需要大量的資金,僅憑有限的教育基礎信息工程建設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粵西農村地區(qū),基層政府往往財政預算有限,且在短期內難以籌措到需要的大量資金。因此,僅憑政府力量很難解決經費問題。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運作模式。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想達到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目標要求,可以引入PPP模式,讓社會資本參與政府公共事業(yè),能夠為粵西縣域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政府資金不足、人才短缺等問題提供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PPP模式自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后,被許多國家應用于基礎教育辦學改革,用以調節(jié)政府、學校和市場的關系,尤其是在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日本等主要發(fā)達國家得到廣泛響應和應用。國內教育領域的PPP模式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PPP模式在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領域的應用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非常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因此,筆者嘗試發(fā)現和研究在粵西農村縣域實施PPP模式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農村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提供一定理論依據和指導。
1? PPP模式在粵西農村縣域可能遇到的困難
1.1? 社會組織乃至政府和教育部門對PPP不了解
我國引進PPP模式比較晚,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實施更是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很難有可供參考的先例。大部分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對PPP模式不甚了解,不清楚什么項目可以采用PPP模式,自然也不太了解項目的設置是否合理和科學。尤其是在粵西農村縣域開展教育信息化相關的PPP項目更是困難重重?;浳鬓r村相對來說消息閉塞,政府機構相對墨守成規(guī)、缺乏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相對珠三角地區(qū)也比較落后,因此可能會對教育信息化相關的PPP項目產生抵制,或者因為認識不清,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等。
1.2? 粵西農村縣域PPP模式制度不健全,法律不規(guī)范
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PPP的法律,指導文件多為各部委或者各地方政府頒發(fā)的規(guī)章制度或者指導性文件,缺乏國家層面的法律保障。關于農村縣域開展PPP模式促進農村教育信息化的法律更是微乎其微。這就使得粵西農村縣域的法治環(huán)境比較糟糕,無法合理合法去調節(jié)投資者、經營者和受益者之間的利益和關系。已有的一些規(guī)章制度和文件的法律效力極其低下,在解決項目問題時很難找到相應的法律依據去維護各自的利益[2],遇到問題可能找不到法定責任人,很難落到解決的實處,因此很難保障PPP模式在粵西農村縣域的順利展開。
1.3? 社會誠信缺失,項目虎頭蛇尾
由于社會誠信的缺失,在粵西農村縣域開展PPP項目促進農村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形成社會組織的不公平競爭。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相互不信任,尤其是相關的PPP項目如果招投標程序不完全透明或者招投標的結果不公開,很容易滋生腐敗,從而導致公民乃至社會組織對政府失去合作的意愿和信心。PPP項目到達公民或者社會組織之后,由于這些項目的周期比較長,很可能在項目過程中出現行政部門調整或者地方政府負責人更改等現象。這一現象會造成項目紊亂,各方互相推諉責任,影響項目的進度,項目建設很可能無法按時按質完成,甚至虎頭蛇尾、草草結項,沒有達到擬定的需求和目標,最終不僅阻礙粵西農村縣域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而且會降低政府信用。
1.4? 教育信息化項目投資回報率低,項目數量少
“商人逐利”,從某些方面來說,PPP項目的盈利多少決定了資本投入的多少。教育行業(yè)的投資回報率相對其他行業(yè)來說是比較低的,因此,相對的項目數量也比較少。尤其是在粵西農村縣域開展促進農村教育信息化的PPP項目,投入成本比較高,但是收效和收益相對來說比較低。因此,社會機構很可能因為信心不足,或者在評估風險和收益后,對這一塊失去熱情。堅持下來的社會機構也很有可能因為盈利問題舉步維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1.5? 缺乏專業(yè)人才,專業(yè)復合型人才短缺
我國PPP還處于起步階段,尤其在教育領域還顯得比較陌生。在粵西農村縣域開展PPP項目促進農村教育信息化,相對來說項目的運轉周期會比較長,對技術和專業(yè)度要求高,因此需要持續(xù)穩(wěn)定的專業(yè)人才來管理、運營和監(jiān)管。政府方面缺少懂得PPP模式的專業(yè)復合型人才,公務員體制中找不出這方面的儲備知識,黨政機關培訓也沒有涉及這一塊。沒有相關人才,在粵西農村縣域想要順利推行PPP模式自然舉步維艱。
2? 促進PPP模式在粵西農村縣域發(fā)展的對策
2.1? 加強PPP模式在粵西農村縣域發(fā)展的宣傳力度,提高各方思想認識水平
首先,要加強PPP模式在粵西農村縣域發(fā)展的宣傳力度。在引進PPP模式之前,通過專題研討會或者座談會等方式對PPP模式的相關知識、政策和成功案例等進行宣講,讓縣域地區(qū)的廣大群眾逐步認同PPP模式可促進粵西農村縣域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有助于當地教育和經濟的發(fā)展,打下雄厚的群眾基礎。
其次,去珠三角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宣講在粵西農村縣域開展PPP項目以促進農村教育信息化的項目優(yōu)勢,吸引社會組織尤其是珠三角地區(qū)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yè)參與粵西農村縣域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
最后,要加強PPP模式含義和相關政策的解讀,使得社會組織和粵西農村縣域政府相關人員對PPP模式的相關政策達成一致認識,也便于相關政策的推廣和落實。
2.2? 健全完善PPP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各部門根本利益
為了充分保護投資者、經營者和受益者的平等地位,必須要強制性地以法律的形式來規(guī)定權利和義務,從而充分保障各部門的平等地位和根本利益。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PPP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保證透明的競爭條件,完善私人進入退出的機制和不同類型參與方之間的爭端解決政策,以公正合法的形式保障各部門的根本利益,避免不必要的爭端和責任推諉。
2.3? 建立終身責任制,加強政府監(jiān)管
公民或社會組織在粵西農村縣域PPP項目的整個過程中占有比較重要地位,而且他們貫穿了項目從規(guī)劃、實施到維護的整個階段。為了規(guī)避行政部門調整或者地方政府負責人更改造成的影響,政府部門要建立負責人終身責任制。如果實在迫不得已要更換負責人,也要堅持新政策不能影響已有項目的運行,確保項目正常準時完成。還要加強政府的指導、管理和督查作用,要防止審批時的暗箱操作,將審批程序陽光化、公開透明。此外,項目從規(guī)劃到設計、招標、環(huán)評等環(huán)節(jié)都要公開,接受各方的監(jiān)督和檢查,從而防止公民或者社會組織牟取不正當利益。
2.4? 完善各種激勵機制,加大各方對粵西農村縣域PPP項目的支持力度
首先,應該完善各種激勵機制,政府對粵西農村縣域采用PPP模式的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資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要建立完善的稅收激勵機制,對投資粵西農村縣域PPP模式的社會組織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盡量減少這些社會組織的后顧之憂。
其次,在聲譽上為這些社會組織造勢,給他們頒發(fā)榮譽證書,或者鼓勵號召其他社會組織向他們學習。不僅讓這些加入粵西農村縣域PPP項目的社會組織名譽雙收,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其他社會組織對教育信息化的融資熱情。
最后,按照我國財政部發(fā)布的《關于實施政府和民間資本合作項目以獎代補政策的通知》要求,廣東省政府可以要求省市縣各級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建立粵西農村縣域PPP專項補貼,除了給這些PPP項目一定的投資和運營補貼外,還可以用于這些社會組織在進行融資時的利息補貼和貸款擔保。
2.5? 擴大人才供給,合力培養(yǎng)專業(yè)復合型人才
首先,可以成立粵西農村縣域PPP教育研究中心。目前雖然教育PPP研究很少,但是也有一些省份已經成立了教育PPP研究中心。在粵西農村這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因此可以成立粵西農村縣域PPP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可以與粵西的高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合格的PPP項目管理師,彌補PPP專項人才方面的空白和缺陷。高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學生可以輸入粵西農村縣域PPP教育研究中心從事進一步研究。
其次,需要對粵西農村縣域具體從事PPP項目的基層人員進行專項培訓。盡快培訓專業(yè)人員專門從事PPP項目,做到從事項目的人員和崗位相匹配,從而提高項目的供給能力。
最后,在缺乏人才的背景下,政府還可以鼓勵第三方機構的參與,利用第三方機構培養(yǎng)專項人才。
3? 結語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zhàn)略方針,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堅持農業(yè)農村優(yōu)先發(fā)展總方針,以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為總抓手”[1]。國家在頂層設計中已經明確了支持PPP模式參與鄉(xiāng)村振興,也不斷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并引導社會資本加快進入鄉(xiāng)村建設領域。盡管PPP模式在粵西農村縣域可能存在宣傳力度不大、政策法律不規(guī)范、項目虎頭蛇尾、項目數量少和專業(yè)復合型人才短缺等問題,但是通過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各方面的努力與合作,相信最后都會迎刃而解,得到妥善處理。雖然PPP模式在農村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研究近乎空白,但是可以預見,PPP模式在農村教育信息化領域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蛷V闊的應用前景。在粵西農村縣域引入PPP,讓企業(yè)以參股或者合資等方式合作,企業(yè)出技術或者人才,提供基礎設施或者平臺等,從而為促進粵西農村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追求教育公平與教育均衡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關震,閻西塬.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應注意的幾個關系[J].理論界,2017(11):15-21.
[2]婁兆鋒.PPP融入鄉(xiāng)村振興的機遇與對策[J].中國招標,2019(17):32-33.
[3]新中國崢嶸歲月[N].人民日報,2020-0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