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稱得上是英語文學的開山鼻祖,甚至可以說是現(xiàn)代英語的開創(chuàng)者。在今天人們使用的英語中,有大約一千七百個單詞是莎士比亞發(fā)明的。莎士比亞一生寫了三十七部戲劇,絕大部分堪稱精品。
從莎士比亞生活的年代起,人們對他的崇拜從未因時間的流逝而衰減,種種新的文學流派都試圖從他那里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在英國,他被冠以“民族詩人”的尊號;在歐洲大陸啟蒙時期,伏爾泰、歌德都是他的崇拜者;在浪漫主義時期,雨果稱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恩格斯則說莎翁《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的一個角色加上一條狗,比全部德國喜劇加在一起更有價值;進入20 世紀,早期的現(xiàn)代主義運動者將他看成先鋒派的鼻祖,后期的文學家們則稱他為后現(xiàn)代主義鋪平了道路,甚至女權主義者也從莎翁戲劇中尋找男女平等的依據(jù)。
今天,人們依然在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一方面因為這些作品確實寫得好,另一方面是因為作品中探討的各種問題,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是跨越時空的,今天我們依然會遇到。莎翁不僅是文豪,也是一個充滿生活智慧的人。他總會通過作品中的人物之口說出自己的人生智慧。我們不妨讀一段《哈姆雷特》中老臣波洛涅斯叮囑兒子的話: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凡事必須三思而行。
對人要和氣,可是不要過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應該用鋼圈箍在你的靈魂上,可是不要對每一個泛泛的新知濫施你的交情……傾聽每一個人的意見,可是只對極少數(shù)人發(fā)表你的意見;接受每一個人的批評,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斷……不要向人告貸,也不要借錢給人;因為債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丟了本錢,而且還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貸的結果,容易養(yǎng)成因循懶惰的習慣。尤其要緊的,你必須對你自己忠實;正像有了白晝才有黑夜一樣,對自己忠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
這段話講得很直白,但是越想越有道理,對我處理人際關系的影響很大。
和很多文人過得窮困潦倒所不同的是,莎士比亞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晚年生活得恬適安詳,這其實也和他的人生態(tài)度、生活方式有關。我從他的書中總結了許多人生智慧,僅舉幾則為例:
1. 合理支配金錢;
2. 家庭和諧最珍貴,要忠于愛情,區(qū)分愛情與情欲;兩性關系需要兩情相悅,水乳交融,不能勉強;
3. 要放松自己,享受生活,體會文學和音樂的魅力,享受美食,不要過度悲傷;
4. 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酗酒、賭博、縱欲無度;
5. 年輕與老邁全由心靈決定。
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是悲劇,尤以《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這四大悲劇成就最高。
下面,我們通過《李爾王》,來看看莎士比亞對人、社會、歷史的思考。
李爾王的故事源于英格蘭的一個遠古傳說。這個傳說可以追溯到羅馬人統(tǒng)治之前,流傳到莎士比亞,至少有一千五百年了。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年事已高的李爾王打算退位,把國家交給三位女兒統(tǒng)治,并把最大的領地賞賜給最愛他的人。于是,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獻媚稱自己愛父親勝于世上的一切。三女兒考狄利婭不會阿諛奉承,只說自己的愛不可以用言辭表達。喜歡聽奉承話的李爾王在盛怒中取消了三女兒的繼承權,將國家分給了大女兒和二女兒。當時,勃艮第公爵和法蘭西國王都在追求考狄利婭,前者聽說她什么都沒分到時,便毀掉了婚約,而后者看中考狄利婭的品貌,依然迎娶了這位一無所有的小公主。
至于李爾王的結局,一想便知。得了領地的兩個女兒不僅不贍養(yǎng)父親,還想著殘害手足以獲得全部的領地,反倒是一無所有的考狄利婭表現(xiàn)出了對父親的愛,并在丈夫的幫助下反抗自己的兩個姐姐。
可惜最后反抗失敗,考狄利婭被殺,李爾王被俘,而那兩個罪大惡極的姐姐也沒有得到好結局。最后,荒涼的世界上只剩下垂垂老矣的李爾王,可以說是個大悲劇。
《李爾王》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才寫得出來,上了年紀的人讀才更有體會的大悲劇,是莎士比亞成熟期的悲劇作品。相比之下,早期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結局雖然也很悲慘,但故事推進得比較輕松。用歌德的話說,這部劇“到處充滿了青春與春天”?!独顮柾酢穭t從頭到尾都非常沉重,這反映出了作者歷經人生滄桑后對人生和命運的深刻感悟。
莎士比亞是個很擅長通過講故事傳遞思想的人。關于莎士比亞在表達自我方面的技巧,我總結為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要講能喚起別人共鳴的故事。莎士比亞是一個生活經歷非常豐富的人。他的作品雖然大多取材于當時流行的一些故事、傳說以及歷史事實——這一點和薄伽丘、喬叟等人都一樣——但是他也有對自己的經歷加以裁剪和整理,附著在他講的故事中。這讓那些故事看起來似乎就是我們身邊發(fā)生的事情,這也是莎士比亞劇作到今天還有很多人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連《李爾王》里所說的親情問題,也并不會因為社會整體的進步就消失了。幾百年后我們再讀也完全不覺生疏,因為我們周圍仍舊有一堆李爾王這樣的人。當我們看到當面溜須拍馬、背后使絆子的人,就會想到李爾王的兩個女兒。
《李爾王》里還講到了愛情,告誡女孩子們要搞清楚對方看中的是自己這個人,還是自己能帶來的榮譽、地位、金錢等。法蘭西國王在得知考狄利婭將一無所有時,講了這樣一段深刻的話:“最美麗的考狄利婭!你因為貧窮,所以是最富有的;你因為被遺棄,所以是最寶貴的;你因為遭人輕視,所以最蒙我的憐愛。我現(xiàn)在把你和你的美德一起攫在我的手里;人棄我取是法理上所許可的。天啊天!想不到他們的冷酷的蔑視,卻會激起我熱烈的敬愛。陛下,您的沒有嫁奩的女兒被拋在一邊,正好成全我的良緣;她現(xiàn)在是我的分享榮華的王后,法蘭西全國的女主人了……”
莎士比亞的這些洞見是超越時空的,到今天還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托爾斯泰說“作家要喚起一種經驗過的情感,這種情感要以別人可能體驗到的方式交流”,莎士比亞做到了。
第二層,文學創(chuàng)作的元素要抽離現(xiàn)實生活,這正是文學需要高于生活的地方。從本質上講,《李爾王》探究的是親屬關系對人類不幸的影響。這是一個有哲學高度的話題,不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問題,而是我們世代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雖然現(xiàn)在很多人是獨生子女,不會遇到這樣的父親,但單位里的領導也可能是個李爾王。
《李爾王》還探討了關于權力的話題。權力會使人任性,李爾王如此,很多獨裁者也是如此。但是,曾經擁有權力的人一旦失去了權力,身上的任性卻不會隨之消失。不過到那時,這種任性不僅不會再被任何人接受,還會產生反作用,使這樣的人必然成為犧牲品。李爾王如此,很多失去權力的人也是如此。
莎士比亞這種將思想高度濃縮的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學習。當一個人需要在普遍性問題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必須拋開那些和具體時代、地域、文化背景有關的元素,抽取出最本質的東西,這樣才可能對全人類都適用。
第三層,再深刻的道理,也要用直白的語言說出來。
《李爾王》雖然思想深刻,但是語言很直白,不妨看看其中的三句話:“一個負心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齒還要使人痛入骨髓?。ǖ谝荒唬┋傋訋е棺幼呗罚緛硎沁@時代的一般病態(tài)。
(第四幕)愛情里面要是摻雜了和它本身無關的算計,那就不是真的愛情。(第一幕)。
這些大實話隱含了很多哲理。有的人為了令文字有美感,會用很多形容詞和典故,這就如同為了做一道好菜,用很多名貴的原材料一樣。其實,寫作的最高境界是用平實的語言寫出警句。而《李爾王》和莎士比亞其他劇作中的很多警句都沒有典故,也沒有難懂的詞,含義卻深刻雋永。
莎翁的劇作能夠跨越時空廣為流傳,是因為他是通過文學講哲理,能夠喚起今天大眾的共鳴。在表達上,他能借助人們熟悉或喜聞樂見的故事,以直白的語言將深刻的道理寫出來,讓各個國家、各個時代的人都能理解。
(摘自《吳軍閱讀與寫作講義》,新星出版社,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