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康星星
(榆林市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陜西 榆林 719000)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為人體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免疫系統(tǒng)出現(xiàn)進行性損傷導致的慢性疾病,因此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各種機會性感染以及腫瘤發(fā)生等概率顯著上升[1]。近期調查[2]顯示,我國HIV/AIDS患者數量顯著增長,其感染人群也逐漸由高危人群擴展至普通人群,因此防治形勢日漸嚴峻。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及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也是我國常見慢性疾病,由于與HIV/AIDS傳播途徑、危險因素存在相似性,因此HIV/AIDS患者合并HBV、HCV及TP感染相對普遍[3]。研究[4-5]顯示,HIV/AIDS合并HBV感染患者病情進展為慢性乙肝速度比單純HBV感染患者高4倍,患者病情進展為肝硬化及肝癌風險上升,病死率顯著上升,不利于HIV/AIDS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療及病情防治。本研究擬對HIV/AIDS患者合并HBV、HCV及TP感染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以便為后期HIV/AIDS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間收治的HIV/AIDS患者476例為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標準:①據相關診斷標準[6]確診為HIV/AIDS患者;②入組前未接受抗病毒治療;③精神、意識正常,可以配合研究;④患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依從性不佳;②處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③免疫缺陷疾病由化療及激素等所致;④同時參與其他研究。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研究方法
1.2.1 調查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面對面問卷調查。調查由經培訓合格的調查人員負責,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文化程度、職業(yè)、性別、民族、年齡、婚姻狀況等)及感染相關因素(包括感染途徑)。
1.2.2 病毒感染情況測定:患者入院后收集靜脈血進行離心處理,獲得血清后檢測HIV/AIDS、HBV、HCV、TP感染情況。對于HIV感染,送至疾控中心進行檢測證實。對于HBV、HCV病毒感染,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HBV表面抗原及HCV抗體陽性表示存在HBV、HCV感染。對于TP感染,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及梅毒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進行測定,兩者均陽性表示患者存在TP感染。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數據通過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差異比較。應用多元Logistic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HIV/AIDS患者合并HBV、HCV及TP感染情況 所有HIV/AIDS患者中,HBV、HCV及TP感染者分別為47例(9.87%)、83例(17.44%)和26例(5.46%),HBV+HCV、HBV+TP、HCV+TP感染者分別為20例(4.20%)、13例(2.73%)和17例(3.57%),HBV+HCV+TP感染者為15例(3.15%)。
2.2 HIV/AIDS患者合并HBV、HCV及TP感染與人口學特征的關系 見表1。HIV/AIDS患者雙重感染與患者文化程度、民族以及感染途徑有關(均P<0.05),三重感染與患者年齡、感染途徑有關(均P<0.05),四重感染與患者感染途徑有關(P<0.05)。
表1 HIV/AIDS患者合并HBV、HCV及TP感染與人口學特征的關系[例(%)]
2.3 HIV/AIDS患者合并HBV、HCV及TP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見表2。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小學及以下學歷、性傳播、吸毒是HIV/AIDS患者雙重感染的危險因素,吸毒是HIV/AIDS患者三重感染的危險因素,性傳播是HIV/AIDS患者四重感染的危險因素(均P<0.05)。
表2 HIV/AIDS患者合并HBV、HCV及TP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HIV感染使機體免疫系統(tǒng)受到影響,造成CD4細胞功能損傷,導致機體出現(xiàn)進行性慢性免疫功能損傷,因此患者較易感染其他病毒,多種感染死亡風險顯著上升,全面評估HIV/AIDS以及合并感染情況意義重大[7-8]。終末期肝病已經成為HIV/AIDS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患者療效及預后相對較差[9]。HIV感染會影響HBV感染進程,導致HBV-DNA聚合酶活性變化,同時HBV中HBV X蛋白會促進HIV中長鏈末端重復轉錄序列復制,因此HBV、HIV感染會相互促進,導致患者病情進展[10]。本研究中,HIV/AIDS患者中HBV、HCV感染發(fā)生率分別為9.87%、17.44%,HBV感染率較低主要與乙肝疫苗普及和接種關系密切。乙肝疫苗應用時我國HBV感染率顯著下降,但是HIV感染相關抗病毒藥物會影響患者肝臟功能,而HIV又是肝臟損傷重要危險因子,因此對HIV/AIDS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積極監(jiān)測肝功能,同時及時接種乙肝疫苗,在進行相關知識普及時重點對高危人群進行知識宣教、行為干預以及病毒篩查,以防止HIV/AIDS與HBV交叉感染。研究[11]發(fā)現(xiàn)HIV/AIDS患者HCV感染率為2.28%,低于本研究中HCV感染率。本研究中HIV感染患者TP感染率達到5.46%,明顯低于陸亭屹等[12]研究結果,該研究顯示HIV與TP雙重感染率顯著高于其他普通人群,分析原因為梅毒患者較易出現(xiàn)生殖器皮損及炎癥反應,而這種皮損為HIV病毒的進入門戶,炎癥反應激活所致T細胞與巨噬細胞浸潤又可以為HIV受體提供有利環(huán)境,導致HIV及TP雙重感染率上升。另一項研究[13]則顯示,合并HIV/AIDS、TP感染患者病情會相互促進,因此合并感染患者疾病傳播及進展風險增加。朱曉娟等[14]研究認為HIV/AIDS與梅毒均為性傳播疾病,傳播途徑相似,梅毒患者因為皮膚存在潰瘍,皮膚保護屏障受損,導致HIV感染風險上升3~5倍,而HIV不僅使TP感染風險增加,還會使梅毒癥狀加重,并影響抗病毒治療效果,由于兩種感染癥狀及流行病學上存在協(xié)同作用,因此患者就診時需要同時檢測HIV及TP抗體。本研究中三重感染發(fā)生率為2.73%~4.20%,而四重感染率則為3.15%,顯著高于相關研究中HIV/AIDS合并HBV、HCV三重感染發(fā)生率[15],分析其可能原因為本研究時間相對較短,納入樣本量相對較小。
多因素分析顯示,小學及以下學歷、性傳播、吸毒是HIV/AIDS患者雙重感染的危險因素。HIV/AIDS患者學歷越低,對于相關傳染疾病的防護意識就越差,因此各種傳染疾病發(fā)生風險顯著上升。研究[16]顯示,HIV/AIDS患者學歷主要以大專及以上者為主,與本研究不同,該研究認為應該加強對低學歷人群HIV/AIDS及相關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改善該群體對HIV/AIDS的認知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傳播、吸毒是HIV/AIDS患者雙重感染的危險因素,吸毒是HIV/AIDS患者三重感染的危險因素,性傳播是HIV/AIDS患者四重感染危險因素,因此性傳播是導致HIV/AIDS患者多重感染的重要影響因素。研究[17]發(fā)現(xiàn),HIV合并HCV感染中有近82.4%為吸毒所致。研究[18-19]則顯示,HIV/AIDS患者通過吸毒感染HCV的風險是性傳播途徑的63.54倍,顯示HCV主要經血液尤其是吸毒方式傳播,經由其他性傳播方式傳播相對較少。霍煒等[20]研究則認為,HIV/AIDS患者傳播途徑由血液傳播轉化為性傳播,尤其是近期男男性行為增多、安全套使用率相對較低、頻繁更換性伴侶等導致HIV/AIDS以及其他病毒感染風險顯著上升。
綜上所述,HIV/AIDS患者較易合并HBV、HCV及TP感染,雙重感染、三重感染以及四重感染影響因素各不相同,需要及時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