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隆化縣第四中學 黃 珊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一方面提供給學生未來發(fā)展所需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化學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huán)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xiàn)象。從學生的認知層面上分析,他們正處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在不斷積累新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學習知識的特點是從定性到定量,從宏觀到微觀。隨著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不斷增加,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不斷提高。一次,學生興致勃勃地朝我跑來,問道:“老師,燒水壺使用一段時間后會出現(xiàn)很多白色固體,而且不容易除掉,它們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于是,我們一起圍繞燒水壺中的水垢進行了相關探究。
【提出問題1】燒水壺中水垢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什么?
【查閱資料】水垢,俗稱“水銹”“水堿”,白色或黃白色固體,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等。水垢的導熱能力很低,結于燒水壺內(nèi)部受熱面上,會影響傳熱效果和燒水效率。
【提出問題2】生活中如何除去燒水壺中的水垢?
【猜想與假設】由于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不易溶于水,但能被稀鹽酸或稀醋酸等溶解,故可用稀鹽酸清洗。
【實驗用品】燒杯若干、純凈水、鑷子、玻璃片、橡膠手套、一次性口罩、稀鹽酸、稀硫酸、碳酸飲料、澄清石灰水、玻璃棒等。
【進行實驗】用鑷子取少量燒水壺中新形成的水垢碎片于1 號燒杯中(注意不要損壞燒水壺),加入少量稀鹽酸,在潔凈的玻璃片上涂少量澄清石灰水,蓋在燒杯口上,觀察實驗現(xiàn)象。
【現(xiàn)象分析與結論】白色水垢表面出現(xiàn)氣泡并逐漸溶解,玻璃片上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說明白色水垢的化學成分中確實含有碳酸鹽,水垢溶于稀鹽酸。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依次為故猜想成立。
【提出問題3】用稀硫酸能除去水垢嗎?
【進行實驗】取少量水垢碎片于2 號燒杯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在潔凈的玻璃片上涂少量澄清石灰水,蓋在燒杯口上,觀察實驗現(xiàn)象。
【現(xiàn)象分析與結論】白色水垢表面剛開始出現(xiàn)少量氣泡,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稍后反應停止,玻璃片上的澄清石灰水沒變渾濁。這是因為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在水垢表面,使反應自行停止。因此,不能用稀硫酸除去水垢。
【實驗反思】1.水垢的形成:水中含有鈣、鎂以及碳酸根、碳酸氫根等離子。當水達到一定溫度后,其中的鈣、鎂離子與碳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碳酸鈣、碳酸鎂等沉淀。
2.本次實驗后的廢液由老師處理,不可隨意倒入下水道,否則會污染水源,腐蝕鐵制下水管。
【實驗拓展】生活中除水垢的小妙招:將碳酸飲料倒入有水垢的燒水壺中,發(fā)現(xiàn)一段時間后,水垢逐漸溶解甚至消失;用家用食醋除水垢,簡單方便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