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清
一、研修背景
校本培訓的形式多樣,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而以傳遞理論為主的培訓更多地從理念上對教師注入新的教學思想,唯有教學實踐研究才能真正提高業(yè)務能力。廣州市荔灣區(qū)的環(huán)市西路小學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緊密結合課程改革工作,通過組建教師核心組,開展課程統(tǒng)整課題研究,以探索課程新領域,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二、研修過程
(一)準備階段
2016年,學校計劃進行課程改革,擬以綜合實踐活動為切入口,初步構思“以校園劇為載體的課程統(tǒng)整”。這個構想大膽創(chuàng)新,沒有其它學校的做法可供參考,改革實驗舉步維艱。于是,學校成立課題核心組,明確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小學中年段學生),向各學科“招兵買馬”,選拔愿意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組建校園劇課程統(tǒng)整核心組(以下簡稱“核心組”),先讓科組一部分教師干起來,再帶動其他教師加入。2017年和2018年的8月,核心組利用假期時間回校,研讀各學科的課標和三、四年級教材,找到不同學科知識點之間的連接點與整合點,以知識結合點作為主題,實驗班制訂班級活動計劃,設計活動方案。
(二)實施階段
1.進行課堂實踐研究,探索校園劇生成規(guī)律
課堂教學是校本研修的落腳點,校本研修不能離開課堂教學實踐,不然只會成為“空中樓閣”。以每個班級生成一部校園劇為學習目標的課程如何開展?沒有前人可鑒的操作,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正所謂“實踐出真知”,核心組教師踏上了艱難的研究摸索之路。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三十多位來自各學科的教師在“三無”(無教材、無教參、無專業(yè)戲劇師資)狀態(tài)下,帶著三年級學生邊學邊做——認識戲劇,學寫劇本,制作道具,排演,匯演……摸索出校園劇課程模式:認識戲劇+閱讀與體驗+戲劇活動。
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三、四年級進行實驗,運用校園劇課程模式開展活動,經(jīng)過實踐檢驗、反復研討,歸納出校園劇活動“五導五自”實施策略。校園劇“五導五自”策略為“導—自創(chuàng)編”“導—自導演”“導—自排演”“導—自制作”“導—自評價”。
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原來進行實驗的三、四年級升為四、五年級,新冠肺炎疫情中斷了2019學年第一學期的主題活動“未來社區(qū)”,但“停課不停學”期間,課題組教師仍堅持進行網(wǎng)課校園劇課程統(tǒng)整實驗,以“五導五自”策略,圍繞“抗疫”主題組織學生進行編劇,制作道具、背景,角色配音,小視頻拍攝,網(wǎng)絡排練等戲劇活動,生成的優(yōu)秀抗疫校園劇參加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委員會的比賽獲得可喜的成績,學生被評為活動的“卓越領袖”,課題組的教師被評為“卓越指導教師”。
2.堅持學術教研,提高教師課程統(tǒng)整能力
為了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學校充分利用校外資源,邀請理論水平高的教育專家多次給教師進行授課,給校園劇課程提出了寶貴建議,進行經(jīng)驗和理論傳授。在專家的指導下,核心組的教師們大膽創(chuàng)新,利用學科課程統(tǒng)整,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綜合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校園劇課程成為學生最喜歡的課程。核心組教師分若干小組進行研討,并根據(jù)新理念進行集體備課,教師自薦上試驗課。課后集中分享經(jīng)驗,聽課教師點評,執(zhí)教教師寫好反思。每個周二下午進行課例實踐和集中研討。例如,開展“開題課的做法”“小組合作制的運用”“戲劇表演在學生學習中的運用”等主題進行探討;又或者以工作坊模式進行課后反思,集體備課,教學策略共商等……核心團隊帶著課堂深入課程研究,閱讀理論專著,共學、共研、共享、共贏,言論自由,互幫互助,每位教師發(fā)揮個人所長推動課程的進展。每個學期末,進行校園劇課題的總結匯報會,實驗教師寫匯報材料,專家點評,邀請外市學校的行政和教師觀摩交流。經(jīng)過兩年高強度的教研,教師學科統(tǒng)整的研究及實施能力得到了提升,并總結出校園劇生成模式、“五導五自”實施策略。
3.開展案例研究,推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課堂改革實驗研究除了研究教學怎樣教,還有研究學生怎樣學。為了加強對學生自我發(fā)展的研究,核心組設計了學生活動手冊,學生定期填寫記錄下活動過程的心得體會,為教師的案例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期末,教師撰寫案例,從課堂教學發(fā)生的現(xiàn)象,從學生行為表現(xiàn)進行個案分析,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規(guī)律,及時總結經(jīng)驗。
4.進行問卷調查,促進教師研究反思
課題帶動研究,目的是為了提升教師研究水平。在研究中期階段,2019年1月,學校對核心組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教師對課題的認識與理解;對小組研究的狀態(tài)和結果進行描述;讓教師自評在課題研究中發(fā)揮的作用,陳述開展課題研究的設想,等等。問卷調查促使教師們回顧研究過程,對目前階段性工作進行一個初步的分析,并對今后的研究有更清晰的方向。
5.開展子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科研能力
為了推進課程的發(fā)展,讓研究更深入細化,同時增加教師加入課題研究的參與度,全面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核心組教師組成4個子課題組,圍繞“校園劇E-STEA的研究”“校園劇生成模式”“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教師的四導”等進行研究。每個組寫了立項申請書,2019年7月,“在校園劇生成過程中教師‘四導策略的應用研究”“以校園劇為載體的非物質E—STEAM的研究——為環(huán)市西路小學為例”“滿天星校園劇課程生成模式的實踐研究”“以校園劇為載體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的策略研究”通過了廣東省小課題的立項。為了提高科研的質量,教師的教研由每周一次,調整為單周教研,雙周自主性學習。核心組的教師既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實施者,也是課題研究者。雖然工作量大,但是教師們負重前行,從教書到開發(fā)課程,到教學研究,在實踐、學習、反思、總結、改進中,不斷提高研究能力。每學期期末的課程統(tǒng)整總結會議,四個課題組都匯報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及時總結,從中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規(guī)律,更好地指導課程工作,整個團隊從教學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方向發(fā)展。四個子課題于2021年7月結題。
6.收集積累材料,制作教學資源包
從課題開展初始,核心組教師課前課后做好課程資源的收集和積累,及時把教學使用的設計、課件、視頻,以及課堂照片、課后反思等歸類放入電子資源包,為后來的校園劇課程任何教師提供了寶貴的教學資源和可借鑒的實施經(jīng)驗。
三、研修成效
1.跨學科集備。核心組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方向發(fā)展,教師的研究能力在實踐中得以提升。我們建立了一個多學科的教師研究團隊,彌補沒有全科教師的遺憾。同時,打破傳統(tǒng)的單學科教學觀念,通過跨學科集體備課、集體教研的方式,研究出跨學科整合的課堂教學方式。
2.教學研究成為一種常態(tài)。教師們不只在教研時間討論,還通過QQ群、微信組及時交流對課程的想法,甚至在走路時、地鐵中、公車中也會討論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總結反思
課題帶動教師開展教學研究,通過“實踐——教研——培訓——自學——提煉——總結”,使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思想,落實課改理念,努力使一部分教師成為學科帶頭人和研究型教師。以課題研究形式帶動教學實踐,基于教學實踐的校本培訓讓平均年齡四十多歲的核心組教師在無教材、無參考、無專業(yè)戲劇師資的情況下實踐,走出舒適區(qū),走出了教學研究的自我創(chuàng)新之路,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教學的驚喜。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