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潔
耳屎也就是耳垢,醫(yī)學名叫耵聹,是由外耳道皮脂腺分泌的一種灰色、橙色或淡黃色的蠟質(zhì)分泌物,同時還混有灰塵和皮屑。
俗話說的“濕耳”“干耳”,是由皮脂腺分泌的不同而決定的,“干耳”的耵聹會比較容易脫落,而“濕耳”的油性耵聹更易積在耳道里。
掏耳朵的真相你知道嗎?
耵聹有潤滑保濕、保護耳膜、抗菌、防噪聲和自潔等作用。一般情況下,外耳道會有正常的新陳代謝及自潔作用,不用掏耳朵。但是很多人習慣于自己掏耳朵。其實自己掏耳朵,風險可真的不小。
1.用力過猛,導致鼓膜穿孔,聽力下降,甚至并發(fā)中耳炎。
2.方法不當,可能將耵聹推向外耳道深部,形成耵聹栓塞,導致聽力減退,壓迫鼓膜引起耳鳴、眩暈。
3.用不干凈的挖耳勺、棉簽等挖耳,易挖出細微的傷口,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尤其是有些人迷信采耳足療店,殊不知如其消毒不正規(guī),極易造成交叉感染。還有一些患者喜歡掏耳后用各種藥水滴入外耳道,認為可以殺菌,這樣做也會破壞正常的皮膚屏障,從而有可能導致外耳道濕疹,繼發(fā)其他的感染。
4.共用挖耳工具,會傳染疾病,如最常見的是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可能引起外耳道乳頭狀瘤。
如何正確地掏耳朵?
從健康角度考慮,一般來說,耳朵沒有明顯不適癥狀,就無須處理耵聹。如果耵聹量大,造成了耳悶脹感,或?qū)е铝颂弁椿蚵犃ο陆瞪踔羻适?,則需要及時到醫(yī)院請求專業(yè)幫助。
一般大量的耵聹堆積在外耳道,稱為“外耳道耵聹栓塞”。臨床上,諸如分泌性中耳炎等中耳疾病引起的耳悶脹感極易與外耳道耵聹栓塞相混淆,自行掏耳極易延誤病情。
諸如合并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外耳道狹窄、既往未曾清理外耳道、耳癢有滲出液等情況的患者,切莫自行掏耳,務必到醫(yī)院就診!
聽力損失不僅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溝通,更是對生活、學習以及社交各方面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安徽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李紅武主任,就大家關(guān)心的耳朵響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出現(xiàn)耳聾等問題逐一講解,幫助大家認識耳朵、保護聽力。歡迎掃碼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