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燕
摘要:小學生具有可塑性、向師性、主觀能動性。小學老師應從積極的視角看待問題,在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關(guān)鍵詞: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小學德育;案例研究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里格曼曾經(jīng)強調(diào)過:“真正的幸福來源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發(fā)揮它們?!弊鳛槔蠋煟瑧摼劢箤W生“假惡丑”的表象,尋找學生“真善美’的本質(zhì),結(jié)合視角決定內(nèi)容、過程需要反饋、態(tài)度塑造人生這三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提出三種班級管理策略:轉(zhuǎn)換思維,以假亂真;靜心等候,轉(zhuǎn)惡成善;堅定信念,化丑為美。培養(yǎng)學生自律、友善、自信的三大優(yōu)秀品質(zhì),激發(fā)學生豐富的社會情感,幫助學生增強小學校園生活的幸福感。
一、案例呈現(xiàn)
在我的印象中,小陸同學經(jīng)?!芭d風作浪”:上課隨意講話惹得全班哄堂大笑,下課追逐打鬧,擾得班級雞犬不寧;他時常為非作歹”:一年級搶男生玩具,二年級揪女生辮子,三年級砸?guī)鶚伺?,他不時惡語傷人,嘴邊總是掛著一句“是他先弄我的”,臉上總是寫著“我才是受害者”??梢哉f,一提到他,沒有一個同學不敬而遠之,沒有一個老師不長吁短嘆。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假標簽,真自律
阿德勒說:“對于任何事物,起決定作用的并非事實本身,而是我們對于事實的看法,這看法甚至決定著我們的行動目標?!睂τ谶@樣一個在紀律上多次闖紅燈的孩子,可以說很難找到他身上的閃光點。但是,難找并不代表找不到。他喜歡看書,也許這就是突破口。那天,午寫的時候,我讓同學們趴在桌上休息,他靠在窗戶邊,沉浸在《明朝那些事》的閱讀中??赡芸吹糜悬c累了,他把眼鏡摘下,輕輕地放在眼鏡盒里??此茻o意地放眼鏡架的動作給了我管理的靈感。顯然,他所謂的“輕輕放眼鏡架”未必是真的照顧他人的感受,也未必是真的考慮當時的安靜環(huán)境,但是我何不以假亂真,借此機會激發(fā)他的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他的文明素養(yǎng)?因此,在下午的課堂上,我鄭重地就這個細節(jié)表揚他的個人素質(zhì),為他貼上文明的標簽。那一刻,他愣住了,看了看我,竟然把書悄悄合上,認真聽講。這是一個好的轉(zhuǎn)變。從那以后,盡管上課仍然處在“兩耳不聞窗內(nèi)事,一心只讀歷史書”的狀態(tài),但至少他沒有再跟左鄰右舍"嘮家常”,沒有再在課堂上練“海豚音”。他在大家贊賞的眼神中讀到了友好,他從大家熱烈的掌聲中聽到了真誠。漸漸地,他真的從自己身上看到了自律的美德,甚至能夠主動跟我反饋誰沒有遵守課堂紀律,誰又在破壞文明評比。在四年級班干部競選會上,他以全票入選,成為紀律委員。
案例二:忽視惡,重視善
涂爾干說:“我們不能把道德教育的范圍局限于教室中的課時,它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币虼?,我一直在等待合適的時機。終于,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成了教育的轉(zhuǎn)折點。那天我正在和孩子們一起用鉛筆練字,突然啪嗒-聲,筆芯斷了。我問誰有卷筆刀?話音未落,他就抓起他的進口卷筆刀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往筆者這邊跑過來。因為手法生疏,所以連續(xù)試了兩次都沒有成功,他觀察了一會,認真地說:“老師,你的筆頭裝反了,我來幫你吧。"那一刻,他儼然就是一個負責耐心的小老師。得到我的表揚后,他害羞又很驕傲地回到了座位。
從那時候起,我發(fā)現(xiàn)他對于幫助別人這件事上很有耐心,說明他一直有一顆向善的心;他獲得我的感謝和贊賞很開心,說明內(nèi)心一直渴望他人的鼓勵和關(guān)注。也許放大他樂于助人的優(yōu)點、發(fā)揮他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后來發(fā)生的事情,也驗證了我的設想。當時正是懷孕期,有時需要一把靠背椅子。偶然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靠背椅已經(jīng)提前擺好了。我很驚訝,后來才得知是他幫的忙。那一瞬間,大家都看到了友好善良的他,大家都不由自主報以真誠的掌聲。后來一段時間里,都能看到那把熟悉的靠背椅。每次,我都會借機在班級里宣傳他的“好人好事”,其他人也都慢慢看到了正在改變的他。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特長也不斷顯現(xiàn)出來。在學校跳繩比賽活動中榮獲-等獎。這份榮譽不僅讓他看到了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更讓同學們對他刮目相看。而這些通過自己行為的改變而獲得的掌聲,筆者想足以讓他的童年熠熠生輝。
三、案例反思
(一)視角決定內(nèi)容
面對學生看似復雜的違紀行為,如果老師以悲觀的視角去看待,那么這些行為就是雜亂無序、不可逆轉(zhuǎn)、永恒不變的。那老師能做的就是,控制行為不往嚴重的方向發(fā)展。再悲觀一點,老師也許真的就無能為力,學生也許真的就無可救藥。但是,如果老師以積極的視角應對,那么這些行為就是有章可循、有計可施、暫時存在的。作為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積極尋找學生違紀行為背后真實的原因,或許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或許是個人生活習慣,或許是自律意識不強。圍繞這一原因因勢利導,再次尋找在學生身上存在的優(yōu)勢和美德,幫助學生在合適的時間、場合發(fā)揮出來。
(二)過程需要反饋
面對學生看似嚴重的攻擊行為,悲觀者也許會花大量時間尋找攻擊背后的內(nèi)在外在、主觀客觀原因,花大量精力讓父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學生沒有攻擊的時刻卻被忽略了。如果能夠耐心等待,積極尋找與攻擊行為背道而馳的行為,借此及時做出積極的反饋,在不斷正強化的過程中,學生也許能夠更加清晰地意識到:我原來并不總是惹是生非,我也有自己獨一無的可貴品質(zhì)。有了這樣的積極體驗,學生自然而然有機會、有興趣發(fā)揮更多的優(yōu)勢。
(三)態(tài)度塑造人生
面對學生看似超低的自我認同,老師也許會覺得比起違紀行為和攻擊行為,更加讓人絕望。因為作為老師,既無法運用外在優(yōu)勢尋找教育的突破口,又無法運用內(nèi)在品質(zhì)把握教育的轉(zhuǎn)折點。唯一能做的,就是以預防為主,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不管是面對面溝通還是書面交流,都要不斷引導學生正視自我,接納自我。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能夠像一簇簇火苗一樣,給學生帶來希望和溫暖,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那么以前的負面情緒、消極思想隨風而去的同時,學習、生活、交友等等都不再是學生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結(jié)語
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學方法只有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lǐng)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才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蓖瑯拥?,教育管理方法也需要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浸潤學生的精神世界。而在小學階段,學生又具有可塑性、向師性、主觀能動性,因此作為老師,更應該從積極的視角看待問題行為,用積極的反饋強化優(yōu)秀品質(zhì),以積極的態(tài)度化解行為問題。
參考文獻:
[1]楊生福.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天津教育,2021(29):4-5.
[2]顧雪媛.小學班主任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J].天津教育,2021(29):24-26.
[3]田亞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徑分析[J].新課程,202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