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冬 劉少東 張虹 任夢
摘 ? 要: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國高校積極開展線上教學活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但線上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教學過程難以管控、學生互動性差、考核管理方式單一等。而這些不足在線下教學中就可以很好地解決。文章充分結合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特色,通過教師、學生、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工具等不同維度,建立線上線下教育教學深度整合的教學模式,并應用于實踐教學進行驗證,充分證明了該教學模式的優(yōu)越性。
關鍵詞:線上線下;深度整合;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中國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21)21-0083-05
一、引言
線上教學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提出,90年代在我國得到初步應用[1]。但初期的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似乎是兩條平行線,各自完成相應的教學內(nèi)容,沒有過多交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智能設備的性能不斷提升。教育部2012年發(f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深度融合[2]。如果說2020年之前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缺少互聯(lián)互通,那么新冠疫情的爆發(fā)則是將兩者牢牢連接,形成了相互融合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教學創(chuàng)新。因此,如何建立高質(zhì)量的線上線下深度整合教學模式將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線上教學工具
線上教學工具豐富多樣,各自具備不同的功能特點,高校應根據(jù)自身的課程內(nèi)容和教學特點采用適合的線上工具開展教學。
1.MOOC和SPOC
MOOC和SPOC分別在2008年和2013年由Bryan Alexander和Armando Fox提出。MOOC是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優(yōu)勢是將平臺與課程相結合,提升了一站式教學效果。SPOC為精致小眾的小課堂教學,有助于提升教學質(zhì)量[3-4]。兩者具體的對比情況如表1所示。
2.超星學習平臺
超星學習平臺是基于整體課程服務的學習平臺,包括課程介紹、課程大綱、知識點、電子教案、課件、視頻、輔導材料、習題、考核以及統(tǒng)計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創(chuàng)建學習與考核資源,學生可通過電腦或者手機APP完成相應的學習與考核,簡單易用[6]。
3.雨課堂
雨課堂是由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聯(lián)合開發(fā),注重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過程中的數(shù)據(jù)采集與驅(qū)動,實現(xiàn)了以數(shù)據(jù)驅(qū)動為導向的教學過程管控、消息推送以及彈幕互動等功能,提升了課堂的互動性,同時具備課前點名和PPT演示等功能,豐富了教學過程[7]。
4.騰訊公司系列軟件
騰訊系列軟件在教師和學生的用戶群中最受歡迎,其中包括騰訊課堂、騰訊會議、微信、QQ等,安裝和使用率幾乎為99%。軟件的使用方式簡單便捷,容易被用戶群所接受,擁有極好的口碑。騰訊課堂具有分享屏幕、PPT展示、音視頻播放、簽到、討論、答題卡等功能,為在線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同時,結合騰訊會議、微信、QQ等相關實時聊天工具可以實現(xiàn)現(xiàn)場討論和答疑功能,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8]。
三、線上教學模式成果分析
疫情環(huán)境下,某校的線上教學方案為MOOC(或SPOC)+騰訊課堂(或騰訊會議、雨課堂)+微信(或QQ)+超星學習通平臺。MOOC、SPOC作為課中、課下的輔助教學資料,騰訊課堂、騰訊會議、雨課堂作為線上教學直播工具,微信、QQ作為交流討論工具。最后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進行考核。通過此種線上教學模式,完成了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的在線教學任務。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1.課程類別分析匯總
某校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課程共計384門,分別為必修課234門(占比60.93%)、專業(yè)選修課90門(占比23.44%)、實踐教學課41門(占比10.68%)、公共選修課16門(占比4.17%)、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3門(0.78%)。具體如表2所示。
通過上述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實踐教學課、公共選修課的成績相對穩(wěn)定,考核方式以線上提交實踐報告、實習作品、論文等主觀考核為主。必修課程的課程數(shù)量、學生人次最多,成績呈正態(tài)分布,考核成績主要以線上客觀題和平時考勤綜合而得。
2.二級院、系必修課程分析匯總
考慮到必修課程占全部課程比重較大(60.93%),對于提升總體成績具有代表性的意義,因此選擇必修課程進行詳細分析,具體如表3所示。
通過表3統(tǒng)計分析得知,某校共計11個教學單位,其中包括7個二級學院和4個系,課程數(shù)量最多的學院為藝術學院達到72門,考核學生人次最多的學院為管理學院達到13765人次,課程考試成績中平均分最高的為藝術學院達到81.78分,但標準差數(shù)值最大達到6.18。此數(shù)據(jù)表明總體平均成績雖然很好,但也存在部分學生成績相對薄弱的情況。標準差數(shù)據(jù)最小的為信息工程學院,說明信息工程學院考核情況最為穩(wěn)定,對于線上教學的教學模式掌控最佳。
3.各年級必修課程分析匯總
統(tǒng)計各年級必修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不同年級學生對于線上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從而根據(jù)不同的成績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2016級所修課程為畢業(yè)設計類課程,故未統(tǒng)計在列,具體如表4所示。
從各年級課程統(tǒng)計分析結果來看,2019級學生數(shù)量最多,達到28367人次;課程數(shù)量最多的為2018級,達到88門。各年級課程最高分、最低分、平均成績以及標準差均相差無幾,說明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于線上教學的接受程度基本相同,考核結果只有細微的差別。
四、 線上線下深度整合的教學模式
通過匯總分析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線上教學的考核成果發(fā)現(xiàn),線上教學很好地完成了疫情沖擊下的教學任務,并且部分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例如:《藝術概論II》課程取得了95.55分的最高平均分;《數(shù)據(jù)庫程序設計》等17門課程存在考核滿分的成績。但線上教學的實踐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相對于線下教學還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間。因此,在進入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時期,線上線下深度整合教育教學模式的建立將迫在眉睫。
1.提升教師教學勝任力
受新冠疫情的沖擊,教學方式有了很大的轉變,由線下教學轉為線上教學。因此,教師必須快速地將線下教學能力升級成為“教學勝任力”。之所以稱之為“勝任力”是由于線上教學有別于線下教學,線上教學屬于新鮮事物。教師要從思維上去接受,由被動地將線下教學搬到線上轉換為主動參與線上教學,更好地將線上教學應用于線下教學方式中,并將線上教學作為線下教學的一種優(yōu)良輔助手段,從而達到混用的狀態(tài)。同時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結合,優(yōu)勢互補,形成深度整合的教學模式。完成新教學模式的能力即為教學勝任力。教師是否能夠接受這種轉變、轉變的速度如何、質(zhì)量提升的高低等將是決定未來教師教學勝任力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教師考核的新標準[9]。
2.樹立學生學習習慣導向
優(yōu)秀教學成果不只需要教師一方面的努力,還需要學生積極的配合。結合教育部“疫情期間大中小學在線教育情況”發(fā)布會內(nèi)容以及某校上學期考核成果的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可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基礎好、自覺性強,這類學生是名副其實的“學霸”,永遠排在班級前列;第二類是基礎好、自覺性差,這類學生考核成績有明顯下滑;第三類是基礎一般、自覺性強,這類學生成功做到了“彎道超車”;第四類是基礎一般、自覺性也一般,這類學生成績基本沒變,處于班級中游段位;第五類是基礎不好、自覺性差,這類學生成績慘不忍睹[10]。由此發(fā)現(xiàn),取得優(yōu)秀成績的關鍵點并不全在于基礎的好壞,而是在于自覺性的強弱。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將是教師在新教學模式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另外,每個學生對未知的內(nèi)容均具有好奇性、探索性和恐懼性,如何去激發(fā)學生的好奇性和探索性,消除恐懼性,樹立學習習慣導向,是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應該提供的最大幫助。1999年,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蘇伽特·米特拉教授開展的“墻中洞”教育實驗就可以說明一切。他在印度貧民區(qū)的墻壁上挖開一個洞,并在洞中放置了一臺可以上網(wǎng)的計算機,沒過多久,發(fā)現(xiàn)貧民區(qū)中的貧民和孩子均學會了上網(wǎng),并且還在網(wǎng)絡上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和文化等知識[11]。上述內(nèi)容可以說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會對教學產(chǎn)生良好的“化學反應”,而“線上線下深度整合的教學模式”是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3.建立線上線下教學過程
線上線下教育教學深度整合教學模式中,教師角色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建設一流教師團隊、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學內(nèi)容、一流教學管理等,從單兵作戰(zhàn)到集約開發(fā),從課堂搬家到創(chuàng)新研究,從輔助教學到促進交互,從班級授課到自組織學習,與學生建立翻轉式、混合式、探究式、交互式等多種學習方式,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12]。
(1) 課前教學工具和教學資源分享
各院、系根據(jù)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方法,使用不同的教學工具完成教學。課前將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相關課程資料進行分享,讓學生提前安裝系統(tǒng)、工具并測試。例如:超星學習通和雨課堂適合完成課程知識點預習;NOBOOK虛擬實驗室適合完成相關物理和化學的實驗教學;騰訊課堂適合理論教學;騰訊會議適合學習討論等。此部分工作要在正式開課前與輔導員共同組織學生以班會形式完成,切忌以通知方式草草了事。同時,建立溝通渠道,統(tǒng)一解答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保證各教學系統(tǒng)可正常使用,并且建立多種備用方案,保證教學過程高可用。
(2) 課前、課后線上線下學習資料分享
此部分學習資料與上一節(jié)不同,是針對課程的各個詳細知識點的學習資料,課前注重相關知識點預習,課后則注重所講知識點的復習。線下學習資料可以以教材、實驗冊、習題冊等為主,但一定要告知具體的學習范圍,切忌整冊、整套地推送,否則完全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并會產(chǎn)生消極的學習情緒。線上學習資料可以推薦MOOC、SPOC、超星讀秀、百度文庫等相關資源,同時注重各類線上教學資源配合使用,并非多選一模式,而是多合一模式。例如:MOOC可選作通識基礎類教學課;SPOC則可以進行提升類專項教學[13]。同時,在使用線上學習資料分享之前要進行相關調(diào)研,針對學生所在不同地區(qū)的不同網(wǎng)絡情況進行相關的線上學習資料共享。例如:網(wǎng)絡較差地區(qū)推薦在線閱讀,相反可推薦在線視頻等。
(3) 教學過程管控
教學過程分為“教”和“學”兩部分。“教”即教師的教學活動,“學”是指學生的學習過程。雖然“教”和“學”是兩個部分,但絕不可以分開來進行,教的目的即是學的成果,學的過程即是教的內(nèi)容,兩者是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因此才稱之為“教學”[14]。
教學過程中,考勤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線上考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無論從空間還是時間均難以把控,因此建立“逆向考勤”模式,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考勤考核來提升平時成績,即由原有的減分制度轉變?yōu)榧臃种贫?。不要將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割裂,要將考勤、教授和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形成互相融合的整體,進而提升教學質(zhì)量。具體方案如下:平時成績的初始值為0分,考核的環(huán)節(jié)可設置多種方式,不同的方式設置不同的權重。例如:翻轉課堂,根據(jù)學生在翻轉課堂中的表現(xiàn)進行加分(占比25%);MOOC課程,根據(jù)學生學習的不同進度來給予成績(占比15%);線下小組學習討論,根據(jù)每組的學習討論情況進行加分,為避免出現(xiàn)“劃水”情況,小組每位成員均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建立起學習圈氛圍(占比30%);線上線下知識點提問,針對自覺性不好的學生進行重點考查,如果回答存在問題,其他同學也可補充回答,同樣獲得分數(shù)(占比20%);利用學習通、班級魔方等工具抽查完成學生出勤情況的驗證(占比10%)。同時也可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課程增加不同考核方式。例如:實驗類課程可根據(jù)每節(jié)課完成的情況給予相應成績;實踐類課程可根據(jù)完成的項目進度給予相應成績等。利用上述方式,不但可以完成考勤考核而且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讓學生找到存在感,讓學習更有持續(xù)性,避免學生一味被動地接受枯燥知識,充分體現(xiàn)“教”與“學”的融合。
與此同時,增加線上師生互評環(huán)節(jié),區(qū)別于以往的做法,該環(huán)節(jié)在每節(jié)課后完成,而不是一個學期只完成一次。這樣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對某節(jié)課程教學活動的反饋進行快速調(diào)整和提升,以便更好地完成后期教學任務,學生也可根據(jù)教師的評價改進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率,教學管理部門通過查看互評結果可以輔助教師和學生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4) 課程考核模式
考核模式不再“一考終身制”,豐富考核方式,從多角度去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考查學生真實項目案例完成情況,反映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情況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課程學習制作相關作品或者綜合報告,反映學生對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參加相關學科的知識競賽,通過以賽促學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不同名次賦予不同成績;線上完成理論知識的客觀題考核,線下完成主觀題目或者實操類題目的考核,充分發(fā)揮線上線下各自的特點。
五、線上線下深度整合教學模式實踐成果分析
通過線上線下教育教學深度整合的教學模式,某校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良好地完成了疫情常態(tài)防控下的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的,并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成果。具體對比分析如下。
1.課程類別對比分析
某校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課程共計497門,分別為必修課302門(占比60.76%),專業(yè)選修課102門(占比20.52%),實踐教學課38門(占比7.64%),公共選修課47門(占比9.46%),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6門(占比1.21%),具體對比情況如圖1所示。
通過圖1對比發(fā)現(xiàn),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在課程數(shù)量(上升29.43%)、學生人次(上升30.09%)、平均成績(上升1.70%)均比上學期有所提升,說明線上線下教育教學深度整合的教學模式成果已初現(xiàn)。
2.二級院、系必修課程對比分析
某校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針對各二級院、系進行深度整合,新成立“智能制造學院”二級學院,旨在建設符合當下社會發(fā)展趨勢的一流大學,培養(yǎng)一流社會所需人才。智能制造學院包含自動化系、通信工程系、機械工程系。目前該校共計8個學院,3個系,共計11個二級教學單位。具體對比情況如圖2所示。
通過圖 2對比發(fā)現(xiàn),該校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必修課平均成績上升0.97%,其中藝術學院平均成績提高5.56%,可見線上線下深度整合教學模式在平均成績穩(wěn)步提升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3.各年級必修課程對比分析
某校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四個年級均有必修課程,共計302門。其中2017級(畢業(yè)年級)20門、2018級109門、2019級103門、2020級70門。課程數(shù)量總體分布合理,畢業(yè)年級和新生年級課程數(shù)量相對較少。具體對比情況如圖 3所示。
通過圖 3對比發(fā)現(xiàn),2018、2019級平均成績略有下降,2017級略有提升,2020級新生平均成績高于總體平均成績,平均成績總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說明新入學學生對于線上線下深度整合教學模式非常感興趣,并且積極參與。新教學模式在新生中的應用,將會進一步活躍學習氛圍、提升教學質(zhì)量、豐富教學成果。
六、結語
線上線下深度整合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已取得顯著成效,考核成績有明顯提升,其關鍵點是抓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前、中、后三個階段,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加強教學條件保障,減少特殊情況發(fā)生,真正用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但是,目前取得的成果還存在部分不足,如課程的標準差較大、部分課程的分數(shù)較低等,表明線上線下深度整合教學模式是不斷反復優(yōu)化的過程。如何更好地建立以“學生為中心”,具有個性化定制特色的線上線下深度整合教學新模式,將是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秦蕾,胡榮林.技術趨向與社會需要:中美高校在線教育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2):64-68.
[2]教技[2012]5號.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 年)》的通知[Z].
[3]VELETSIANOS G,SHEPHERDSON P.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the empirical MOOC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2013-15[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6,17(2):198-221.
[4]FOX A.From MOOCs to SPOC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3,56(12):38-40.
[5]汪凌,姜凌.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運籌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8):211-215.
[6]李琛,劉兵,陳春晟,等. 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應用[J].包裝工程,2019(S1):25-29.
[7]楊春梅,章嫻,孫孟思,等.基于雨課堂的研究生大班翻轉課堂案例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7):45-50.
[8]陳紅普,凡妙然.騰訊課堂在線教育運行模式的思考與啟示[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5,25(11):86-92.
[9]邱燕楠,李政濤.從“在線教學勝任力”到“雙線混融教學勝任力”[J].中國遠程教育,2020,41(7):7-15,76.
[10]朗讀君.教育部:在線教育將成常態(tài)!網(wǎng)課學習成果公開,學生被劃分為五類!你家孩子是哪一類?[EB/OL].https://www.sohu.com/a/397094185_263510.
[11]汪基德,顏荊京,汪瀅.“墻中洞”試驗的理論透視及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5(1):5-8.
[12]曹培杰.在線教育需要一場結構性變革[J].人民教育,2020(Z2):34-37.
[13]鄧曉宇,張品.基于SPOC雙線混融教學促進深度學習的行動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20(11):106-111.
[14]韓筠.“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教與學的新發(fā)展[J].中國大學教學,2019(12):4-7.
(編輯:王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