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敏琳
【摘要】本人從事學前教育,從始至今都有密切關注幼兒成長方面的內容。本次的論文主要講述的內容是這篇論文對幼兒這個良好習慣的如何培養(yǎng)。幼兒教師們是一天接觸孩子最多的人,在幼兒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我們要不斷強化幼兒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yǎng),重點在良好衛(wèi)生習慣、思考、操作以及學會幫助他人等各個方面,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心理行為習慣,為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讓孩子們更加健康、快樂成長。本文主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簡要理論分析。
【關鍵詞】學前教育;幼兒培養(yǎng);良好習慣;動腦思考;動手操作
一、 生活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衛(wèi)生習慣
(一) 衛(wèi)生習慣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習慣,講衛(wèi)生講文明的生活能讓人過的溫馨、舒服,會增加其安全感和幸福感,從而感覺到人生的愉悅和所值。
1.如何才能讓每個孩子真正的的懂得講究衛(wèi)生,這當然也是教師的教育工作基本的職責之一。
(1) 我們班的一個孩子在游戲活動中玩得忘我,臟的像一只活蹦亂跳的小花貓,我們看到都頭疼了。所以我們在教育幼兒的工作中,得在潛移默化中點點滴滴地去處理和引導培養(yǎng)一下教育幼兒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例如保健醫(yī)生會在晨檢時看孩子們的眼睛小臉都洗干凈了沒,有沒有剪指甲等,還會檢查一下小耳朵干不干凈喲,有時會把個別幼兒的情況講給老師聽,很干凈的小朋友會被肯定,希望小朋友們都能做個干凈的小寶貝。
(2) 通過我們終身教育理念指引,讓孩子今后能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使其終身受益。
二、課堂上培養(yǎng)幼兒勤于動腦思考的習慣
(一)對于家長來說,孩子是最重要的,是未來的希望,為了給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不惜辛勤工作,也在不斷學習該怎么做孩子的終生教師。
1.當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成良好狀態(tài),他的品德也一定會好,那么他在學業(yè)上、事業(yè)上、人際交往中和生活中都是有利大于弊的,這是他自己搭好的橋梁。
(1)幼兒教師要多設計情景問題,向孩子們提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鼓勵他們自己想一想究竟是為什么,并引導他們多研究討論。這樣的交流對孩子們來說,具有勤思考的作用。就像引導幼兒思考:烏龜怎么爬的這么慢,海豚卻在水里游的那么快?在這里我要求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說出來,并且和周圍的人一起分享互相交流,找出正確答案。
三、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習慣
(一)有些孩子學習成績非常棒,但有一件事讓家長很難堪,就是肢體協調很差,一副“文科生”模樣,不喜歡和別人一起玩耍,不是不想玩,而是因為不會玩。
1.這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問一下,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會照顧,生活都不能自理,就算再聰明成績再好也是會有缺陷的。
(1)幼兒什么都想探索,生來熱愛大自然,他們特別喜歡玩水、收藏石子、觀察小豆苗等等。
(2)孩子有好奇好動天性,讓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戶外生活動及手和動腦筋的能力。讓每個孩子在野外很好地充分發(fā)揮自己成為野外動手者和操作者的巨大潛能,關鍵我們需要成為一位有心的動手能人。
(二)學前階段是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時期,幼兒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幼兒動手的培養(yǎng),進而不斷提高幼兒的操作能力。
1.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需要多多地給予幼兒鼓勵和引導,讓孩子自己去大膽地嘗試,將自己的想法能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1)在房子造型游戲中,教師首先給予鼓勵并要求孩子們說一說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要動手搭出什么樣的小積木房子造型,讓孩子先動腦后動手。
(2)教師又再要將他們劃分小組一起合作進行實際操作,并在這些實際操作中認真學習總結自己關于搭建小造型積木的一些基本操作技巧。那么在當下的孩子們在自己動手搭建小大型積木的整個操作過程中,既要把整個積木房子里的整體結構搭得又高又大,同時也就非常需要特別注意這些大型積木塊的合理使用放置以及運用。
(3)在自主動手進行練習木塊操作的整個游戲過程中,幼兒通常會逐漸發(fā)現大的或者方型形狀木塊一定必須要適合用來作為方型房子上的底座,這樣他們才能有效率的保證整個方型房子的穩(wěn)固;圓柱或者形狀的方型木塊通常都是可以適合用來直接作為房頂裝飾用的柱子或者房頂豎著的家具擺放,三角形的或者方型形狀木塊則也通常可以適合用來直接作為家具裝飾柱子房頂等等。
2.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動手操作能力不僅是適應新的發(fā)展需要,也是不斷提高孩子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教育手段,更是不斷提高培養(yǎng)孩子動手學習操作興趣的有效教育方法。
四、交往中培養(yǎng)幼兒樂于助人習慣
(一)良好道德素質教育理念應當始終滲透于整個幼兒園的教育學習及其生活的每一個方面,許多幼兒都屬于獨生子女,他們對其他同齡幼兒的理解給予關心和及時給予幫助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幼兒道德培養(yǎng)問題,也就要求作為教師應當在其與其他幼兒之間及其人際交往的整個發(fā)展過程中對其道德進行逐步的完善。
1.孩子對于自己的東西不是很愿意和他人一起互相分享,不會為別的孩子著想,總想著自己;
2.不會熱心幫助別人,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自己困難的關鍵時候卻大聲呼吁哀求別人的幫助;
3.其實這些都可能是因為孩子過于自我,助人行為中所明顯欠缺的一種心理表現。
(二)有時候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東西借給他人,有可能是因為自己上次借給一個小朋友的東西被別人弄爛了。而此時,成人就要特別注意的是個孩子能夠懂得和理解弄壞的東西別人可能不是故意的,每個人都會有不小心的時候,也不會每次借給別人東西都會被損壞。
1.父母們可以給鼓勵孩子在下次想要借這個東西給別人時候,跟這個小朋友詳細的解說一下,這個是我新買的玩具,用的時候請你多注意愛惜一點。
2.通過這種互動,讓每個孩子從中逐漸培養(yǎng)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逐漸學會如何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逐漸學會做一個非常樂于主動幫助他人的好孩子。
(三)作為班上眾多孩子的“媽媽”,在與各位孩子家長之間進行各種溝通交流的同時候就需要注意提出,我們在關心和熱愛每個孩子的時候,一定先要學會教他們如何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進而去學會關心一切美好事物,培養(yǎng)孩子樂于助人的良好習慣。
(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沒有助人為樂的良好家風,很難將其孩子培養(yǎng)長成樂于助人的好孩子。特別對于一些年紀較小的孩子而言,其由于他們身心尚未成熟,往往是根據自身生活觀察和實際判斷經驗所得的。
1.如果家長能夠對你表現得寬容、體貼,那么你班的每個孩子也更容易形成樂于助人的良好人格品質。
2.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一個有愛心的孩子,需要適時給他布置一些愛心助人任務,讓孩子能夠得到正面的愛心助人服務。有了這樣的經驗,孩子才更容易真正做到發(fā)自內心的主動幫助別人,成為樂于助人的好孩子。
(五)教師還可以在一些公共場合大力宣傳好朋友之間樹立一種友愛互助的意識,這樣更容易養(yǎng)成助人為樂的品德。
作為幼兒教師要高度重視幼兒各種好習慣的教育和培養(yǎng),從他們人生開始起步這一階段就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習慣,這對他們未來的健康成長都應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唐林蘭.幼兒同情心的家長內隱觀研究[D].西南大學,2006.
[2]胡金生.兒童同情心的結構及發(fā)展特點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
[3]王麥秀.淺談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5(35).
[4]浦茜.淺談幼兒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J].西部素質教育,2015(16).
[5]孫云曉.良好習慣 締造健康人格[M].北京出版社,2006:397.
[6]方洲.孩子的好習慣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M].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