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歷史的王老師
酒樓行業(yè)興起于隋唐,繁盛于宋朝。在《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汴京街景中,酒肆鱗次櫛比。
宋朝的酒樓分為兩種:“正店”和“腳店”。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有釀酒權(quán)。宋朝官方掌握釀酒坊,同時也允許民間釀酒,但需要獲得官方授權(quán),并且只能從官方購買釀酒用的酒曲。擁有釀酒權(quán)的酒樓便是正店。其余的大部分酒樓沒有釀酒權(quán),它們要么從官方釀酒坊進貨,要么從正店進貨,這些酒樓統(tǒng)稱為腳店。通俗地講,正店相當于今天的“旗艦店”,腳店則是“加盟店”。
走在汴京的大街上,你一眼便可認出哪些是酒樓。除了皇宮,裝修最豪華的便是酒樓了,尤其是那些正店,很高、很顯眼。其中最著名的酒樓名叫樊樓,樓高三層,下面還有兩層石砌臺基,總共有五層樓高。這個高度在古代非常了得。站在樓上,周圍的街景一覽無余。但是樊樓內(nèi)的西側(cè)房間是不能開窗眺望的,因為西面就是皇宮。吃飯之余,還想順便看看皇帝家的“直播”?那是絕對不允許的。
酒樓不僅高,門面裝飾也非常“豪橫”。門前用長木桿搭起與樓齊高的“彩樓歡門”,每一層搭出山形花架,裝點上花鳥飾物,再在檐下垂掛絲綢流蘇,精巧又華麗。酒樓門口或屋頂上還掛著高聳的“望子”,又稱“青簾”或“酒旗”,多用青、白布制成,上面寫有酒樓的宣傳語,很遠便可望見。此外,高檔酒樓的大門兩側(cè)還會裝一排木質(zhì)柵欄,用來攔擋行人和車馬。這種特制的柵欄被稱為“柜馬叉子”,宋朝以前只有官府的門前能用,可見宋朝酒樓的規(guī)格之高。
走到酒樓門口,會有兩個帥氣的小廝招呼你,相當于今天的門童迎賓。小廝“頭戴方頂樣頭巾,身穿紫衫,腳下絲鞋凈襪”,俯首躬腰將你引導(dǎo)到座位上。如果你想體會市井的熱鬧,坐在大廳就好了。大廳里有很多張大小不一的桌子,名曰“座頭”。如果你想和朋友邊吃邊聊點私事,那就上樓上的“閣兒”,也就是包房。
入座后,先來服務(wù)的是“過賣”,即點菜的伙計。過賣很有眼力見兒,而且記憶力非常好。幫你點完菜后,他會將所點菜品一次性傳唱給“鐺頭”,即廚師長。二人配合十分默契,所有菜品只需傳唱一遍即可。接下來,專管點酒的酒保會過來為你服務(wù)。和今天不一樣,宋朝高檔酒樓里的菜和酒是分開點的,過賣和酒保各司其職,保證服務(wù)的專業(yè)性。
酒菜點完,稍過一會兒,“行菜”就會為你上菜。這些行菜端菜可是絕活,他們左手捧三個碗,右臂展開能托二十個碗。高檔酒樓對服務(wù)品質(zhì)的要求極高,假如菜名報錯或菜上錯桌了,行菜會被扣工錢甚至開除。菜上來后,就輪到“量酒博士”出場了。雖稱為“博士”,但他們并非學(xué)者,只是負責(zé)打酒、量酒、篩酒的服務(wù)員?!安┦俊笔钱敃r對他們的尊稱,類似今天人們稱理發(fā)店里的“托尼老師”。上酒菜的過程中,過賣也不會閑著,他們會觀察桌上的菜品變化,不斷為你換菜。當你舉杯飲酒時,會為你換上“細菜”,也就是開胃小菜。換完細菜后,高檔名菜就會上場,讓你整場飯局的吃喝很有層次感。
宋朝酒樓里還有很多閑散的編外服務(wù)員,比如“閑漢”,長年在酒樓等待為顧客提供有償跑腿服務(wù)的機會。如果你想加點外面的菜品,閑漢就會幫你去買。從這里可以看出,宋朝酒樓的經(jīng)營很是大氣,并不會“謝絕自帶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