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庚贊,于 君,朱洪斌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250355;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壓力性損傷(pressure injury,PI)簡稱壓傷,是指肢體活動障礙病人長期臥床導致的皮膚和皮下組織損傷,通常發(fā)生在骨突部位、相關醫(yī)療或其他器械壓迫部位[1],可致病人治療費用大幅增加和住院時間延長,其預測和預防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2]。視覺和觸覺皮膚評估是臨床醫(yī)護人員識別壓傷的主要方法,病人壓傷風險常通過使用風險評估量表確定[3]。但上述方法有諸多局限性,如在紅斑出現(xiàn)前深部組織損傷已存在;膚色較深的病人損傷難以識別且易受醫(yī)護人員主觀因素干擾[4]等。因此,壓傷客觀評估工具的制定和發(fā)展將成為必然趨勢。2019 版《壓傷的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指出,表皮下水分(subepider?mal moisture,SEM)是“壓力損傷中細胞死亡的最早跡象之一”,強調SEM 作為病原學生物標志物對預測即將發(fā)生的皮膚損傷具有重要意義[5]。目前,國外已有研究證明,SEM 可更有效、更客觀地預測壓傷的發(fā)生[6]。現(xiàn)對SEM 與壓傷的關系、SEM 監(jiān)測方法及優(yōu)缺點進行闡述,以期為臨床護士客觀、量化地預測壓傷發(fā)生、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參考。
SEM 即早期顯微組織損傷和相關炎癥反應導致的局部組織波動性水腫,是在表皮可見皮膚損傷出現(xiàn)前已存在的系統(tǒng)性反應[7]。垂直力和剪切力可致局部組織和細胞持續(xù)過度變形,趨化因子和神經(jīng)遞質(如組胺)等信號分子觸發(fā)局部炎癥反應,可使血管舒張和血管壁滲透性增加,細胞質外滲到細胞間隙,從而形成SEM[8]。相關研究表明,SEM 是潛在性壓傷的最早征象,發(fā)生在皮膚出現(xiàn)視覺或觸覺癥狀前3~10 d[9]。壓傷相關細胞死亡形成的炎癥過程可導致局部微小血管血流量增加,表皮和真皮層細胞外水腫可通過皮膚SEM 變化予以監(jiān)測[10]。
SEM 測定儀為電磁設備,主要通過測量皮膚表面生物電容、無量綱參數(shù)、組織介電常數(shù)計算SEM 量,從而預測壓傷發(fā)展情況[11]。該儀器可測定角質層(皮膚最上層)以下水分,雖然表皮角質層受環(huán)境水分影響,但下表皮和真皮層包含組織內(nèi)產(chǎn)生的水分,不受環(huán)境水分影響,因此,SEM 測定不受皮膚表面水分干擾[12]。SEM 測定儀使用基于電容和阻抗的電容參數(shù)或介電參數(shù)確定表皮下水含量,這兩種方法在測量值和計算方法上有所不同,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高值即表示組織中水分增加,反映組織損傷[13]。
2.1 皮膚表面生物電容 生物電容是一種生物電特性,即組織區(qū)域電荷的變化與其電勢的相應變化之比。組織的生物電容是可變的,對組織間隙含水量高度敏感[11]。在炎癥反應剛剛開始還未出現(xiàn)可見的臨床跡象時,組織生物電容即可迅速而顯著地增加[14]。因此SEM 測定可以檢測出組織早期水腫。SEM 量以組織介電常數(shù)(TDC)表示,介電常數(shù)與組織中的含水量成正比,并隨含水量和水腫程度的增加而增高[15]。因此,血管或淋巴管壁任何與炎癥相關的滲透性增加均可被準確測定??諝獾慕殡姵?shù)為1.0,干燥皮膚的介電常數(shù)為49.0,肌肉的介電常數(shù)為58.9,純凈水的介電常數(shù)為78.5。測量深度由不同直徑的探針控制,可用探針直徑范圍為10~55 mm,對應0.5~5.0 m 的有效測量深度[16]。
2.2 無量綱參數(shù) 組織生物電容的物理單位是皮法,為了簡單、標準化和臨床應用,測定儀讀數(shù)以SEM 值的無量綱參數(shù)顯示,理論上可以為0.3~3.9。當用適當壓力按壓皮膚任意區(qū)域至少1 s 時,SEM 測定儀通過向電極施加低頻信號,記錄反射信號,并將信號處理成無量綱SEM 讀數(shù)測量皮下電容。通過將炎癥組織部位的SEM 值與相鄰健康組織部位的SEM 值進行比較,確定SEM 值之間的最大差異,稱為“SEM?δ”。SEM?δ 越大,測定部位的水腫和組織損傷可能性越大[17]。SEM?δ 是組織健康狀況的客觀和定量數(shù)值,其中低SEM?δ 表示健康組織,高SEM?δ 表示炎癥的可疑存在。在壓傷部位測得的SEM?δ 值增加趨勢可反映炎癥增加和擴散程度。當病人存在嚴重的組織萎縮或惡病質時,SEM 值可能低至0.4;水腫較嚴重或在進行性淋巴水腫的情況下,SEM 值可能高達3.8。
2.3 基于皮膚阻抗 第2 代SEM 測定儀(SEM?2)傳感器更小,便于檢測接觸面積較小或較彎曲的部位[18]。將其放置在皮膚表面5 s 即可讀取皮膚阻抗值。以皮膚相單位(DPU)測量皮膚阻抗,SEM 的范圍為0~999 DPU,數(shù)值越大表示表皮下含水量越高。DPU 值隨皮膚損傷程度增高而增大。正常皮膚的SEM 值為
216.3 DPU,出現(xiàn)壓傷前水腫時SEM 值為232.3 DPU,1 期壓傷時SEM 值為387.6 DPU。
3.1 SEM 在壓傷組織范圍內(nèi)波動 已有研究表明,壓傷部位及其周圍組織的SEM 值分布呈以暈圈為中心的橢圓形,其特征是壓傷組織周圍血管中存在與局部炎癥和微循環(huán)衰竭相關的間質液積聚[7]。在發(fā)生慢性缺血前減輕壓力和/或剪切力可以促進再灌注,導致SEM 值空間變化逆轉,并恢復解剖結構內(nèi)SEM 值的均勻和一致分布。
3.2 骶尾部和足踝部SEM 與壓傷的關系 Gershon等[7]研究顯示,骶尾部、足踝部壓傷的中心部位SEM均值明顯低于壓傷皮膚外直徑4 cm 處健康皮膚的SEM 值,可能與局部缺血、缺氧或與組織損傷導致的組織壞死有關。壓傷中心區(qū)域缺血、缺氧、壞死,而周圍組織則存在局部炎癥,組織的不同狀態(tài)可導致SEM值的不同。已有研究顯示,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病人,足踝部的SEM 值均低于其他部位[19];壓傷的足踝部SEM 值與其他壓傷部位(如骶尾部、臀部、坐骨和大轉子)相比較低,但與健康的足踝部皮膚相比,足踝部1期壓傷的SEM 值相對較高[7]。此外,參照部位不同也可能導致研究結果不一致。Harrow 等[20]將骶骨以上正常皮膚作為對照,發(fā)現(xiàn)骶尾部SEM 值高于正常皮膚SEM 值,且 高 于 坐 骨 部 位SEM 值;而Bates?Jensen等[12]將骶尾部正常皮膚作為對照,測定骶尾部壓傷皮膚SEM 值,結果顯示,骶尾部正常皮膚SEM 值低于Harrow 等[20]研究中的對照部位SEM 值,說明SEM 值須根據(jù)不同參照位置進行比較和解釋。Bates?Jensen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骶尾部、足踝部出現(xiàn)壓之褪色的紅斑或視覺評估為1 期壓傷時,其SEM 值高于周圍正常皮膚,可能與壓傷部位早期炎癥反應有關。
3.3 不同膚色人群SEM 與壓傷的關系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膚色較淺的老年病人健康皮膚SEM 為97~104 DPU,出現(xiàn)紅斑和1 期壓傷時的SEM 為185~264 DPU,2 期及以上壓傷的SEM 為569~727 DPU;膚色較深的老年人健康皮膚的SEM 為83.45 DPU,出現(xiàn)紅斑或1 期壓傷時的SEM 為150.42 DPU,2 期及以上壓傷的SEM 為564.42 DPU[20]。
3.4 不同性別人群SEM 與壓傷的關系 男性和女性的SEM 值可能不同,皮膚厚度可能是SEM 值不同的原因之一。已有研究顯示,與男性相比,女性SEM 值較低,且不同性別人群轉子處SEM 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骶尾部SEM 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ayrovitz 等[22]對24~27 歲青年人前臂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女性不同深度(0.5 mm、1.5 mm、2.5 mm 和5.0 mm)的SEM 值均低于男性。
3.5 SEM 與壓傷預防的相關性 人體健康組織之間、受損組織之間的SEM 均值差別不大[23]。在健康人群中,SEM 值空間分布相對一致,表明SEM 值空間分布相對均勻,局部炎癥不存在解剖特異性,SEM 值預測壓傷的準確性較高。在相同解剖部位,壓傷組織的SEM 均值明顯高于健康組織。研究表明,SEM 值增加100 個單位時,1 周后發(fā)生1 期壓傷的風險將增加26%~32%[10]。Kim 等[2]研 究 表 明,SEM 值 增 加20 個單位時可作為壓傷預防性護理的依據(jù),SEM 值增加50個單位以上則需要采取積極的壓傷預防性護理,如定時翻身叩背、使用氣墊床等。
4.1 SEM 預測壓傷的優(yōu)勢 Guihan 等[24]的縱向研究顯示,SEM 在視覺皮膚評估(VSA)發(fā)現(xiàn)壓傷的前5 d便已增加。目前,SEM 測定、超聲波、X 線等技術均可客觀評估皮膚壓傷,但與超聲、X 線等技術相比,SEM測定有其獨特優(yōu)勢[25]。超聲波和X 線可以測量皮膚厚度,并通過與鄰近的非水腫皮膚進行比較推斷水腫。然而,這些方法不能區(qū)分間質液增加所致的水腫皮膚和炎性浸潤所致的硬化皮膚[26]。已有研究表明,SEM測定的含水量與超聲波測量的皮膚厚度存在正相關,且SEM 測定可避免X 線檢查時把病人暴露在電離輻射下的缺點。磁共振成像(MRI)不僅可以測量皮膚厚度,還可以區(qū)分水腫和其他形式的組織腫脹,但其受到成本和時間限制,不適合用于常規(guī)壓傷監(jiān)測[27]??梢姡褂肧EM 測定儀預測壓傷及監(jiān)測壓傷發(fā)展趨勢的優(yōu)勢包括可分辨壓傷所致的特異性水腫、操作方便以及無電離輻射[28]。
4.2 SEM 預測壓傷的局限性 目前,國外已有較多針對SEM 測定預測壓傷發(fā)生、發(fā)展的研究,但SEM 測定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和局限性,如受壓力影響的身體表面SEM 值可能會隨著病人臥位及姿勢不同而改變;病人在測量前處于側臥位或俯臥位的時間也可能是一個混雜變量,需要進一步研究臥位和時間對SEM 的影響程度;此外,護士在測定時施加在探頭上的壓力也可能影響測量結果[11]。
未經(jīng)培訓或缺乏臨床經(jīng)驗的護士在評估壓傷和準確判斷壓傷分期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大量研究證實SEM 是壓傷早期的預測因子和可靠指標,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壓傷發(fā)展情況[2]。一項健康經(jīng)濟學研究表明,與現(xiàn)階段的壓傷護理標準相比,應用SEM 測定壓傷并制定預防措施可節(jié)省醫(yī)療成本,并在護理質量干預中占據(jù)主導地位[17]。SEM 測定可在使用風險評估工具、視覺和觸覺皮膚評估之前或同時進行,以幫助醫(yī)護人員診斷發(fā)展中的、無法通過主觀判斷的壓傷。未來,護士可將SEM 測定與臨床主觀判斷相結合,從入院時開始監(jiān)測高危病人的特定部位SEM 值,并根據(jù)相應的護理標準進行預防,從而在達到皮膚不可逆損傷或皮膚破損之前保護病人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