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村后這些集體閑置資產該咋處理?
最近,記者到村上采訪“三資”管理這個話題時了解到,在村級建制調整后,一些地方出現(xiàn)了村集體資產待處理的情況。比如,幾個村合并成一個村,有些村之前的辦公室就閑置了出來。還有的村在合并之后,全面盤點并收回了一些村過去承包出去的集體資產。不管是收回資產還是處理閑置資產,對村“兩委”來說都是件棘手的事。
一名村黨委書記就跟記者講述了一件令他頭大的事。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原來一個村的大水庫一直由外地商人在承包,且多年未支付租金。在村級建制調整后,合并后的村“兩委”打算收回這個水庫的使用權。這時候該商人卻說,“水庫可以還給你們,但要等我把里面的魚賣完”。
一方面,水庫必須按期收回,且一旦收回,水庫里的魚就屬于集體資產。另一方面,村“兩委”有責任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但是不讓他賣吧,又顯得過于教條,不兼顧群眾利益。這讓村“兩委”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還是得按規(guī)矩辦事。”這名村黨委書記說,在村“兩委”的努力下,經過多次溝通,水庫的使用權終于如期收回,里面還附帶了上百斤的魚。盡管如此,這個水庫還存在一個問題,即這名承租人多年以來的租金一直未支付。
承包(承租)租金拖欠一直是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管理中的老大難問題。租金一直收不上來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當時簽訂的合同不規(guī)范;二是村委會換屆,每屆干部重視程度不一樣。如今村子合并后,如何收回長期以來拖欠的村集體資金這一問題亟待解決。
此外,一些閑置的村辦公樓也讓人頭疼。由于一些村在合并后選用了交通較為便利的村辦公室,地理條件相對閉塞的村辦公室自然就找不到合適的下家來接手。于是為了讓集體資產不閑置,村“兩委”只好將一些村辦公室改建成養(yǎng)殖場進行出租。
但承租人干了一段時間就撂挑子了,甚至有的人以沒賺到錢為由在短期內拒不支付租金?!斑@下我們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但是不干不行啊,按照要求還是得干下去。”一名村黨委書記無奈地說。
在村集體閑置資產處理上,也有地方提供了一些可借鑒的經驗,比如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以交易“小平臺”持續(xù)撬動資源配置“大引擎”。
吉林省長春市前程街道泡子沿村的86畝2622株林木出售項目,在吉林省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成功交易。高出起拍價31萬元的成交金額,超出了村民的預期。對此,泡子沿村黨委書記表示,以前都是村里去找買家,價格被壓得低,現(xiàn)在把信息放到產權交易平臺,買家多了,價格自然也上去了。
但有的村集體資源本就不豐裕,資產也缺乏競爭力,很難受到市場青睞。最近也有某村黨委書記了解到,有的地方把閑置的辦公室作為村民小組聯(lián)合黨支部活動室,用于解決組級支部活動室欠缺的問題,同時將其作為村民會議和民主協(xié)商議事室,推動基層民主平臺下移?!斑@似乎也是種沒有選擇的選擇?!边@名村黨委書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