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婷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梁代慧皎《高僧傳》是目前完整保留下來最早的僧人傳記,為研究中古漢語的寶貴語料,既有的研究成果對《高僧傳》的語詞注釋已經(jīng)取得了較大成績,但也有可商之處。以陜西人民出版社的《高僧傳》注譯本為例進行考察,歸納出古籍注釋中五種主要的錯誤類型,分別舉例加以說明。
《高僧傳》的語詞頗具漢魏六朝的時代特色,為求確詁,應注意鑒別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新詞新義。譯本的注釋,多有因不明中古詞義而致誤,現(xiàn)試舉幾例:
聞什公在關,負笈從之。既至見什,什問:“沙彌何能遠來?”答曰:“聞道而至?!笔泊笊浦?。于是經(jīng)停務學,慧業(yè)愈深。(卷七《釋曇無成》)[1]421
譯本釋“?!睘椤蔼q靜,指精心學習鉆研”。
按:譯者云“停,猶靜”,似無根據(jù)。這里“?!绷x為停留或久住,與“靜”的意思相差甚遠?!敖?jīng)?!敝附?jīng)過停留,多與時間連用,如《高僧傳》卷三《求那跋摩》:“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于是復勅州郡,令資發(fā)下京。路由始興,經(jīng)停歲許。”《北史》卷五七《周宗室傳》:“寶掌軍營在唐城內經(jīng)停三日,寶掌所掠得男夫女婦可六七千人,悉送向京。”所以文中“經(jīng)停務學”即表示經(jīng)過停留一段時日來專心務學。蓋“經(jīng)”表示經(jīng)過,和表示停留的“停”,均可與一段時間搭配使用而連用?!敖?jīng)”“?!币部蓡为毰c時間等搭配,例如《續(xù)高僧傳》卷二《達摩笈多》:“又經(jīng)二年,漸至高昌,客游諸寺,其國僧侶多學漢言,雖停二年無所宣譯。又至伊吾,便停一載?!惫偶€可見“經(jīng)住”“經(jīng)留”等詞,與“經(jīng)?!焙x相似,也證“?!豹q住、留。
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王益敬異,日給鵝臘一雙,粳米面各三斗,蘇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卷二《鳩摩羅什》)[1]79
譯本釋“敬異”為“以其為異而敬重”。
按:譯本將“敬異”理解為因其奇異而敬重,似不符合語法,其實“異”中古已有尊敬、器重義,可與“敬”同義并列。方一新(1997)已論述“異”由“奇異、不一般”引申可指“敬重、器重”,并舉中古史書中“異”“敬異”“器異”等用例。如《史記》卷九六《張丞相列傳》:“趙人方與公謂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趙堯,年雖少,然奇才也,君必異之,是且代君之位?!薄度龂尽肪硎恕段褐尽り鞍詡鳌罚骸芭鎳鵀橄纶?,霸敬異周,身詣令舍?!盵2]165-166因此,“敬異”應為同義或近義連文,這里直譯為“敬重”更為妥當。
王有妹,年始二十,識悟明敏,過目必能,一聞則誦。且體有赤黡,法生智子,諸國娉之,并不肯行。及見摩炎,心欲當之,乃逼以妻焉,既而懷什。(卷二《鳩摩羅什》)[1]78
譯本釋“心欲當之”為“欲為之妻而承當之”。
按:“當”雖有“承當”之義,但釋“當”為“為之妻而承當”并不準確。“當”本有匹敵、對等之義,而后由此引申指匹配、婚嫁。如《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列傳》:“卓王孫喟然而嘆,自以得使女尚司馬長卿晩,而厚分與其女財,與男等同。”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第八》“尚魯元公主”議及此處云:“此尚字即當字也,與尚公主之尚不同。故一本作當,《廣雅》:‘配,當也?!斂捎枮榕洌袆t不可訓為配。”即“尚”因與“當”相同而有相配之義,可指婚嫁。又《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列傳》:“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心說而好之,恐不得當也。”顏師古注曰:“當,謂對偶之?!苯宰C“當”有匹配、婚嫁之義。
王密令左右求買,雇三十萬。(卷七《釋慧?!?[1]388
譯本釋“雇”為“大正藏本作‘酬’,以‘酬’為宜”。
按:“雇”在中古有“給價、付報酬”之意,時賢也早有論述。如《后漢書》卷七十八《張讓傳》:“黃門常侍輒令譴呵不中者,因強折賤買,十分雇一?!崩钯t注:“雇謂酬其價也?!盵3]168因此,“雇”“酬”均有付錢義,在中古均有用例,不能據(jù)此判斷以誰為宜?!洞笳亍沸?庇洠骸八伪?、元本、明本作‘雇’”?!吨腥A大藏經(jīng)》??庇浽疲骸百Y福本、磧砂本、普寧本、永樂南藏本、徑山藏、清藏作‘雇’”。似用“雇”更佳。
《高僧傳》行文多涉及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用語,只有對佛教知識多加了解和關注,才能準確解釋其中含義,不能妄作解釋。譯本注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因不明佛教用語和佛經(jīng)特殊語詞而致誤釋的例子。
魏主元宏聞風餐挹,遣使征請。既達平城,大開講席。宏致敬下筵,親管理味。(卷八《釋曇度》)[1]463
譯本釋“親管理味”為“親自料理膳食”。
按:“理味”中古常見。如《世說新語·棲逸》:“康僧淵在豫章去郭數(shù)十里立精舍,旁連嶺帶長川,芳林列于軒庭,清流激于堂宇。乃閑居研講,希心理味?!绷簩毘侗惹鹉醾鳌肪硪弧堵尻柍菛|寺道馨尼傳》:“及年二十,誦法華維摩等經(jīng),具戒后研求理味,蔬食苦節(jié),彌老彌至。”“理味”多與動詞“研求”“考尋”搭配,且“理”“味”均有“意義、旨意”的意思,“經(jīng)理”“經(jīng)味”均可指佛經(jīng)的意旨,“理”“味”連用可表示佛經(jīng)的義理。所以隋吉藏《百論疏·序》云“理味沙門即解義之流”。其“解義”即為“義解”,指對佛經(jīng)的進行解釋、闡發(fā)。《高僧傳》《宋高僧傳》等設有“義解”一科,是為對佛經(jīng)進行釋義、闡發(fā)的僧人作傳。
譯本把“理味”說成“料理膳食”,或許是因為錯將前文“下筵”理解為吃飯的宴席?!跋麦邸敝浮绑巯南挛唬嘎毼坏偷娜恕?,在佛經(jīng)中,“下筵”多表示講席的下位。如《續(xù)高僧傳》卷五《釋僧旻》:“年二十六,永明十年始于興福寺講《成實論》,先輩法師高視當世,排競下筵。”文中此句是指太子宏坐在下位表示自己的尊敬,并親自對佛經(jīng)的義理進行解釋。
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也?!毙卸儆嗬铮鲲L轉吹,舶還向島下,眾人方悟其神,咸師事之,聽其進止。后遇便風,同侶皆發(fā)。(卷二《佛馱跋陀羅》)[1]114
譯本釋“調風”云“即條風,東北風,或東風”。
按:“調風”應指助人快速前行的順風,與“便風”意義相似,并不確指某一風向,與指東北方的“條風”不同。佛經(jīng)中有“五風”:“一曰持風、二曰養(yǎng)風、三曰受風、四曰轉風、五曰調風?!?《長阿含經(jīng)》卷二二)《佛光大詞典》釋“日行五風”中第五種風:“(五)將行,謂日宮殿因風將助,能于空中速疾而行。”“調風”即為“將行”風,蓋由“調”有適宜、調和之義,而可謂能于空中速疾而行之風。
“調風”又名“行風”“將行”,即形容風可助人前行。《高僧傳》卷三《求那跋摩》:“跋摩以圣化宜廣,不憚游方。先已隨商人竺難提舶,欲向一小國,會值便風,遂至廣州。故其遺文云:業(yè)行風所吹,遂至于宋境。此之謂也?!薄靶酗L”“便風”換用,亦指助人快速前行的順風。
敬后為供養(yǎng)眾僧,乃舍具足,專精十戒云。(卷十三《釋僧翼》)[1]755
譯本釋“具足”為“具備滿足?!斗ㄈA經(jīng)》曰:‘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俱足?!?/p>
按:此處“具足”當指具足戒,指僧人受持全部的戒品。《佛光大詞典》“具足戒”條:“音譯鄔波三缽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槃之義。又作近圓戒、近具戒、大戒。略稱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之戒律;因與沙彌、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戒。依戒法規(guī)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資格?!笨梢姟熬咦恪奔粗妇咦憬?,與十戒相對,所以引文云“乃舍具足,專精十戒”,指釋道敬舍棄修行具足戒,而改為專精十戒。
通假為古書常見現(xiàn)象,但判斷通假時,要結合其時代用例和上下文語境等審慎對待。譯本較多地用通假去解釋詞義,或有隨意注釋之嫌。這類錯誤頗為常見,下文酌舉幾例。
遁淹留京師,涉將三載,乃還東山。上書告辭曰:“遁頓首言:敢以不才,希風世表,未能鞭后,用愆靈化?!?卷四《支遁》)[1]219
譯本釋“希風”為“希望能在世外歌詩逍遙。風,通‘諷’,歌唱”。
按:“風”應指“風操”,并無通假?!跋oL”的字面意思就是“仰慕風操”,是個動賓短語。例如《南齊書》卷二八《崔祖思劉善明等傳論》:“青冀豪右,崔劉望族,先睹人雄,希風結義?!被窦t(1999)列出“欽風”“傾風”“欣風”“宗風”“仰風”“趨風”“向風”“餐風”等,與“希風”相類,都是動賓結構[4]。“希風”后來發(fā)生詞匯化,凝固成了一個動詞,表示“欽慕、追隨”。如《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甚欲希風數(shù)子,老夫志愿盡于此也。”文中“希風”也表示“欽慕、追隨”,“希風世表”即羨慕世外的生活,不愿繼續(xù)留在京師。
元嘉七年,新興太守陶仲祖,立靈味寺。欽含風軌,請以居之。含勖眾清謹,三業(yè)無虧。后西游歷陽,弘贊正法,江左道俗,響術如林。(卷七《釋僧含》)[1]423
譯本釋“響術”為“術,通‘述’。響術,猶響述,因響而述”。
按:“響術”“響述”不辭,查《大正藏》及其??庇浰岣鞅窘宰鳌绊懜健?,《中華大藏經(jīng)》此處校勘記中僅磧砂本、普寧本、永樂南藏本作“術”。“響附”指“響應歸附”,《文選》卷五六《陸倕〈石闕銘序〉》:“龜筮協(xié)從,人祇響附?!睆堛娮ⅲ骸绊懜?,如響應聲也。”中古不乏用例,如《宋書》卷九五《索虜傳》:“北地蓋吳,起眾秦川,華戎響附,奮其義勇,頻煩克捷,屢遣表疏,遠效忠款,志梟逆虜,以立勛績?!边@里應為“響附”,指響應跟隨釋僧含的江左道俗很多,如木成林。此例亦是釋義者不考異文又以通假之論解釋。
對上下文語境理解的偏差會干擾對句義乃至詞義的理解,譯本也有相關的錯誤需要注意。同時,模糊或不精確的解釋很容易造成讀者理解文意的障礙,準確解釋古籍中字詞的意義,對于我們理解文意以及提取漢語史詞匯信息都十分重要??疾熳g本涉及《高僧傳》語詞的注釋,也有釋義有待完善。
猛于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又于此國見佛缽,光色紫紺,四際畫然。猛香華供養(yǎng),頂戴發(fā)愿。缽若有應,能輕能重。既而轉重,力遂不堪,及下案時,復不覺重,其道心所應如此。(卷三《釋智猛》)[1]175
譯本釋“四際畫然”為“為佛缽四周有圖案裝飾。畫,《出三藏記集》作‘燦’?!?/p>
按:“畫然”為明察貌、分明貌。據(jù)吳支謙《太子瑞應本起經(jīng)》卷下載,“佛陀初成道時,四天王各獻頞那山之石缽,佛受此四缽,置于左手中,右手按其上,以神力使合為一缽,故有四際分明”。這一“四王獻缽”故事于佛經(jīng)中常見記述,又如西晉竺法護《普曜經(jīng)》卷七:“佛受缽已,累左手中,以右手按上,即合成一,令四際現(xiàn)。”佛經(jīng)中也有用“四際分明”來形容缽的,如東晉法顯《佛國記》:“日將欲中,眾僧則出缽,與白衣等種種供養(yǎng),然后中食。至暮燒香時復爾,可容二斗許,雜色而黑多,四際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澤?!笨梢姟八碾H”為四個邊角,并非“四周”,“畫然”表分明義,而非指圖案裝飾?!冻鋈赜浖反颂幾鳌盃N然”,亦言分明貌。
諷誦之利大矣,而成其功者希焉。良由總持難得,惛忘易生。(卷十二《論曰》)[1]744
譯本釋“總持”為“即是佛法”。
按:“總持”為梵語陀羅尼的意譯,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具備眾德。亦指咒語。西晉竺法護《普曜經(jīng)》卷一《論降神品》:“已過世間諸所有法,神通自娛,逮致總持,獨步三界,猶如日光?!睎|晉鳩摩羅什《維摩經(jīng)·佛國品》:“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本恰俺稚撇皇?,持惡不生,具備眾德”之義。譯者釋其為“佛法”,有失準確。
古書經(jīng)過歷代傳抄、刊印,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各類訛誤,選用合適的底本并與其他諸本進行比勘,可以盡可能地還原古籍原貌,也有利于準確理解古籍文獻?!陡呱畟鳌纷詥柺酪詠?,均有傳抄,產(chǎn)生了藏本、單刻本和整理本等多種版本,忽略古籍??睍е箩屃x不當。
博學多聞,尤長轉讀。聲至清而爽快,若乃八開長夕。中宵之后,四眾低昂,睡蛇交至,宗則升座一轉,梵響干云。莫不開神暢體,豁然醒悟。(卷十三《釋智宗》)[1]781
譯本釋“八開長夕”為“慢慢長夜中,忽然天地一片光明”。
按:他本“開”均作“關”,“八關”即為“八關齋戒”,《佛光大詞典》有釋“八關齋戒”:“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暫時出家之學處。受者須一日一夜離開家庭,赴僧團居住,以學習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長養(yǎng)律儀、近住律儀、八戒、八支齋戒、八分齋戒、八戒齋、八齋戒、八禁、八所應離?!恕赋职朔N戒,‘關’即閉之意,‘戒’有防非止惡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業(yè)之惡行,便可關閉惡道之門。”《高僧傳》卷十三《論曰》:“何者?至如八關初夕,旋繞行周,煙蓋停氛,燈惟靖耀,四眾專心,叉指緘默。爾時導師則擎爐慷慨,含吐抑揚,辯出不窮,言應無盡?!薄斗ㄔ分榱帧肪硎灰囤は橛洝罚骸爸寥盏喇a(chǎn)設八關,然燈通夕?!币驗榘岁P齋戒要一日一夜,所以要徹夜進行,上述均為其例。因此,文中的“八關長夕”即是佛教用語,指設八關齋戒之長夜。湯用彤校注版《高僧傳》在“聲至清而爽快”后加句號,文意更暢[5]500。即在八關齋戒之長夜的中宵,智宗的轉讀聲可以撤人神體。
故支遁為之像贊云:“護公澄寂,道德淵美,微今穹谷,枯泉漱水。”(卷一《竺法護》)[1]37
譯本釋“微今”為“稍稍發(fā)令”,??薄敖瘛痹啤敖鹆昕探?jīng)處本作‘令’,是”。
按:大正藏本“今”作“吟”,“微吟”即為“低聲吟唱”,《漢語大詞典》有釋“微吟”:“小聲吟詠”。《漢書》卷五三《中山靖王劉勝傳》:“雍門子臺微吟,孟嘗君為之于邑?!彼侮懹巍兑恍Α吩?“半醉微吟不怕寒,江邊一笑覺天寬?!薄斗ㄔ分榱帧肪砹骸白o公澄寂,道德淵美,微吟空?,枯泉還水?!币才c《高僧傳》文意相類。
前文僅是舉例分析陜本《高僧傳》錯誤釋義的主要類型,其中尤以不明中古詞義、不明佛教用語和錯用通假為多。有些釋義不當是多種因素而致,如“響附”“八關長夕”條均是不考文字又錯誤利用通假而進行釋義,錯解“理味”既是錯誤理解語境也是不明佛教用語而致。
解釋古籍應了解其成書時代和作者知識結構等背景知識,上文所釋也很難保證沒有紕漏,如有不當,敬請方家指正。同時也要結合異文、典故和文中上下文的語境等詳加考證,對詞典和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有效擇取,務求準確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