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健
大蒜是邳州市主要經濟作物之一。該市常年大蒜播種面積在4萬hm2以上,年產量在65萬t以上。采取傳統(tǒng)方式播種大蒜時,需鱗芽向上,一般機械很難滿足其技術要求,因此,大蒜播種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難度較大。為提高大蒜種植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近年來,邳州市農機推廣站積極開展大蒜正芽播種與非正芽機播試驗示范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各類大蒜播種機械逐漸得到了農戶的接受和認可。2020年,邳州市新增大蒜播種機械4 000余臺(套),大蒜機械化播種水平達到15%,初步形成了大蒜機械化播種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模式。
采用玉米大蒜輪作或水稻大蒜輪作模式。大蒜播種行距20~22 cm、株距10~15 cm,播種深度3~5 cm。
聯(lián)合收獲機啟用切碎拋撒裝置收獲玉米/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撒施基肥→耕整地→蒜種分瓣分選→浸種→播種。
2.1.1 水稻收獲
聯(lián)合收割機啟用切碎拋撒裝置收獲水稻。
技術要求:留茬高度≤15 cm;秸稈切碎長度≤10 cm;秸稈均勻拋撒于田中。
2.1.2 玉米收獲
聯(lián)合收獲機啟用秸稈粉碎機收獲玉米。
技術要求:玉米留茬高度≤6 cm;秸稈粉碎長度≤6 cm;秸稈均勻拋撒于田中。
秸稈切碎(粉碎)長度和拋撒均勻度直接影響后續(xù)秸稈還田作業(yè)質量,因此,要求作業(yè)機具的切碎(粉碎)刀片齊全鋒利,拋撒導向裝置調整到位,作業(yè)后田內秸稈無成行成堆現象。
選用大馬力拖拉機配套液壓翻轉犁作業(yè)。
技術要求:犁耕深度≥22 cm,覆蓋秸稈率≥90%。
大蒜是吸收肥料能力差的作物,對土壤肥力要求高,要想高產必須施足底肥。
技術要求:畝施有機肥3 000 kg,氯基復混肥50 kg,硼砂、硫酸鋅、硫酸亞鐵、硫酸錳與硫酸銅各2 kg左右,選用撒肥機均勻撒施。旱地存在蠐螬、螻蛄、地蛆等害蟲時,畝施10%辛拌磷1 kg。
施肥后進行旋耕整地。
技術要求:選用大中拖配套旋耕機或反轉滅茬機作業(yè)2~3遍,作業(yè)深度>15 cm,做到地面平整、上虛下實、地表土細碎無土塊。
2.5.1 蒜種分瓣分選
用蒜種分瓣分選機作業(yè)后,還需進行人工加工處理。
技術要求:徹底分瓣;去除霉變、損傷的蒜瓣;清理夾雜的蒜皮、蒜盤等雜質。
2.5.2 種子處理
播種前后需用藥劑浸種。
技術要求:用清水浸泡12 h后,再用500倍的50%可濕性甲基托布津粉劑浸泡30 min,或用1%生石灰水浸10 min,以殺滅蒜種上的病菌;再用0.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浸蒜種6 h。浸種期間不要攪拌,隨浸隨種能增強蒜種活力,促進早發(fā)芽早生根,具有顯著的早熟增產增效作用。
選用大蒜正芽播種機或大蒜擺種機播種。適宜播種期介于秋分與寒露之間。
技術要求:種勺配置一致;蒜種大小一致;種瓣飽滿。
蒜種分為5級:一級為連瓣蒜;二級為直徑在2.3~2.8 cm之間(不含2.3 cm)的蒜瓣;三級為直徑在1.8~2.3 cm之間(不含1.8 cm)的蒜瓣;四級為直徑在1.2~1.8 cm之間(不含1.2 cm)的蒜瓣;五級為直徑<1.2 cm的蒜瓣(一般不作種)。不同級別種子要分別栽種,不能混栽。
播種前適當晾曬蒜種,保證蒜皮干爽不粘連,易于機械取種。
播種時,除機手外,需配隨機工作人員,在空缺的種勺上補齊蒜種并去除種勺上多取的蒜種。
播種后及時采用高效植保機械進行化除。防治禾本科雜草每畝用23.5%乙氧氟草醚50 ml加33%的二甲戊樂靈150~200 g,或25%的綠麥異丙隆200~300 g加23.5%乙氧氟草醚40 ml兌水40~50 kg。防治闊葉雜草每畝用33%的二甲戊樂靈150~200 g加37%乙草胺60 ml。防治薺菜每畝用37%乙草胺100 ml加33%二甲戊樂靈150 g兌水40~60 kg?;蠹皶r用機械或人工覆膜。覆蓋地膜時,要鋪平拉緊,邊沿用土壓實。
為做好技術推廣應用工作,該市專門成立了大蒜播種機械化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由農業(yè)農村局局長任領導小組組長,分管副局長為技術小組組長。各主要業(yè)務科室科長為技術小組成員,負責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推進方案及技術發(fā)展路徑,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大蒜播種環(huán)節(jié)機械化裝備及技術應用指導工作。邀請江蘇省農業(yè)機械技術推廣站作技術指導單位,確保工作開展組織有保障、技術有支持。
為提升示范帶動效果,大蒜播種機械化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實地考察,選擇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經營主體作示范基地,并與其簽訂合作協(xié)議,明確目標任務,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農機推廣技術人員按照大蒜播種技術路線和規(guī)范,引導示范基地購置耕整地、播種等環(huán)節(jié)作業(yè)機械,優(yōu)化機械配置;并在不同時間節(jié)點開展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應用指導工作,指導機手按照標準規(guī)范作業(yè),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重點采集機械播種的正芽率,觀察大蒜倒頭播種的長勢情況,做好機械播種與人工播種的產量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機械播種時倒頭播種的大蒜生長不穩(wěn)定:栽插淺的蒜瓣會被蒜苗頂出土層;栽插深的出苗緩慢,生長期間如遇干旱會出現死苗。在大蒜出苗破膜期,發(fā)現倒頭蒜需人工正芽播種,空穴需補苗,以保證大田基本苗。實際測產結果為:機械播種與人工播種產量出入不大,基本持平。
一是多途徑開展宣傳,為推廣應用大蒜播種機械化技術營造濃厚的氛圍。二是借助典型事例做好宣傳引導。邀請專業(yè)服務組織負責人現身說法,介紹他們的成功經驗,通過身邊人、身邊事,讓農民深入了解機械化作業(yè)的優(yōu)勢。三是抓好技術培訓。按照理論與實踐、農機與農藝、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全面做好技術培訓工作。2020年全市舉辦專題技術培訓班2期、農機人員培訓1期,共培訓197人次;召開現場會1次,有103人參會。通過宣傳培訓,使廣大干群認識到大蒜機械化播種的優(yōu)勢所在,進一步調動了農民使用新技術、新機具的積極性。
傳統(tǒng)播種模式是將蒜種鱗芽向上直立栽插到種溝內,然后覆土蓋膜。農民對于大蒜側躺播種缺乏經驗,心存顧慮。
蒜區(qū)農戶以種蒜收入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不愿流轉土地。田塊面積小,不利于大型耕種機械作業(yè)。
各生產企業(yè)生產的大蒜播種機械沒有統(tǒng)一標準,造成各地大蒜播種行距不一,給后續(xù)大蒜收獲機械的研發(fā)與推廣應用帶來不便。
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技術培訓指導工作,改變農戶傳統(tǒng)播種習慣,推廣應用機藝融合的大蒜機械化播種技術,推行連片規(guī)模播種,促進全市大蒜播種機械化水平穩(wěn)步提高。
規(guī)范大蒜播種機械生產標準,為高性能大蒜收獲機械研發(fā)及后期機械作業(yè)提供農藝保障。建議播種行距統(tǒng)一設置為20 cm。
建議統(tǒng)一壟寬標準,以利于推廣應用大蒜覆膜機械和灌溉施肥(或噴灌施肥)技術。
建議將大蒜播種機械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比例,降低農戶購機成本。